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傳

朱自清傳

朱自清,原名朱自華,自清這個名是1917年改的。 ”朱自清的胃病是餓出來的,家裡人口多,要他養活。 朱自清的《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生平】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傳
原名朱自華,號秋實,字佩弦。現代著名作家、學者、詩人、民主戰士。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海州(今連雲港市),後隨母親、父親定居揚州。朱自清母親朱則余,號菊坡,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海州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朱鴻鈞由海州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兩年後,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朱自清妻子名叫陳竹隱。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
1912年入高等國小。朱自清在揚州生活了13年,在這裡度過了他的童年時期和少年時期。對古城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複雜的。大概是生活過於單調,所以他後來曾說,兒時的記憶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驚程度!”但是,在漫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兒時畢竟是首發的"驛站"。揚州是一個風景秀麗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風物宜人,曾使多少詩人如李白、杜甫、蘇東坡、歐陽修等流連於此,尋幽探勝,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瑰麗詩章。揚州也是一個英雄的歷史城,在抵禦異族侵略的歷史上,曾譜寫下無數輝煌的篇章,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綺麗風光和濃郁的崇尚文化的風氣,於無形中陶冶著少年朱自清的性情,養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嚮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揚州美麗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潤他的心靈,哺育他的感情,豐富他的想像力,使他的情懷永遠充溢著詩情和畫意。揚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對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又是深遠的。
1916年中學畢業後,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寫的《睡罷,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詩處女作。他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參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毛澤東曾讚揚過朱自清的骨氣,說他“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
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在江蘇、浙江一帶教中學,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他是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
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這時還寫過《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優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
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學英國,漫遊歐洲,回國後寫成《歐遊雜記》。
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義影》。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
