費瀅瀅

費瀅瀅

費瀅瀅,1986年3月出生,江蘇高郵人,1987年隨父母遷往南京,五歲時讀國小,現為南京金陵中學高二學生。 從小對大自然有特殊的興趣,喜歡觀察植物生長,喜歡飼養各種小動物。除此之外,很早即開始閱讀中國和世界文學作品、知識面較寬,理解能力強,思維活躍。國中二年級曾參加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召開的少年教育問題座談會。平時愛好寫作,是金陵中學校刊《精靈》的主要編輯,國小二年級時開始發表習作《一盆無名草》,進入中學後,有多篇作品發表於《美文》、《雨花》等刊物,其中《遊戲》、《電線桿的鳥》、《冬天筆記》被《散文選刊》選栽。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曾獲“全球華人少年寫作徵文大賽”金獎,《平台》一文章被收進高中語文第五冊。網路上比較熱鬧的一件事,是南京考生費瀅在高考中的作文僅被判了25分,按作文滿分60分計算,這就是“不及格”了。如果這是一個尋常的孩子,她不僅會自認倒霉,沒準兒還會痛心疾首地“反思”自己為什麼會寫得這么糟。

可費瀅不是一個普通的孩子,她的父親就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學界人士,可想而知,父輩的薰染一定會使費瀅多一些閱讀,也多一些文學寫作細胞。果然,費瀅參加首屆全球華人少年寫作徵文大賽時,以一篇《平台》打動所有的評審,最終從8萬名選手中脫穎而出,榮獲頭獎。她平時的很多習作都是學校的範文,曾出版過多本散文集。《平台》還被選入高中語文讀本。

有多少孩子能有費瀅這樣的成就,鳳毛麟角吧,如果我們的考試制度有更大的彈性,這個孩子僅憑這個成就就理應免試語文。那么,費瀅的這篇作文是不是真的就寫得那么糟糕呢?未必,我看到很多老師甚至著名作家對這篇作文的評論,結論是很好,應該獲高分甚至滿分!筆者也看了這篇作文,但並不想給出一個分數,因為這是見仁見智的事情。問題在於,考學生的作文,究竟目的是什麼?

我不禁想起蘇軾當年在科場考試的一段軼事———據楊萬里的《誠齋詩話》和陸游的《老學庵筆記》載,蘇軾被命題來作《刑賞忠厚之至論》,這是一個乏味無比的試題,而蘇軾為了有力地論證這一正統的觀點,信手編造了一段史料,“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弄得連博學的主考官歐陽修都不知其所本,只得在放蘇軾金榜題名後才向他討教此語究竟出於何典。可萬沒想到,蘇軾竟坦然直陳:“何須出處,想當然爾!”而歐陽修非但沒有暗呼上當,反倒“賞其豪邁”,並稱:“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本來,使用史料時胡編亂造肯定犯了讀書人的大忌,蘇東坡在漏了餡兒以後,按考試規矩應當立即金榜除名,但歐陽修卻看到了別的東西,看到了這個人的“豪邁”,更看到了此人“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僵硬的科舉考試,是歷史上王朝選拔人才的制度,不知折殺了天下多少真正的人才,但如果考官確有眼力,對什麼是人才、什麼人有可能成為人才,有獨到的認識,也能夠篩選出蘇東坡這樣的大文豪來。

換句話說,考試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將考試當作目的,就會要求考生四平八穩地按應試訓練的要求作文,這類作文毫無靈性可言,根本難以衡量出考生的真正水平,卻往往可以不冒任何風險地獲得中等以上的分數。這是在鼓勵什麼呢———平庸!

