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葉耳蕨屬

複葉耳蕨屬

複葉耳蕨屬屬於鱗毛蕨科植物,約40種,分布於世界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生於海拔50~200m的林下或溪邊。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鱗毛蕨科複葉耳蕨屬(Arachniodes)植物約40種,分布於世界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中國有20餘種,廣'泛分布於長江以南各省區,北達秦嶺,生於海拔50~200m的林下或溪邊。其中斜方複葉耳蕨[Alrhomboidea(Wall)Ching]及長葉複葉耳蕨[Alsimplicior(Makino)0hni]、刺頭複葉耳蕨(Arach2niodesexILIS)等的根莖入藥。藥用複葉耳蕨屬植物因其分布廣泛、資源豐富,歷年來為民間所習用,為了充分利用其廣泛資源,近年來對該領域的研究正逐漸引起關注。

形態特徵

中國植物圖像庫 複葉耳蕨屬植物中國植物圖像庫 複葉耳蕨屬植物
大部分種類具有橫走的狀莖,少數種根狀莖斜升或近於直立;根狀莖和葉柄基部被有鱗片,鱗片常為鑽形至線狀披針形,邊緣全緣或有疏齒,以基部著生;葉柄與葉片近等長或稍長於葉片;葉片常為三角形、五角形或卵形,除極少數發育不良或幼小的葉片以外,一般為2~5回羽狀,基部羽片最大,其外形常為三角形,其下側的小羽片通伸長;各級羽片(小羽片)的基部一片小羽片和各級葉脈的基部小脈均為上先出;葉片質地多為近革質而有亮綠色光澤,並有粗糙的手感,少數種類葉片紙質或近草質;末回小羽片或裂片不對稱,基部上端較下端擴大,邊緣常具有帶芒尖刺的鋸齒;孢子囊群圓形,通常著生於末回小脈的頂端或近頂端,少數種類的孢子囊群著生於小脈的背部;囊群蓋圓腎形,以深缺刻處著生;孢子兩面型,具周壁;後來的細胞學研究表明,本屬植物染色體基數均為X=41。在葉的質地、羽片、脈序、鋸齒和芒刺等方面特徵近於耳蕨屬,而在形體和囊群蓋等方面的特徵極似鱗毛蕨屬。從形態特徵上看,複葉耳蕨屬的分類地位在鱗毛蕨科是介於鱗毛蕨屬和耳蕨屬之間。謝寅堂在1983年首次發表了本屬植物的屬下分類系統,主要依據孢子囊群在末回小脈上的著生位置(背生或頂生),他將本屬分為2個組,即背囊組(Sect.Cavaleria)和複葉耳蕨組(Sect.Arachniodes),其次根據葉片先端是否形成明顯的頂生羽片將後者分為2個亞組,其下再依據葉片形狀、羽片和小羽片形狀、基部羽片及其基部小羽片形態等進一步分為11個系。依據根狀莖和葉柄基部鱗片的特徵,作者對這一分類系統做了修訂,將該屬分為4個組,即背囊組、清秀複葉耳蕨組(Sect.GlobisoraeS.K.WuetH.He)、美麗複葉耳蕨組(SectAmoenae(ChingetY.T.Hsieh)S.K.WuetH.He)和複葉耳蕨組。