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籤名。抗議當局任意逮捕民眾。朱自清晚年身患嚴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僅夠買3袋麵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夠,更無錢治病。當時,國民黨勾結美國,發動內戰,美國又執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吳晗請朱自清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美援麵粉》的宣言書上籤字,他毅然簽了名並說:“寧可貧病而死,也不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捨。”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貧困交加,在北京逝世。臨終前,他囑咐夫人:“我是在拒絕美援麵粉的檔案上籤過名的,我們家以後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麵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中國人的骨氣。朱自清病逝後,安葬在香山附近的萬安公墓,墓碑上鐫刻著“清華大學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陳竹隱去世,與先生合葬在一起。
朱自清走上文學道路,最初以詩出名,發表過長詩《毀滅》和一些短詩,收入《雪朝》和《蹤跡》。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起,致力於散文創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你我》、《倫敦雜記》和雜文集《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賞》等。他的散文,有寫景文、旅行記、抒情文和雜文隨筆諸類。先以縝密流麗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寫景美文,顯示了白話文學的實績;繼以《背影》、《兒女》、《給亡婦》等至情之作,樹立了文質並茂、自然親切的“談話風”散文的一種典範;最後以談言微中、理趣盎然的雜感文,實現了詩人、學者、鬥士的統一。他對建設平易、抒情、本色的現代語體散文作出了貢獻。作為學者,朱自清在詩歌理論、古典文學、新文學史和語文教育諸方面研究上都有實績。論著有《新詩雜話》、《詩言志辨》、《經典常談》、《國文教學》(與葉聖陶合著)和講義《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蘇教育出版社)。朱自清一生勤奮,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二百多萬言。遺著編入《朱自清選集》、《朱自清詩文選集》等。
朱自清的《匆匆》、《春》、《背影》等文章均列入我國中國小語文課本。

著作

1922年,《雪朝》(詩集)
1924年,商務《蹤跡》(詩與散文)
1928年,亞東圖書館《背影》(散文集)
1934年,開明《歐遊雜記》(散文集)
1936年,開明《你我》(散文集)
1943年,商務《倫敦雜記》(散文集)
1945年,開明《國文教學》(論文集)
1946年,開明《經典常談》(論文集)
1947年,文光《詩言志辨》(詩論)
1947年,開明《新詩雜話》(詩論)
1948年,作家書屋《標準與尺度》(雜文集)
1948年,文光《語文拾零》(論文集)
1948年,名山書屋《論雅俗共賞》(雜文集)
1953年,觀察社《朱自清文集》(1—4卷)
1981年,開明《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上下冊)
1983年,古籍《朱自清序跋書評集》(論文集)
1986年,三聯《朱自清散文選集
1988年,百花《朱自清全集》(1-3卷)

著作概論

【著作概論】
朱自清一生勤勤懇懇,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二百多萬言。大多收入1953年開明書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對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蒐集、整理、出版了6冊《朱自清全集》。朱自清雖在“五四”運動後開始新詩創作,但是,1923年發表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卻顯示出他的散文創作方面的才能。從此以後他致力於散文創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為當時負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題材可分為三個系列:一是以寫社會生活抨擊黑暗現實為主要內容的一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和《執政府大屠殺記》。二是以《背影》《兒女》《悼亡婦》為代表的一組散文,主要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父子、夫妻、朋友間的人倫之情,具有濃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寫自然景物為主的一組借景抒情的小品,《》《》《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後兩類散文,是朱自清寫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樸縝密、清雋沉鬱,以語言洗鍊,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 
