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異鱗毛蕨

變異鱗毛蕨

變異鱗毛蕨,鱗毛蕨科、鱗毛蕨屬植物,植株高約50-70厘米。產陝西(佛坪)、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日本、朝鮮、菲律賓和印度等國也有分布。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變異鱗毛蕨

種拉丁名:Dryopterisvaria(L.)O.Ktze.

科中文名:鱗毛蕨科

科拉丁名:Dryopteridaceae

屬中文名:鱗毛蕨屬

屬拉丁名:Dryopteris

形態特徵

根狀莖橫臥或斜升,頂端密被褐棕色狹披針形鱗片,鱗片長約1.5-2厘米,頂端毛狀捲曲。

葉簇生;葉柄長約20-30厘米,最長可達50厘米,禾稈色,基部可粗達5毫米,最基部密被與根狀莖頂端相同的鱗片,向上密被棕色小鱗片或鱗片脫落後近光滑;葉片五角狀卵形,長約30-40厘米,基部寬約20-25厘米,三回羽狀或二回羽狀基部小羽片羽狀深裂,基部下側小羽片向後伸長呈燕尾狀;羽片約10-12對,披針形,基部一對最大,長約15-20厘米,基部寬可達10-15厘米,頂端羽裂漸尖,基部有短柄,柄長約0.5-1厘米;小羽片約6-10對,披針形,基部羽片的小羽片上先出,下側羽片較大,下側第一片小羽片最大,可長達15厘米,基部寬達3厘米,羽狀全裂,較小植株的基部下側小羽片為羽狀深裂,葉片中上部的小羽片為羽狀半裂或邊緣具鋸齒;基部小羽片的末回裂片或末回小羽片披針形,頂端短漸尖,邊緣羽狀淺裂或有齒。葉脈下面明顯,裂片的葉脈羽狀,小脈分叉或單一。葉近革質,乾後綠色,葉軸和羽軸疏被黑色毛狀小鱗片,小羽軸和裂片中脈背面疏被棕色泡狀鱗片。

孢子囊群較大,靠近小羽片或裂片邊緣著生;囊群蓋圓腎形,棕色,全緣。

藥品介紹

藥 名:變異鱗毛蕨

拼 音:BIANYILINMAOJUE

來 源:為鱗毛蕨植物變異鱗毛蕨的根莖。

功 效:清熱止痛、清肺止咳。

主 治:用於陽明熱結或濕熱蘊結臍腹疼痛、肺癆久咳。

性味歸經:微澀,涼。入肺、胃、大腸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一9克。外用:搗敷。

別 名:異鱗鱗毛蕨(江蘇植物志)、南海鱗毛蕨(台灣植物志)、小狗脊子(四川興文)

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

拉丁名:Dryopteris varig (L.) O. Ktze.

原植物:變異鱗毛蕨為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根狀莖斜升或直立,密生栗黑色狹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20~50cm,深禾稈色,基部以上至葉軸疏生小鱗片:鱗片下部近圓形,棕色,向上長尾狀漸尖,栗黑色;葉片近革質,卵狀披針形,與葉柄近等長,頂端突然變狹成長尾狀,沿葉軸和羽軸下面有棕色卵狀披針形鱗片,有時鱗片下部隆起呈不明顯泡狀,三至四回羽狀分裂;羽片披形針,中部以下羽片寬3~5cm,基部下側小羽片較大;末回裂片矩圓狀披針形,鈍頭,邊緣有疏齒或近全緣;側脈羽狀分枝。孢子囊群生於背面小脈近頂端;囊群蓋圓腎形。
採收加工:全年可采,以秋季採收為好,除去鱗片,切片,鮮用或曬乾。
藥材性:狀根狀莖呈不規則長塊狀,稍彎曲,長10~20cm,上端具多數葉柄殘基及棕黑狹披針形鱗片,下端較尖。切片呈不規則長條形或圓形,直徑2~8mm,厚約3cm,周邊不整齊,外皮深棕色,偶有未去淨的鱗片。質硬脆,斷面棕色,具黃白色點狀維管束。氣微,味初淡而微澀、略苦。以肥大,質堅實,葉柄殘基斷面棕綠色為佳。
性味與功用: 微澀,涼。歸腎經。清熱,止痛。用於內熱腹痛,瘡瘍潰爛,目赤腫痛。常用量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或9~15g煎服。
附註: 湖南少數地區有以本品作貫眾用,應注意鑑別。

