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眾[蕨類植物]

貫眾[蕨類植物]
貫眾[蕨類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貫眾(Cyrtomium fortunei J. Sm. )是鱗毛蕨科,貫眾屬多年生蕨類植物。該種以尊敬和紀念在中國工作的蘇格蘭園藝學家、植物收藏家羅伯特·福特尼而命名。 植株高25-50厘米。葉簇生,禾稈色,葉片矩圓披針形,先端鈍。葉紙質,兩面光滑;葉軸腹面有淺縱溝,疏生披針形及線形棕色鱗片。孢子囊群遍布羽片背面;囊群蓋圓形,盾狀,全緣。 原產中國、日本、朝鮮、越南、泰國,喜半陰濕潤的涼爽環境,需要微酸性土壤。 該種葉形美麗,別具風情,適合於居家裝飾及室外造景。 (概述圖來源: )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貫眾 貫眾

植株高25-50厘米。根莖直立,密被棕色鱗片。

葉簇生,葉柄長12-26厘米,基部直徑2-3毫米,禾稈色,腹面有淺縱溝,密生卵形及披針形棕色有時中間為深棕色鱗片,鱗片邊緣有齒,有時向上部禿淨;葉片矩圓披針形,長20-42厘米,寬8-14厘米,先端鈍,基部不變狹或略變狹,奇數一回羽狀;側生羽片7-16對,互生,近平伸,柄極短,披針形,多少上彎成鐮狀,中部的長5-8厘米,寬1.2-2厘米,先端漸尖少數成尾狀,基部偏斜、上側近截形有時略有鈍的耳狀凸、下側楔形,邊緣全緣有時有前傾的小齒;具羽狀脈,小脈聯結成2-3行網眼,腹面不明顯,背面微凸起;頂生羽片狹卵形,下部有時有1或2個淺裂片,長3-6厘米,寬1.5-3厘米。葉為紙質,兩面光滑;葉軸腹面有淺縱溝,疏生披針形及線形棕色鱗片。孢子囊群遍布羽片背面;囊群蓋圓形,盾狀,全緣。

主要變種

拉丁學名中文名描述圖片
Cyrtomium fortunei var. clivicola (Mak.) Tag 貫眾僅此一種下分類。 該變種較原種而言葉片更緊湊;每枚葉更大,更近似於披針形,每根葉柄上不超過12對;葉淡黃綠色,橫向捲曲呈拱形。
Cyrtomium fortunei v. clivicola Cyrtomium fortunei v. clivicola

生長環境

喜溫暖濕潤、半陰環境,耐寒性較強,較耐乾旱。在土壤深厚、排水良好、疏鬆肥沃、富含有機質的微酸性至中性沙質土壤中生長良好。生長適溫16-26℃,冬季能耐-12℃的低溫。小苗抗寒性較差。在遮陰和散射光下生長良好,光強介於2152-6456勒克斯。幼苗喜陰濕,成苗在30%-40%的散射光下生長良好。要求空氣和土壤濕潤的環境,但是土壤不能積水。在年降雨600-1400毫米、相對濕度600-880毫米、相對濕度50%-70%之間生長良好。該種對肥料較為敏感。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河北(南五台)、山西南部(晉城)、陝西、甘肅南部、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也分布於日本、朝鮮南部、越南北部、泰國。

繁殖方法

分株

春季或秋季,挖取生長健壯的母株,進行分株,按行株距30×15(20)厘米栽植於林下或大田,需適當遮陰;若為苗床,行株距則為10×5(-7)厘米,每穴施少量鈣磷鉀細肥土,並與穴土混勻,栽後覆土壓實,澆透水即可。

孢子

貫眾葉背的孢子 貫眾葉背的孢子

孢子繁殖產量較低。但繁殖係數大,故生產上多採用此法繁育。

每年9-11月孢子相繼成熟,將帶有成熟孢子的孢子葉剪下,放入標記的牛皮紙袋內,3-5天后,孢子從孢子囊中彈射入袋內,取出後及時播種。若不能立即播種,可將孢子裝於試管中或牛皮紙袋外包保鮮膜置於4℃冰櫃中低溫保存至翌春播種。

播種基質用過篩腐殖土(如林下山皮土)拌1/3鈣質土,再加少量爐渣灰、草木灰混勻,裝入口徑20-30 厘米的花盆內,用手搖動使盆土稍緊實,裝土至花盆容量的2/3為佳。用沸水澆淋消毒,或高壓滅菌(121℃,1小時)。