他的寫景散文在現代文學的散文創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運用白話文描寫景致最具魅力。如《綠》中,就用比喻、對比等手法,細膩深切地畫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質和色,文字刻意求工,顯示出駕御語言文字的高超技巧。
他的爐火純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比如在描寫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時,作者將它比喻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時,又用了“仿佛遠處高樓上飄過來的渺茫的歌聲似的”一句,以歌聲比喻香氣,以渺茫比喻香氣的輕淡,這一通感手法的運用準確而奇妙。
朱自清還有另外一種語言風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語言,在樸素的敘述中寄寓真摯深沉的情愫。這類作品常常能表現作者正直、熱情、進步的心懷,如《生命的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等均為這一風格的代表作,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背影》。這篇散文洗去了他往日的鉛華,透過父親的一舉一動,讀者似乎看到了作者慘澹的家境及父親對兒子深摯的愛。李廣田在《最完整的人格》一文中說:“《背影》一篇,論行數不滿五十行,論字數不過千五百言……由於這篇短文被選為中學國文教材,在中學生心目中,‘朱自清’三個字已經和《背影》成為不可分的一體。”這裡說的是解放前的情況。至於解放後,選《背影》的少了一些,而《荷塘月色》一文,則因其文筆的優美,一直被選作教材,為大中學生所吟誦。
為什麼朱自清的散文如此為人所推崇?主要因為他的散文具有真、善、美的品格。真,就是內容真實、感情真摯。善,是指作品表露出來的思想感情是進步的,作者是非愛憎和廣大人民民眾一致。美,當然包括很多方面,而特別為一般散文作品所不可企及的,是它的語言秀美而富有韻味,既如溪水般清澈流暢,又如橄欖般甘美耐嚼。朱自清在散文創作中是怎樣追求真、善、美的呢?從內容看,朱自清寫的都是他親身經歷的事情。不僅大的事情有根有據,就是一個細節,也力求真實準確。他不能容忍自己的散文中出現絲毫不真實的地方。有這樣一件事:他的《荷塘月色》里有一句話:“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和水裡的蛙聲。”後來有一個讀者寫信告訴他,說蟬子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覺得自己那晚確是聽到了蟬聲,但為了穩妥起見,他還是問了好幾個人,並寫信向某昆蟲學家請教。結果大家都認為蟬子夜晚是不叫的,只是偶爾才叫。朱自清因此懷疑自己是記錯了,準備在散文集《背影》再版時,刪掉蟬叫這個句子。可是後來,他又兩次親耳聽到月夜的蟬聲,他才相信自己沒有寫錯,而一般人對月夜蟬叫的認識不準確。他為此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說明觀察事物之不易。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朱自清在對待寫作內容的真實性方面,態度是多么認真嚴肅。
朱自清散文感情的真摯更是有口皆碑。他的《背影》、《給亡婦》等,被稱為“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在淡淡的筆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沒有半點矯揉造作,而有動人心弦的力量。他在《論逼真和如畫》、《論標語口號》、《鍾明序》等文章里,強調“真”“就是自然”,強調“修辭立其誠”,強調“宣傳與寫作都不能缺少……至誠的態度”。正是這種“至誠的態度”,使他把自己的真情實感,都傾注在字裡行間。而這種從心靈深處流露出來的喜怒哀樂之情,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作品集

《雪朝》(詩集)1922年商務
《蹤跡》(詩與散文)1924年亞東圖書館
《背影》(散文集)1928年開明
《歐遊雜記》(散文集)1934年開明
《你我》(散文集)1936年,商務
《倫敦雜記》(散文集)1943年,開明
《國文教學》(論文集)1945年,開明
《經典常談》(論文集)1946年,文光
《詩言志辨》(詩論)1947年,開明
《新詩雜話》(詩論)1947年,作家書屋
《標準與尺度》(雜文集)1948年,文光