功用: 歸腎經。清熱,止痛。用於內熱腹痛,瘡瘍潰爛,目赤腫痛。常用量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或9~15g煎服。
性味:微澀,涼

藥品考證

【考 證】:始載於《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

變異鱗毛蕨的孢子繁殖方法

一種變異鱗毛蕨的孢子繁殖方法,其特徵包括以下的步驟:

(1)收集變異鱗毛蕨(Dryopterisvaria(L.)Ktunze)孢子,先在酒精中浸泡25~30s,然後再在升汞溶液中浸泡7~8min,消毒後用無菌水漂洗;

(2)將上述消毒過的變異鱗毛蕨孢子用無菌水配成懸浮液,加入孢子萌發培養基中,在溫度23~25℃,光照強度2000~25001x,光照時間11~13h/d條件下培養,先萌發出綠色絲狀體,再發育成片狀原葉體,所述的孢子萌發培養基是每升含6~8g瓊脂,18~22g蔗糖,其餘為MS或1/2MS,pH5.7~5.8的培養基;

(3)將上述片狀原葉體轉接到增殖培養基中,在溫度23~25℃,光照強度2000~25001x,光照時間11~13h/d條件下,培養25~35d後,轉入孢子體誘導培養基中,在溫度23~25℃,光照強度2000~25001x,光照時間11~13h/d條件下,培養至原葉體出芽後轉入孢子體繼代培養基,在溫度23~25℃,光照強度2000~25001x,光照時間11~13h/d條件下,培養至形成幼孢子體,長出2~3片幼孢子葉;所述的增殖培養基每升中含有6-苄基嘌呤0.15~0.25mg,萘乙酸0.15~0.25mg,瓊脂6~8g,蔗糖28~32g,其餘為MS,pH5.7~5.8;所述的孢子體誘導培養基每升中含有激動素6-糠基氨基嘌呤或N6-呋喃甲基腺嘌呤0.44~0.6mg,萘乙酸0.15~0.25mg,瓊脂6~8g,蔗糖28~32g,其餘為MS,pH5.7~5.8;所述的孢子體繼代培養基每升中含有萘乙酸0.05~0.15mg,瓊脂6~8g,蔗糖28~32g,其餘為MS,pH5.7~5.8;

(4)將上述幼孢子體分株轉接到孢子體生根培養基上,在溫度23~25℃,光照強度2000~25001x,光照時間1~13h/d條件下,培養至幼孢子體基部長出褐色帶鱗片的細根時,可出瓶移栽,煉苗後移栽至pH值為6.33~6.4的土壤基質培養,所述的孢子體生根培養基每升中含有萘乙酸0.25~0.35mg,活性碳4~6g,瓊脂6~8g,蔗糖28~32g,其餘為1/2MS培養基,pH5.7~5.8。

鱗毛蕨科植物(二)