待盆土充分冷卻後,將牛皮紙袋內的孢子均勻地撒入盆內,為避免播種密度過大,可將經高壓滅菌過的草木灰與貫眾孢子1:1混勻,均勻地播入盆內,立即用平板玻璃或塑膠薄膜蓋住盆口,保溫保濕,並能有效地防止雜物進入。

貫眾 貫眾

播下孢子後將花盆置於無陽光直射但散射光充足的地方培養,或放於培養箱中培養,溫度20-25℃, 濕度80%以上,每天置於光亮處4小時以上,15天左右可見到孢子萌發,見到絲狀體,60-70天左右可見到心形或扁平心臟形的綠色原葉體(即配子體),此時應經常噴水保濕,濕度保持在170%左右。待原葉體生長到5毫米左右時,精子器和頸卵器開始形成,每天澆水1-2次,每隔3-5天將花盆至於淺水池中,使水從排水孔中滲入土表,最好使水沿床面流動,為受精創造條件。約再經3-4個月,幼孢子體開始形成。孢子體出齊後停止澆水 , 濕度控制在60%左右,並經常打開覆蓋物通風換氣以利光合作用。每盆可育出約40-50棵小孢子體。

栽培技術

移栽

貫眾 貫眾

幼孢子體以後逐漸生長出羽狀葉片。第1片葉子生長約5厘米長,第 3 片葉子開始長出時,開始移栽。畦土應鬆軟細碎,因幼孢子體根系非常細弱,土壤顆粒太大,將影響根系的固著。移栽前10天左右,將盆蓋逐步打開煉苗。移栽時用手或小木棍在鬆軟的畦面上壓或劃深約1-1.5厘米的淺溝,行株距10×5厘米,用小鑷子夾一 小叢幼孢子體放於溝內,用溝土壓實,栽後用細孔噴壺小心澆水,要注意保持土壤濕潤,適當遮蔭,使透光率呈50%-60%,移栽成活率約30%-35%。1年後出圃定植。

管理

貫眾 貫眾

溫度:生長適溫16-26℃,冬季能耐-12℃的低溫。溫度超過30℃時要遮陰,噴水降溫,儘量創造涼爽濕潤的環境,防止葉片發黃、葉尖枯焦。小苗抗寒性差,越冬時用稻草覆蓋或培土防凍。

光照:在遮陰和散射光下生長良好,光強介於2152-6456勒克斯。幼苗較喜陰濕,忌強光;成苗在30%-40%的散射光下生長良好。園林中要定植於樹叢下或陰濕地段,否則易造成葉片灼傷。另外,定植時不能忽視牆壁和建築物反射所增加的光照。及太陽角度季節變化所增加的光強。

水分:要求空氣和土壤濕潤的環境,但土壤不能積水。在年降雨600-880毫米、相對濕度50%-70%之間生長良好;在年降雨600-1400毫米、相對濕度60%-80%之間生長最好。盆栽時生長期每2-3天澆水1次,6-9月溫度較高,應經常葉面噴水,增濕降溫。氣溫高時多澆水,氣溫低時少澆水。

土壤:盆栽基質要求通氣、保水、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這種基質一般含有一半至3/4的有機質(泥炭、腐葉土、木屑、樹皮)和平衡的無機質(沙、珍珠岩、蛭石、土壤)。基質配方為腐葉土4墳,園土2份,沙2份;無土基質配方為泥炭140升,蛭石68升,珍珠岩68升,20%過磷酸鈣360克,複合肥500克,硝酸鉀180克,微量元素少許。園林綠化的種植土壤中需要有一半的有機質才理想。若土壤黏重,要加少許沙;若排水不良,要抬高種植床;若空氣乾燥,要在表土上覆蓋有機物,減少土壤水分蒸發。

肥料:貫眾對不適當的肥料較為敏感。每年生長期每月追施一次礬肥水或0.2%的尿素液,生長期加施1-3次的複合肥,生長末期追施1-2次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加強抗寒越冬能力。若不想讓貫眾生長過長,可以不經常施肥;偶爾施肥過多,可立即除去表面的肥料並大量澆水淋洗。