《語文拾零》(論文集)1948年,名山書屋
《論雅俗共賞》(雜文集)1948年,觀察社
《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年,開明
《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上下冊)1981年,古籍
《朱自清序跋書評集》(論文集)1983年,三聯
朱自清散文選集》1986年,百花
《朱自清全集》(1-3卷)1988年,江蘇教育(未出齊)--
朱自清散文集
1《匆匆》
2《歌聲》
3《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4《溫州的蹤跡》
5《背影》
6《航船的文明》
7《荷塘月色》
8《我愛的女人
9《後記》
10《白種人——上帝的驕子》
11《懷魏握青君》
12《阿河》
13《兒女》
14《哀韋傑三君》
15《旅行雜記
16《飄零》
17《說夢》
18《白采》
19《A片》
20《一封信》
21《序》
22《春》
23《綠》
24《天問》

佩弦逸事

peixuanyishi
  朱自清的名、字的由來
據說,朱自清出生後,由於其父朱鴻鈞,十分喜歡蘇東坡,就從東坡的詩句「腹有詩書氣自華」,給兒子取名「自華」。而朱自清外號「實秋」,除了因為算命先生說他「五行缺火」,以「秋」字取「火」外,還包含了「春華秋實」的寓意。「朱自清」一名則是他自己在上大學前改的,取其「清」者「清賬」、「清償」、「清楚」之意,他要以「清」字自勵。而這個名字,又的確反映了朱自清一生凜然不屈的氣節。
朱自清,原名朱自華,自清這個名是1917年改的。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學預科,按照正常學歷,他需要讀兩年預科,升入本科後還要讀四年,由於家境的漸近窘迫,他已經不能按部就班地學滿這漫長的六年時光,便在上預科的第二年跳級報考本科,並且被錄取。此時他為了激勵自己,便取《楚辭·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嚴”中“自清”二字就改名為自清,表明自己甘於清貧。這就是朱自清名的由來。他的字為佩弦,也是有典故的。《韓非子•觀行》:“西門豹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弦,繃緊,性剛勁。朱自清取字佩弦,有明顯的勉勵意義
  函請接濟家父
蘆溝橋事變發生之後,朱自清先生轉往大後方,他寫信給當時在上海教書的李健吾,請他就近接濟自己住在揚州的老父親,李健吾自然不會讓老師失望。那么,朱自清先生何以有信心如此重託他人呢?原來,這二人之間早已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1925年暑假過後,朱自清先生應聘來到清華大學擔任了中國文學系的教授。李健吾這時剛好從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畢業,考取了清華大學中文系。上第一堂課,朱自清先生點名,點到李健吾時,問道:“李健吾,這個名字怪熟的,是不是常在報紙上寫文章的那個李健吾?”李健吾回答:“不敢瞞老師,是我。”確實是在師大附中讀書時,李健吾就和蹇先艾等組織了爝火社,從事新文學活動了。“那我早認識你啦!”朱先生高興地說。下課後,朱自清先生勸李健吾:“你是要學創作的,念中文系不相宜,還是轉到外文系去吧。”當時中文系只念古書,所以朱自清先生這么說。李健吾聽了朱自清先生的話,第二年就轉到外文系去了。師生雖不在一個系,但李健吾寫了作品,都先送給朱先生看,始終把朱自清先生當作導師。朱自清先生也每次都字斟句酌地幫李健吾定稿。多年互動,使他們真摯的師生情篤定終生。
  不領美國救濟糧
由於長期的困苦生活和工作勞累,朱自清先生患了嚴重的胃病。1948年初,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最後階段的時候,他的病情也加重了,然而他顧不得療養,倒是更加忘我地投入到鬥爭中去。此時的朱自清先生,已經重病纏身而且無錢醫治,但他毫不猶豫地在寫著“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我們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一切施捨物資,無論是購買的或給予的……”的宣言上籤署了自己的名字,之後立即讓孩子把麵粉配給證退了回去。8月上旬,朱自清先生病情惡化,入院治療無效,不幸於12日逝世,終年僅50歲。臨終前,朱自清先生以微弱的聲音諄諄叮囑家人:“有件事要記住:我是在拒絕美援麵粉的檔案上籤過名的,我們家以後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麵粉!”
關於朱自清不領美國“救濟糧”這讓我們看出了他熱愛民族的偉大精神!
  寧餓死拒受美援麵粉
四十年代的中國,百業蕭條,物價飛漲,民不聊生。連高等法院的教授也難以維生。貧病交加的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朱自清,一家老少只是以稀粥餬口,食不飽腹。當局為緩和教授們的不滿,給他們發了「麵粉配給證」,憑證可購買美元援助的平價麵粉。