種類分布

複葉耳蕨是一個泛熱帶分布的屬,分布極不均勻。於世界熱帶和亞熱帶濕潤區域,以亞洲東部和東南部種類最為豐富絕大多數種類分布在中國南方及亞洲東南部和南部,只有少數種分布於中美洲(約11種)、非洲(2種)和澳洲(1種)。日本的種數僅次於中國,而且日本有許多與中國相同或十分相近的種,因此,中國日本應當是本屬的現代分布中心。本屬植物的垂直分布海拔一般不超過2000m,中國西部的個別種垂直分布能達2700m左右。美麗複葉耳蕨730~780常見地生刺頭複葉耳蕨440~800斜方複葉耳蕨350~650。一般地生在本屬累計發表的種數超過了180個(不包括後來中池敏之將黔蕨屬種類組合在本屬中的組合種名),成為鱗毛蕨科種數僅少於耳蕨屬和鱗毛蕨屬的第三大屬。在雲南四川複葉耳蕨屬分類修正中將其分類為大片複葉耳蕨、中越複葉耳蕨華南複葉耳蕨台灣複葉耳蕨國楣複葉耳蕨、清秀複葉耳蕨、高大複葉耳蕨細裂複葉耳蕨、美麗複葉耳蕨、華西複葉耳蕨、假斜方複葉耳蕨、中華複葉耳蕨、金平複葉耳蕨、齒頭複葉耳蕨、斜方複葉耳蕨、西南複葉耳蕨(灰脈複葉耳蕨)、中華斜方複葉耳蕨、貴州複葉耳蕨(日本複葉耳蕨)、稀羽複葉耳藏(長尾複葉耳蕨)、紫雲山複葉耳蔽(雙柏複葉耳蕨)、尾形複葉耳蔽、福建複葉耳藏、細裂複葉耳蔽、小葉複葉耳蕨(華東複葉耳蕨)、南川複葉耳蔽(鐮羽複葉耳蕨)。

化學成分

鱗毛蕨科複葉耳蕨屬植物的化學成分較複雜,主要含有黃酮、三帖、甾體皂苷、酚類等成分。目前對其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黃酮類化合物及酚類化合物上。

黃酮類化合物

周道年等利用矽膠、C18反相矽膠、SephadexLH220凝膠等色譜技術對鱗毛蕨科植物刺頭複葉耳蕨Arach2niodesexilis(Hance)Ching地上部分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研究,從中分離得到6個黃酮類化合物:柚皮芸香苷(1),芒花苷(2),聖草次苷(3),木犀草素27202芸香糖苷(4),5,72二羥基色原酮27202芸香糖苷(5),5,72二羥基色原酮(6)。化合物1~6均為首次從複葉耳蕨中分離得到。複葉耳蕨屬中黃酮含量:美麗複葉耳蕨=0.670,斜方複葉耳蕨=0.455,刺頭複葉衛蕨=0.636。方偉等對斜方複葉耳蕨Arachniodesrhomboidea地上部分進行化學成分分離鑑定。採用不同色譜技術進行分離,用波譜和化學方法確定化合物結構。得化合物:黃色粉末山柰酚(1),黃色粉末山柰素23202α2L2鼠李糖苷(2),黃色針晶山柰素23202β202葡萄糖苷(3),黃色針晶山柰素23,7202α2L2鼠李糖苷(4),黃色粉末槲皮素23202β02葡萄糖苷(5),黃色針晶山柰素23202β202芸香糖苷(6)。所有化合物均為首次從該植物中得到。

酚類化合物

周道年等利用矽膠、C18反相矽膠、SephadexLH220凝膠等色譜技術對鱗毛蕨科植物刺頭複葉耳蕨Arach2niodesexilis(Hance)Ching的乾燥根莖中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系統研究。本文報導了從甲醇提取物中分離得到的8個酚類化合物:綿馬素2BB(I)、42甲基22丁醯基23、52二羥基苯酚(II)、聖草素(III)、表兒茶素(Ⅳ)、原花青素B2(V)芒花苷(Ⅵ)、北美聖草素27202β2D2吡喃葡萄糖醛酸苷(Ⅶ)、木犀草素24'202β2D2葡萄吡喃糖苷(Ⅷ)。化合物II2Ⅷ均為首次從該種植物中分離得到。

約理和臨床作用

驅蟲作用

間苯三酚類化合物具有強力的驅蟲作用。近明綿馬素(aspidin)、綿馬酚(aspidinoI)、黃綿馬酸(flaraspidicacid)、東北貫眾素(dryocrasson)、白綿馬素(aIkaspidin)、去甲綿馬素(degaspidin)及phloropyrone均有驅蟲作用。