其實,我相信即便認為費瀅的作文“離題”的判卷者,也不會否認這是一篇比較充分地顯露出學生文學才華的文章,文字清新,感受細膩,判定這孩子的作文水平是高中生里的佼佼者是不為過的。相比之下,高考作文當中有寫詩和寫古文獲得滿分的實例,據報導,判卷的老師們也挑出很多毛病,209字的詩更是不符合“不低於800字”的考試要求,但經過充分討論,判卷者一致認定這不僅充分反映出了考生的語文水平,還顯示出考生的個性、勇氣和創造力,於是不計缺陷,仍給予滿分———這就是把考試只當作手段而放在了合理的位置上。

如今,25分的作文已經是既成事實,更改的可能性看來很小。但是,我認為費瀅交出了一份更好的“作文”,她寫文在網上為自己的作文辯護,引發了一場貨真價實的大討論。我相信,這場討論一定會讓成千上萬的教育者們來審視這篇作文,並重新思考我們鑑別、選拔人才的標準究竟如何,這比一篇滿分作文的價值要大得多!

作文作品

《人情與季節》

端午

前幾天是端午,當我把艾和菖蒲從門上拿下來,換上新的時,我聽到乾枯草木細微的碎裂聲,聞到灰塵中混有的一種特別的香氣,這是艾的味道。艾和菖蒲是兩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植物,艾因為有濃烈的香氣,被認為是辟邪之物,而葉子細長的菖蒲被當作神仙手裡的寶劍,有青綠色的劍鋒,可以用來斬妖除魔。記得小時候,每到端午,就看見每個回家的人腳踏車簍里都會放著束好的菖蒲和艾。而我下樓時看見每個門口都空蕩蕩的,難道人們都忘了它們的含義?或者,只是覺得在每扇緊閉的門邊擺放它們是件可笑的事情?

元宵

按照慣例,元宵節我點燈到院子裡走一圈。看不見和我一樣點燈的人,整個院子只我一盞孤獨的燈在走。又因為下雨,火光明明滅滅,顯得格外微弱。回到家,電視裡在說,夫子廟的燈市也由於雨而變得冷清。“元夜時,花市燈如晝。”這是歐陽修筆下的元宵。人們更寧願呆在家裡,連飯後的元宵也是草草了事,這樣,他們也就忽視了這個在古人眼裡相當熱鬧,便於交際的節日。

重陽

看過一個挺感人的故事,一個母親病了,女兒到醫院探望她,在路上想起重陽,於是買了糕,糕也有登高之意,是避免災病,是吉利的象徵。糕上還插著小旗,也有辟邪的意思。後來母親病好了,那碟糕也就一直放在那兒,沒捨得吃。其實這是件小事,但裡面的感情卻令人動容,這樣的感情,也使節日的意義更加突出,讓我們知道,節日的形式其實是濃厚感情積累的結果,人們的真心祈願,是節日的全部內容。

冬至

冬至這個名字我格外喜歡,每次我默念,都有老朋友來拜訪時,聽他們的腳步來到門口的幸福感覺。在古代,每到冬至這一天,皇帝都會和大臣們祭天。而老百姓在這一天會懷念老友,回憶過去。這是個溫暖的節日。但當這一天,我到學校,問同學今是什麼日子,他們的表情都很冷漠,他們並不關心,也不在乎哪個節日在哪天。

我想,人們是因為感情的淡漠而忽視了節日。但更可怕的是,對感情的淡漠,對人情的疏遠,使我們喪失了感知生活中在我們身邊的細小事物的能力。

《水晶的兩面》

南京市金陵中學學生費瀅,曾獲"全球華人少年作文寫作徵文大賽"金獎,文章被收 入高中語文第五冊,但她參加高考,作文卻只拿到25分,基本和自己夢想中的復旦擦肩 而過。費瀅是一年前憑《平台》一文獲獎的,她高三時進入復旦大學自主選拔錄取名單。

但高考中,她的題為《人情與季節》的作文被認為離題,只拿到25分(滿分60分)。征 文冠軍高考作文不及格引起廣泛關注,多家媒體刊登了費瀅的作文原文,作家葉兆言、蘇 童等對她的高考文章給予了肯定,高考作文的評分標準也引起了廣泛討論。

【根據記憶事後默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