美國的駐華大使司徒雷登、駐滬總領事卡德寶大放厥詞,攻擊中國人民不識好歹,恩將仇報。據此,張奚若、吳等著名學者,於一九四八年六月十七日起草了《百十師長嚴正聲明》,反擊美國政府的誣衊與侮辱。聲明最後說:「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我們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一切施捨物資,無論是購買的或給予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絕購買美援平價麵粉,一致退還配給證,特此聲明。」
六月十八日,吳拿了聲明來了朱自清家中徵求簽名。朱自清正胃病嚴重複發臥床不起,吳對朱自清說:「朱先生家老少九口,日子過得特別艱難,若在聲明上籤字,經濟損失比別的教授都大。但我還是來了,是為尊重你的意見,總之是不要勉強。」
「我的秉性,吳先生是知道的。春秋時氣節之士黔敖堅持不吃嗟來之食活活餓死,傲骨可嘉,足可為人師表。故我寧可餓死,也不要帶有侮辱性施捨的美援麵粉。」朱自清說罷,支撐著坐起來,毫不遲疑地拿起筆,在聲明上工工整整寫了「朱自清」三個字。
當天晚上,朱自清在日記里寫了下面一段話:
在拒絕美援和美國麵粉的宣言上籤名,這意味著每月的生活費要減少六百萬法幣。下午認真思索了一陣,堅信我的簽名之舉是正確的,因為我們反對美國扶植日本的政策,要採取直接的行動,就不應逃避個人的責任。
六月二十一日,朱自清囑夫人陳竹隱退還了「麵粉配給證」。次日他瞥見書架上存有幾張當月的麵粉票,馬上對妻子說:「快去退了,還有小半袋麵粉一併帶走,乾淨徹底。」
延至八月十二日,朱自清因藥石罔效不治逝世,彌留之際曾張合嘴巴似有話說。夫人陳竹隱俯下身去,他吃力地、斷斷續續地說:「有一件事務必牢記,我是在拒絕美援的檔案上籤了字的,今後無論如何困難,都不能再要配給的美援麵粉。」
【其他】
朱自清在西南聯大教書時對學生熱情鼓勵,但並不輕易稱許,往往為一個問題會與學生爭得不可開交。他曾風趣地對學生說:“你們不易說服我,我也不易說服你們,甚至我連我的太太也說不服,雖然民主的精神在於說服。”
朱自清對教學十分認真,他對學生作業格式有具體規定:作業本第一頁要空下來,把一學期作文題目依次寫下,並註明起訖頁數,以便查閱。
朱自清治學上認真嚴肅,從不濫竽充數。1934年應鄭振鐸邀請,一個晚上趕寫了一篇《論逼真與如畫》,其材料依據《佩文韻府》,因來不及檢查原書,就在文章後面寫明是“抄《佩文韻府》”。
朱自清寫作時,喜以筆尖沾紙,速度不快,往往要細心斟酌後才寫下,所以寫下後無需多加刪減,即成佳作。在清華大學時,他每天只能寫500字;而李長之有一天曾寫過15000字的論文,還外加兩篇雜文。
朱自清、浦江清等相約在每周三下午2至5時,在清華園中文系會議室,把《歷代詩話》和《歷代詩話續編》分人剪貼,另設總論及雜類,均按羅馬字母排列,半年後完成剪貼《詩話大系稿本》。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提及蟬,有人說蟬在夜晚是不叫的。他請教昆蟲學家後說:“我們往往由常有的經驗作推論。例如有些蟬子夜
晚不叫,推論到所有的蟬夜晚不叫。”
1921年除夕,葉聖陶與朱自清促膝長談,點起兩支白蠟燭。朱自清即寫了只有三行的《除夕》:“除夜的兩支搖搖的白蠟燭光里,我眼睜睜瞅著,1921年輕輕地踅過去了”。
1923年8月俞平伯寫了《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同年10月朱自清也以同名寫了一篇。原來是兩人同去的,各寫所見,倒為後人留下散文遊記兩篇,可以一比異同。
朱自清晚年在書案的玻璃板下壓有紙條,上書:“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
朱自清逝世,許德珩寫輓聯:“教書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學,向時代學,向青年學,生能如斯,君誠健者;存留五一載,愈艱苦,愈奮鬥,與醜惡斗,與暴力斗,死而後已,我哭斯人。”

【名家論佩弦】

mingjialunpeixian
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引》: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滿貯著那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葉聖陶《朱佩弦先生》:談到文體的完美,文字的會寫語,朱先生該是首先被提及的。
林非《現代六十家散文札記》:朱自清的成功之處是,善於通過精確的觀察,細膩地抒寫出對自然景色的內心感受。
朱德熙《漫談朱自清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講究語言的,哪怕是一個字兩個字的問題也絕不放鬆。可是他的注重語言,絕不是堆砌詞藻。
葉聖陶:每回重讀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傾聽他的閒談的樂趣,古今中外,海闊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這樣的經驗,她這樣的想頭,不是我也有過的嗎?在我只不過一閃而逝,他卻緊緊抓住了。他還能表達得恰如其分,或淡或濃,味道極正而且醇厚。”