病蟲防治

貫眾 貫眾

該種一般不會有較多病害。病害多是葉片或根部太多水分引起的,因此要與預防為主。主要有密環菌根腐病、猝倒病、灰霉病、葉斑病、腐爛病等。防治方法為除去死亡、受傷、枯乾的蕨葉,保持溫暖乾燥的環境。使用多菌靈、百菌清或托布津800倍稀釋溶液連續噴灑2-3次。

蟲害主要有蚜蟲、粉蚧、紅蜘蛛、介殼蟲、蝸牛、薊馬、粉虱等。繁殖方法是除去死葉、傷葉並燒掉。用40%的氧化樂果乳油或80%的敵敵畏、敵殺死等800-1000倍液防治,每隔3-7天一次,連續2-3次,即可完全控制蟲害。

主要價值

觀賞

貫眾葉片秀美,根狀莖直立,宛如蘇鐵。植物造景時,在遮陰條件下作林下地被十分合適,常栽植於庭院及小天井中;也可栽於建築角隅或牆基,以緩和建築生硬的線條,與假山石配植,可豐富景觀效果,柔和岩石的表面。在園徑兩側作鑲邊種植,達到理想的造景效果。盆栽或籃栽,供室內觀賞,效果也很好。

貫眾 貫眾

藥用

貫眾以根狀莖及葉柄殘基入藥,具有清熱解毒,止血、殺蟲作用,常用於治療流行性感冒,B型肝炎,病毒性肺炎,功能性子宮出血及蟲積腹痛等症;還可用於治療高血壓、頭暈、頭痛、慢性鉛中毒等症。

中草藥第二季

中藥材中國是中草藥的發源地,目前中國大約有12000種藥用植物,這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在中藥資源上我們占據壟斷優勢。古代先賢對中草藥和中醫藥學的深入探索、研究和總結,使得中草藥得到了最廣泛的認同與套用。讓我們一起完善中草藥的詞條,讓更多的人們了解到這中國的瑰寶。

鱗毛蕨科植物(二)