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複葉耳蕨屬植物有顯著的抗菌活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乳酸桿菌真菌革蘭氏陰性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綿馬素、白綿馬素、綿馬酚和黃綿馬酸在0.98-15.6μg/mL濃度時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即有明現抗菌作用。綿馬酚對葡萄球菌感染的小鼠和大鼠均有治療作用。綿馬酚和綿馬素對乳酸桿菌的最小殺菌濃度分別為25~100/mL;最小抑菌濃度分別為4~16μg/mL。莊惠如等對福建產25種蕨類植物不同部位的36個樣品的抑菌活性研究顯示刺頭複葉耳蕨表現出較強的抑菌能力。複葉耳蕨屬刺頭複葉耳蕨可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及痢疾等。

宮縮、抗早孕及墮胎作用

複葉耳蕨可終止小白鼠的早、中、晚妊娠,其作用具備作用於脫膜和絨毛及發動宮縮兩方面,導致妊娠組織壞死,並且能由宮腔排除。

其它作用

斜方複葉耳蕨、長葉複葉耳蕨根莖可用於治療關節炎、腰腿疼。複葉耳蕨可加強巴比妥類藥物的中樞抑制作用。美麗複葉耳蕨全草入藥,用於治療風濕關節痛。刺頭複葉耳蕨根莖入藥,用於治療痢疾、燙火傷。斜方複葉耳蕨、長葉複葉耳蕨根莖可用於治療關節炎、腰腿疼。綿馬素BB、AB,綿馬酸及黃綿馬酸的鎂鹽製劑對人和馬均有抗凝血作用。綿馬酚還有降低血壓作用,可作為降壓劑。

植物種類

哀牢山複葉耳蕨;安順複葉耳蕨百色複葉耳蕨半育複葉耳蕨背囊複葉耳蕨長刺複葉耳蕨長羽複葉耳蕨;川滇複葉耳蕨;刺齒複葉耳蕨;刺頭複葉耳蕨;粗裂複葉耳蕨大苗山複葉耳蕨大姚複葉耳蕨滇南複葉耳蕨滇西複葉耳蕨鈍羽複葉耳蕨多距複葉耳蕨多裂複葉耳蕨多芒複葉耳蕨多羽複葉耳蕨峨眉複葉耳蕨佛特山複葉耳蕨福建複葉耳蕨;複葉耳蕨屬;甘肅複葉耳蕨;高大複葉耳蕨;高聳複葉耳蕨貢山複葉耳蕨貫眾葉複葉耳蕨灌縣複葉耳蕨廣南複葉耳蕨廣通複葉耳蕨廣西複葉耳蕨;國楣複葉耳蕨;河口複葉耳蕨河源複葉耳蕨黑鱗複葉耳蕨湖南複葉耳蕨花坪複葉耳蕨;華東複葉耳蕨;華南複葉耳蕨;華西複葉耳蕨;灰脈複葉耳蕨;茴葉複葉耳蕨雞足山複葉耳蕨急尖複葉耳蕨假長尾複葉耳蕨;假長羽複葉耳蕨;假西南複葉耳蕨堅直複葉耳蕨漸尖複葉耳蕨江西複葉耳蕨金佛山複葉耳蕨;金平複葉耳蕨;近刺複葉耳蕨;近肋複葉耳蕨景東複葉耳蕨九龍山複葉耳蕨闊基複葉耳蕨;闊羽複葉耳蕨;溧陽複葉耳蕨;鐮羽複葉耳蕨;亮葉複葉耳蕨;裂羽斜方複葉耳蕨;廬山複葉耳蕨;瀘水複葉耳蕨馬關複葉耳蕨昴山複葉耳蕨美麗複葉耳蕨蒙自複葉耳蕨南川複葉耳蕨南方複葉耳蕨南靖複葉耳蕨泥巴山複葉耳蕨片馬複葉耳蕨綦江複葉耳蕨淺裂複葉耳蕨;清秀複葉耳蕨;球子複葉耳蕨;全緣斜方複葉耳蕨;仁昌複葉耳蕨;日本複葉耳蕨;疏羽複葉耳蕨;雙柏複葉耳蕨;四川複葉耳蕨;縮羽複葉耳蕨;台灣複葉耳蕨;天童複葉耳蕨;同羽複葉耳蕨;凸角複葉耳蕨;尾葉複葉耳蕨;五回複葉耳蕨西藏複葉耳蕨;細裂複葉耳蕨;狹長複葉耳蕨;湘黔複葉耳蕨斜方複葉耳蕨;斜方複葉耳蕨(原變種);新刺齒複葉耳蕨;新平複葉耳蕨雁盪山複葉耳蕨漾濞複葉耳蕨瑤馬山複葉耳蕨宜興複葉耳蕨異羽複葉耳蕨印江複葉耳蕨雲棲複葉耳蕨中華複葉耳蕨;中華斜方複葉耳蕨;中越複葉耳蕨;紫雲山複葉耳蕨