吳 晗“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495頁)我對這件事特別感到親切、悲憤。事隔十幾年了,現在讀到這幾句話,當時情景還歷歷在目。所謂“救濟糧”是這么一回事:1948年6月間,當時國民黨政府的法幣像大江東下一樣,時時刻刻在貶值,買一包紙菸要幾萬塊錢。教授的薪水月月在漲,但法幣貶值更快,物價漲得更快,原來生活比較優越的教授們,此時也和廣大人民一樣難以生活下去。特別是家口眾多的人,生活更為困難。國民黨政府也知道人民的怨恨,特別是高等學校知識分子,他們更是對這種情況忍受不下去。於是便耍了一個手法,發了一種配
購證,可以用較低的價格買到“美援的麵粉”。也正當這個時候,美國政府積極扶助日本,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對中國人民發出誣衊和侮辱的叫囂。一面是廉價收買,一面是扶植日本,侮辱中國人民。我們一些人商量了一下,要揭穿國民黨政府的陰謀,抗議美國政府的侮辱,發表一個公開聲明。
聲明是這樣的:
為反對美國政府的扶日政策,為抗議上海美國總領事卡寶德和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對中國人民的誣衊和侮辱,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我們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一切施捨物資,無論是購買的或給與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絕購買美援平價麵粉,一致退還購物證,特此聲明。
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聲明寫好了,要徵集簽名,也和往常一樣,決定每人負責聯繫若干人,年紀大一點的教授多半是歸我跑腿的。我拿著稿子去找朱自清先生。當時,他的胃病已很重了,只能吃很少的東西,多吃一點就要吐,且面龐瘦削,說話聲音低沉。他有許多孩子,日子過得比誰都困難。但他一看完稿子,便立刻毫不遲疑地簽了名。他向來寫字是規規矩矩的。這次,他還是用顫動的手,一筆不苟地簽上了他的名字。於此,也應該交代一筆,1946年從昆明回到清華園以後,他的態度有了顯著的改變,不再沉默了。他反對內戰,討厭國民黨。對共產黨的看法也開始改變了,他曾在公開集會上朗誦解放區的詩歌,有時候還和學生們一起化裝扭秧歌,弄得滿頭是汗。在反對美國反對國民黨的一些宣言、通電、聲明等等的鬥爭中,我總是找他。他一看見我,也就明白來意,“是簽名的吧?”看了稿子,就寫上自己的名字。就我記憶所及,大概十次中有八九次他是簽名的。也有不簽的時候,原因是文字的火氣大了一些。這次,我也曾找了另外一些教授,都是平時比較熟的,或是住在附近的,大多數簽了名,但也碰過釘子。有個教授只有三個孩子,但他的答覆很乾脆:“不!我還要活!”朱自清的胃病是餓出來的,家裡人口多,要他養活。在昆明的後期,有人算過帳,我們這類人的薪水折合戰前的銀元僅約十幾元錢。朱自清對政治是關心的,但不大發表意見,可說是溫文爾雅,沒有火氣。抗戰時期,訊息被國民黨封鎖了,對於國民黨對日本帝國主義消極抗戰,對共產黨卻積極摩擦,掀起幾次反共高潮的真實情況,大後方的人們是不清楚的。他認為只要抵抗,生活過得苦一些也應該,少發牢騷。昆明的許多政治活動,他雖然同情,但很少參加。到了國民黨反動派暗殺了聞一多,他感到極大憤慨。復員回到北平以後,又看到美帝國主義幫助國民黨發動內戰,大打特打,他的態度變了,在美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除了很少幾次的例外,他參加到我們的行列里來了。有幾件事值得提出,一件是他對編纂《聞一多全集》的努力,我在全集的跋文中曾指出:
佩弦先生是一多十幾年來的老友和同事,為了這部書,他花費了一年的時間,蒐集遺文,編綴校正。擬定了目錄……一句話,沒有佩弦先生的努力,這集子是不可能編輯的。
在當時,編印一多全集這一舉動,就是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抗議和譴責。相反,和有些人相比,這些人曾經是一多的同班或者舊時同學,有二三十年的交誼,但在一多死後,卻從來沒有關心過這件事,也沒有寫一篇紀念的文字。另一件是他對青年學生的愛護。舉一個例子,有一回他系裡的兩個學生打架,一個是民主青年同盟的,一個是國民黨三青團的。打架的原因當然是政治性的,兩人都到老師面前告狀。自清先生怕民青這位同學吃虧,背地裡勸他讓一點。我在知道這件事情以後,便寫一封信提出意見,請他要考慮政治上誰對誰不對,大概措辭的口氣尖銳了一些。第二天他就到我家裡來了,非常認真嚴肅地說明他的用意,春秋責備賢者,他說了進步的學生幾句,目的是為了保護他,免遭三青團的報復,同時,他也同意我的意見是正確的。事後我把這情況告訴了民青的同學,這個同學也很感動。他對國民黨特務統治的反對,雖然沒有大聲疾呼,卻也可以從我親身接觸的一件事看出來。這時候,國民黨反動派為了挽救瀕於死亡的命運,加強了對高等學校的特務控制。為了抗議,我寫了一篇學術論文《明初的學校》,說的是明初,罵的是國民黨反動派,送給學校刊物《清華學報》發表。學報的編輯有些是國民黨員,他們當然不肯發表,認為這不算學術性文章。我和自清先生談起,他也是學報的編輯委員,寫信給主編,極力主張發表,終於發表了這篇文章。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由於他被胃病長期折磨,身體過度衰弱,但他也明白天快亮了,烏雲就要過去了,好日子要來到了。他感到欣慰,在自己的書桌上玻璃板下,寫了兩句詩:“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是從唐人李商隱詩“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套來翻案的。這兩句詩十分貼切地表達了他當時的心情。