有14屬,約1000種,世界廣布。除 Phanerophlebia Presl 屬產南美洲熱帶外,舊大陸有13個屬。中國13個屬均產,450種。
狹頂鱗毛蕨
新平複葉耳蕨
細鱗鱗毛蕨
多裂複葉耳蕨
稀羽鱗毛蕨
西域鱗毛蕨
武夷山鱗毛蕨
無柄鱗毛蕨
微孔鱗毛蕨
彎羽鱗毛蕨
多距複葉耳蕨
華東複葉耳蕨
桃花島鱗毛蕨
長羽複葉耳蕨
台灣鱗毛蕨
桫欏鱗毛蕨
深裂迷人鱗毛蕨
細裂複葉耳蕨
山地鱗毛蕨
三角鱗毛蕨
平行鱗毛蕨
西藏複葉耳蕨
五回複葉耳蕨
密鱗鱗毛蕨
密鱗金冠鱗毛蕨
密鱗高鱗毛蕨
脈紋鱗毛蕨
長刺複葉耳蕨
落鱗鱗毛蕨
裸葉鱗毛蕨
裸果鱗毛蕨
路南鱗毛蕨
隴蜀鱗毛蕨
柳羽鱗毛蕨
凸角複葉耳蕨
同羽複葉耳蕨
滇南複葉耳蕨
連合鱗毛蕨
河源複葉耳蕨
縮羽複葉耳蕨
四川複葉耳蕨
大姚複葉耳蕨
寬羽鱗毛蕨
蕨狀鱗毛蕨
國楣複葉耳蕨
近中肋鱗毛蕨
日本複葉耳蕨
近密鱗鱗毛蕨
仁昌複葉耳蕨
近多鱗鱗毛蕨
近川西鱗毛蕨
全緣斜方複葉耳蕨
尖齒鱗毛蕨
假異鱗毛蕨
球子複葉耳蕨
假路南鱗毛蕨
清秀複葉耳蕨
混淆鱗毛蕨
淺裂複葉耳蕨
綦江複葉耳蕨
廣西複葉耳蕨
泥巴山複葉耳蕨
紅褐鱗毛蕨
南靖複葉耳蕨
南方複葉耳蕨
南川複葉耳蕨
黑鱗遠軸鱗毛蕨
黑鱗西域鱗毛蕨
黑鱗鱗毛蕨
褐鱗鱗毛蕨
廣通複葉耳蕨
大苗山複葉耳蕨
貴州鱗毛蕨
廣西鱗毛蕨
光亮鱗毛蕨
昴山複葉耳蕨
高山金冠鱗毛蕨
高鱗毛蕨
馮氏鱗毛蕨
二型鱗毛蕨
多雄拉鱗毛蕨
灌縣複葉耳蕨
瀘水複葉耳蕨
東北亞鱗毛蕨
定結鱗毛蕨
貫眾葉複葉耳蕨
裂羽斜方複葉耳蕨
單脈鱗毛蕨
大羽鱗毛蕨
大明鱗毛蕨
大果鱗毛蕨
貢山複葉耳蕨
粗齒鱗毛蕨
安順複葉耳蕨
高大複葉耳蕨
川西鱗毛蕨
闊羽複葉耳蕨
闊基複葉耳蕨
九龍山複葉耳蕨
邊生鱗毛蕨
台灣複葉耳蕨
雙柏複葉耳蕨
黔中耳蕨
角狀耳蕨
尖齒耳蕨
哀牢山複葉耳蕨
片馬複葉耳蕨
對生耳蕨
對馬耳蕨
背囊複葉耳蕨
美麗複葉耳蕨
鞭葉耳蕨
寶興耳蕨
阿當耳蕨
粗齒黔蕨
肉刺蕨屬
毛枝蕨屬
中華鱗毛蕨
羽裂鱗毛蕨
優雅鱗毛蕨
尋烏鱗毛蕨
馬關複葉耳蕨
廬山複葉耳蕨
狹葉鱗毛蕨
百色複葉耳蕨
錫金鱗毛蕨
凸背鱗毛蕨
同形鱗毛蕨
太平鱗毛蕨
鐮羽複葉耳蕨
溧陽複葉耳蕨
鈍羽複葉耳蕨
落葉鱗毛蕨
鱗毛蕨屬
林芝鱗毛蕨
漸尖複葉耳蕨
麗江鱗毛蕨
堅直複葉耳蕨
假長羽複葉耳蕨
闊基鱗毛蕨
滇西複葉耳蕨
近纖維鱗毛蕨
近黑鱗鱗毛蕨
金冠鱗毛蕨
假稀羽鱗毛蕨
假邊果鱗毛蕨
黃山鱗毛蕨
雞足山複葉耳蕨
灰脈複葉耳蕨
虎耳鱗毛蕨
紅蓋鱗毛蕨
華西複葉耳蕨
黑水鱗毛蕨
杭州鱗毛蕨
哈巴鱗毛蕨
粗裂複葉耳蕨
多鱗鱗毛蕨
花坪複葉耳蕨
德化鱗毛蕨
湖南複葉耳蕨
粗莖鱗毛蕨
刺葉鱗毛蕨
刺尖鱗毛蕨
齒頭鱗毛蕨
藏布鱗毛蕨
變異鱗毛蕨
半島鱗毛蕨
黑鱗複葉耳蕨
線羽貫眾
厚葉貫眾
河口複葉耳蕨
廣南複葉耳蕨
刺齒貫眾
擬貫眾屬
擬貫眾
中華複葉耳蕨
雲棲複葉耳蕨
印江複葉耳蕨
異羽複葉耳蕨
瑤馬山複葉耳蕨
高聳複葉耳蕨
斜方複葉耳蕨
湘黔複葉耳蕨
狹長複葉耳蕨
尾葉複葉耳蕨
天童複葉耳蕨
玉龍蕨屬
假長尾複葉耳蕨
耳蕨屬
華南複葉耳蕨
刀羽耳蕨
刺葉耳蕨
香鱗毛蕨
腺毛鱗毛蕨
細葉鱗毛蕨
深裂鱗毛蕨
歐洲鱗毛蕨
木里鱗毛蕨
刺頭複葉耳蕨
藍色鱗毛蕨
闊鱗鱗毛蕨
京鶴鱗毛蕨
華南鱗毛蕨
華北鱗毛蕨
黑足鱗毛蕨
觀光鱗毛蕨
東京鱗毛蕨
倒鱗鱗毛蕨
暗鱗鱗毛蕨
福建複葉耳蕨
多芒複葉耳蕨
新刺齒複葉耳蕨
疏羽複葉耳蕨
蒙自複葉耳蕨
亮葉複葉耳蕨
近刺複葉耳蕨
玉龍蕨
複葉耳蕨屬
兩色鱗毛蕨
峨眉耳蕨
單葉貫眾
貫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