鱗毛蕨科植物(二)

有14屬,約1000種,世界廣布。除 Phanerophlebia Presl 屬產南美洲熱帶外,舊大陸有13個屬。中國13個屬均產,450種。
狹頂鱗毛蕨
新平複葉耳蕨
細鱗鱗毛蕨
多裂複葉耳蕨
稀羽鱗毛蕨
西域鱗毛蕨
武夷山鱗毛蕨
無柄鱗毛蕨
微孔鱗毛蕨
彎羽鱗毛蕨
多距複葉耳蕨
華東複葉耳蕨
桃花島鱗毛蕨
長羽複葉耳蕨
台灣鱗毛蕨
桫欏鱗毛蕨
深裂迷人鱗毛蕨
細裂複葉耳蕨
山地鱗毛蕨
三角鱗毛蕨
平行鱗毛蕨
西藏複葉耳蕨
五回複葉耳蕨
密鱗鱗毛蕨
密鱗金冠鱗毛蕨
密鱗高鱗毛蕨
脈紋鱗毛蕨
長刺複葉耳蕨
落鱗鱗毛蕨
裸葉鱗毛蕨
裸果鱗毛蕨
路南鱗毛蕨
隴蜀鱗毛蕨
柳羽鱗毛蕨
凸角複葉耳蕨
同羽複葉耳蕨
滇南複葉耳蕨
連合鱗毛蕨
河源複葉耳蕨
縮羽複葉耳蕨
四川複葉耳蕨
大姚複葉耳蕨
寬羽鱗毛蕨
蕨狀鱗毛蕨
國楣複葉耳蕨
近中肋鱗毛蕨
日本複葉耳蕨
近密鱗鱗毛蕨
仁昌複葉耳蕨
近多鱗鱗毛蕨
近川西鱗毛蕨
全緣斜方複葉耳蕨
尖齒鱗毛蕨
假異鱗毛蕨
球子複葉耳蕨
假路南鱗毛蕨
清秀複葉耳蕨
混淆鱗毛蕨
淺裂複葉耳蕨
綦江複葉耳蕨
廣西複葉耳蕨
泥巴山複葉耳蕨
紅褐鱗毛蕨
南靖複葉耳蕨
南方複葉耳蕨
南川複葉耳蕨
黑鱗遠軸鱗毛蕨
黑鱗西域鱗毛蕨
黑鱗鱗毛蕨
褐鱗鱗毛蕨
廣通複葉耳蕨
大苗山複葉耳蕨
貴州鱗毛蕨
廣西鱗毛蕨
光亮鱗毛蕨
昴山複葉耳蕨
高山金冠鱗毛蕨
高鱗毛蕨
馮氏鱗毛蕨
二型鱗毛蕨
多雄拉鱗毛蕨
灌縣複葉耳蕨
瀘水複葉耳蕨
東北亞鱗毛蕨
定結鱗毛蕨
貫眾葉複葉耳蕨
裂羽斜方複葉耳蕨
單脈鱗毛蕨
大羽鱗毛蕨
大明鱗毛蕨
大果鱗毛蕨
貢山複葉耳蕨
粗齒鱗毛蕨
安順複葉耳蕨
高大複葉耳蕨
川西鱗毛蕨
闊羽複葉耳蕨
闊基複葉耳蕨
九龍山複葉耳蕨
邊生鱗毛蕨