7月23日,在清華大學工字廳舉行“知識分子今天的任務”的座談會,這是他最後一次參加的政治活動。我親自到他家請他,和他一起漫步從北院走到工字廳。他走一會兒,停一會兒,斷斷續續地對我說:“你們是對的,道路走對了。不過,像我這樣的人,還不大習慣,要教育我們,得慢慢地來。這樣就跟上你們了。”開會時他也發了言,主要一段話也還是這個意思,他說:“知識分子的道路有兩條:一條是幫凶幫閒,向上爬的,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都有這種人。一條是向下的。知識分子是可上可下的,所以是一個階層而不是一個階級。要許多知識分子都丟開既得利益,是不容易的事。現在我們過民眾生
活還過不來。這也不是理性上不願意接受,理性是知道應該接受的,是習慣上變不過來。”
自清先生在理性上知道要丟開既得利益,要過民眾生活,他又進了一步了,這是大踏步前進的一步。他拒絕購買美援麵粉,在簽了名以後,這天的日記記了這件事:6月18日,此事每月須損失600萬法幣,影響家中甚大,但余仍定簽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應直接由己身做起。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決心。
不止如此,在逝世前一天,他還告訴他夫人:“有一件事得記住,我是在拒絕美援麵粉的檔案上籤過名的!”自清先生是舊時代知識分子中的典型人物,他曾經是自由主義者,他不大喜歡參加政治活動,特別是比較激烈、鬥爭性較強的政治活動。但是,他具有正義感,隨著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奴役、壓迫的加強,和向中國人民的武裝挑釁、屠殺、鎮壓,他畢竟忍受不住了。他說話了,行動了,通過文化生活、朗誦詩歌和扭秧歌,表明了他的態度。
另一方面,他堅決不走中間路線,第三條道路,當時有人要他參加國民黨辦的中間路線刊物《新路》,他堅決地拒絕了。但是他卻帶病參加了我們的座談會。
他明辨是非,愛憎分明,在衰病的晚年,終於有了明確的立場,抬起頭來,挺起脊樑,寧肯餓死,堅決拒絕敵人的“救濟”,這種品德,這種氣節,是值得我們今天學習的。"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毛澤東選集》第4卷,1499頁)毛澤東同志讚揚了聞一多、朱自清的骨氣,說“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這是我們未死者,特別是一多先生和自清先生生前戰友的責任。這種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頌歌,還有待於未來。這一篇文字,只能算是重讀《別了,司徒雷登》一文所引起的一些回憶罷了。
朱自清書影:http://tieba.baidu.com/f?kz=345824837
朱自清照片:http://tieba.baidu.com/f?kz=345827208
朱自清紀念館:http://www.eelove.cn/modules/m/?id=zhuziqing
朱自清的>喚起了多少中華兒女的反思: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裡呢?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淚潸潸了。
去的儘管去了,來的儘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裡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巧巧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鏇轉。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遊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朱自清的《春》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裡,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綿軟軟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裡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裡,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裡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子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還有地里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