台灣複葉耳蕨
雙柏複葉耳蕨
黔中耳蕨
角狀耳蕨
尖齒耳蕨
哀牢山複葉耳蕨
片馬複葉耳蕨
對生耳蕨
對馬耳蕨
背囊複葉耳蕨
美麗複葉耳蕨
鞭葉耳蕨
寶興耳蕨
阿當耳蕨
粗齒黔蕨
肉刺蕨屬
毛枝蕨屬
中華鱗毛蕨
羽裂鱗毛蕨
優雅鱗毛蕨
尋烏鱗毛蕨
馬關複葉耳蕨
廬山複葉耳蕨
狹葉鱗毛蕨
百色複葉耳蕨
錫金鱗毛蕨
凸背鱗毛蕨
同形鱗毛蕨
太平鱗毛蕨
鐮羽複葉耳蕨
溧陽複葉耳蕨
鈍羽複葉耳蕨
落葉鱗毛蕨
鱗毛蕨屬
林芝鱗毛蕨
漸尖複葉耳蕨
麗江鱗毛蕨
堅直複葉耳蕨
假長羽複葉耳蕨
闊基鱗毛蕨
滇西複葉耳蕨
近纖維鱗毛蕨
近黑鱗鱗毛蕨
金冠鱗毛蕨
假稀羽鱗毛蕨
假邊果鱗毛蕨
黃山鱗毛蕨
雞足山複葉耳蕨
灰脈複葉耳蕨
虎耳鱗毛蕨
紅蓋鱗毛蕨
華西複葉耳蕨
黑水鱗毛蕨
杭州鱗毛蕨
哈巴鱗毛蕨
粗裂複葉耳蕨
多鱗鱗毛蕨
花坪複葉耳蕨
德化鱗毛蕨
湖南複葉耳蕨
粗莖鱗毛蕨
刺葉鱗毛蕨
刺尖鱗毛蕨
齒頭鱗毛蕨
藏布鱗毛蕨
變異鱗毛蕨
半島鱗毛蕨
黑鱗複葉耳蕨
線羽貫眾
厚葉貫眾
河口複葉耳蕨
廣南複葉耳蕨
刺齒貫眾
擬貫眾屬
擬貫眾
中華複葉耳蕨
雲棲複葉耳蕨
印江複葉耳蕨
異羽複葉耳蕨
瑤馬山複葉耳蕨
高聳複葉耳蕨
斜方複葉耳蕨
湘黔複葉耳蕨
狹長複葉耳蕨
尾葉複葉耳蕨
天童複葉耳蕨
玉龍蕨屬
假長尾複葉耳蕨
耳蕨屬
華南複葉耳蕨
刀羽耳蕨
刺葉耳蕨
香鱗毛蕨
腺毛鱗毛蕨
細葉鱗毛蕨
深裂鱗毛蕨
歐洲鱗毛蕨
木里鱗毛蕨
刺頭複葉耳蕨
藍色鱗毛蕨
闊鱗鱗毛蕨
京鶴鱗毛蕨
華南鱗毛蕨
華北鱗毛蕨
黑足鱗毛蕨
觀光鱗毛蕨
東京鱗毛蕨
倒鱗鱗毛蕨
暗鱗鱗毛蕨
福建複葉耳蕨
多芒複葉耳蕨
新刺齒複葉耳蕨
疏羽複葉耳蕨
蒙自複葉耳蕨
亮葉複葉耳蕨
近刺複葉耳蕨
玉龍蕨
複葉耳蕨屬
兩色鱗毛蕨
峨眉耳蕨
單葉貫眾
貫眾

複葉耳蕨屬植物

鱗毛蕨科複葉耳蕨植物約40種,分布於世界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中國有20餘種,廣''泛分布於長江以南各省區,北達秦嶺,生於海拔50~200m的林下或溪邊。
複葉耳蕨屬
刺頭複葉耳蕨
背囊複葉耳蕨
斜方複葉耳蕨
刺齒複葉耳蕨
闊羽複葉耳蕨
細裂複葉耳蕨
多羽複葉耳蕨
紫雲山複葉耳蕨
金佛山複葉耳蕨
粗裂複葉耳蕨
大苗山複葉耳蕨
大姚複葉耳蕨
滇南複葉耳蕨
滇西複葉耳蕨
鈍羽複葉耳蕨
多距複葉耳蕨
多裂複葉耳蕨
多芒複葉耳蕨
半育複葉耳蕨
峨眉複葉耳蕨
佛特山複葉耳蕨
福建複葉耳蕨
哀牢山複葉耳蕨
甘肅複葉耳蕨
高大複葉耳蕨
高聳複葉耳蕨
貢山複葉耳蕨
貫眾葉複葉耳蕨
灌縣複葉耳蕨
廣南複葉耳蕨
廣通複葉耳蕨
廣西複葉耳蕨
國楣複葉耳蕨
河口複葉耳蕨
河源複葉耳蕨
黑鱗複葉耳蕨
湖南複葉耳蕨
花坪複葉耳蕨
華東複葉耳蕨
華南複葉耳蕨
華西複葉耳蕨
灰脈複葉耳蕨
茴葉複葉耳蕨
雞足山複葉耳蕨
急尖複葉耳蕨
假長尾複葉耳蕨
假長羽複葉耳蕨
假西南複葉耳蕨
堅直複葉耳蕨
漸尖複葉耳蕨
江西複葉耳蕨
長刺複葉耳蕨
金平複葉耳蕨
近刺複葉耳蕨
近肋複葉耳蕨
景東複葉耳蕨
九龍山複葉耳蕨
闊基複葉耳蕨
長羽複葉耳蕨
溧陽複葉耳蕨
鐮羽複葉耳蕨
亮葉複葉耳蕨
裂羽斜方複葉耳蕨
廬山複葉耳蕨
瀘水複葉耳蕨
馬關複葉耳蕨
昴山複葉耳蕨
美麗複葉耳蕨
蒙自複葉耳蕨
南川複葉耳蕨
南方複葉耳蕨
南靖複葉耳蕨
泥巴山複葉耳蕨
片馬複葉耳蕨
綦江複葉耳蕨
淺裂複葉耳蕨
清秀複葉耳蕨
球子複葉耳蕨
全緣斜方複葉耳蕨
仁昌複葉耳蕨
日本複葉耳蕨
疏羽複葉耳蕨
雙柏複葉耳蕨
四川複葉耳蕨
縮羽複葉耳蕨
台灣複葉耳蕨
天童複葉耳蕨
同羽複葉耳蕨
凸角複葉耳蕨
尾葉複葉耳蕨
五回複葉耳蕨
西藏複葉耳蕨
川滇複葉耳蕨
狹長複葉耳蕨
湘黔複葉耳蕨
安順複葉耳蕨
斜方複葉耳蕨(原變種)
新刺齒複葉耳蕨
新平複葉耳蕨
雁盪山複葉耳蕨
漾濞複葉耳蕨
瑤馬山複葉耳蕨
宜興複葉耳蕨
異羽複葉耳蕨
印江複葉耳蕨
雲棲複葉耳蕨
中華複葉耳蕨
中華斜方複葉耳蕨
中越複葉耳蕨
百色複葉耳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