有14屬,約1000種,世界廣布。除 Phanerophlebia Presl 屬產南美洲熱帶外,舊大陸有13個屬。中國13個屬均產,450種。
狹頂鱗毛蕨
新平複葉耳蕨
細鱗鱗毛蕨
多裂複葉耳蕨
稀羽鱗毛蕨
西域鱗毛蕨
武夷山鱗毛蕨
無柄鱗毛蕨
微孔鱗毛蕨
彎羽鱗毛蕨
多距複葉耳蕨
華東複葉耳蕨
桃花島鱗毛蕨
長羽複葉耳蕨
台灣鱗毛蕨
桫欏鱗毛蕨
深裂迷人鱗毛蕨
細裂複葉耳蕨
山地鱗毛蕨
三角鱗毛蕨
平行鱗毛蕨
西藏複葉耳蕨
五回複葉耳蕨
密鱗鱗毛蕨
密鱗金冠鱗毛蕨
密鱗高鱗毛蕨
脈紋鱗毛蕨
長刺複葉耳蕨
落鱗鱗毛蕨
裸葉鱗毛蕨
裸果鱗毛蕨
路南鱗毛蕨
隴蜀鱗毛蕨
柳羽鱗毛蕨
凸角複葉耳蕨
同羽複葉耳蕨
滇南複葉耳蕨
連合鱗毛蕨
河源複葉耳蕨
縮羽複葉耳蕨
四川複葉耳蕨
大姚複葉耳蕨
寬羽鱗毛蕨
蕨狀鱗毛蕨
國楣複葉耳蕨
近中肋鱗毛蕨
日本複葉耳蕨
近密鱗鱗毛蕨
仁昌複葉耳蕨
近多鱗鱗毛蕨
近川西鱗毛蕨
全緣斜方複葉耳蕨
尖齒鱗毛蕨
假異鱗毛蕨
球子複葉耳蕨
假路南鱗毛蕨
清秀複葉耳蕨
混淆鱗毛蕨
淺裂複葉耳蕨
綦江複葉耳蕨
廣西複葉耳蕨
泥巴山複葉耳蕨
紅褐鱗毛蕨
南靖複葉耳蕨
南方複葉耳蕨
南川複葉耳蕨
黑鱗遠軸鱗毛蕨
黑鱗西域鱗毛蕨
黑鱗鱗毛蕨
褐鱗鱗毛蕨
廣通複葉耳蕨
大苗山複葉耳蕨
貴州鱗毛蕨
廣西鱗毛蕨
光亮鱗毛蕨
昴山複葉耳蕨
高山金冠鱗毛蕨
高鱗毛蕨
馮氏鱗毛蕨
二型鱗毛蕨
多雄拉鱗毛蕨
灌縣複葉耳蕨
瀘水複葉耳蕨
東北亞鱗毛蕨
定結鱗毛蕨
貫眾葉複葉耳蕨
裂羽斜方複葉耳蕨
單脈鱗毛蕨
大羽鱗毛蕨
大明鱗毛蕨
大果鱗毛蕨
貢山複葉耳蕨
粗齒鱗毛蕨
安順複葉耳蕨
高大複葉耳蕨
川西鱗毛蕨
闊羽複葉耳蕨
闊基複葉耳蕨
九龍山複葉耳蕨
邊生鱗毛蕨
台灣複葉耳蕨
雙柏複葉耳蕨
黔中耳蕨
角狀耳蕨
尖齒耳蕨
哀牢山複葉耳蕨
片馬複葉耳蕨
對生耳蕨
對馬耳蕨
背囊複葉耳蕨
美麗複葉耳蕨
鞭葉耳蕨
寶興耳蕨
阿當耳蕨
粗齒黔蕨
肉刺蕨屬
毛枝蕨屬
中華鱗毛蕨
羽裂鱗毛蕨
優雅鱗毛蕨
尋烏鱗毛蕨
馬關複葉耳蕨
廬山複葉耳蕨
狹葉鱗毛蕨
百色複葉耳蕨
錫金鱗毛蕨
凸背鱗毛蕨
同形鱗毛蕨
太平鱗毛蕨
鐮羽複葉耳蕨
溧陽複葉耳蕨
鈍羽複葉耳蕨
落葉鱗毛蕨
鱗毛蕨屬
林芝鱗毛蕨
漸尖複葉耳蕨
麗江鱗毛蕨
堅直複葉耳蕨
假長羽複葉耳蕨
闊基鱗毛蕨
滇西複葉耳蕨
近纖維鱗毛蕨
近黑鱗鱗毛蕨
金冠鱗毛蕨
假稀羽鱗毛蕨
假邊果鱗毛蕨
黃山鱗毛蕨
雞足山複葉耳蕨
灰脈複葉耳蕨
虎耳鱗毛蕨
紅蓋鱗毛蕨
華西複葉耳蕨
黑水鱗毛蕨
杭州鱗毛蕨
哈巴鱗毛蕨
粗裂複葉耳蕨
多鱗鱗毛蕨
花坪複葉耳蕨
德化鱗毛蕨
湖南複葉耳蕨
粗莖鱗毛蕨
刺葉鱗毛蕨
刺尖鱗毛蕨
齒頭鱗毛蕨
藏布鱗毛蕨
變異鱗毛蕨
半島鱗毛蕨
黑鱗複葉耳蕨
線羽貫眾
厚葉貫眾
河口複葉耳蕨
廣南複葉耳蕨
刺齒貫眾
擬貫眾屬
擬貫眾
中華複葉耳蕨
雲棲複葉耳蕨
印江複葉耳蕨
異羽複葉耳蕨
瑤馬山複葉耳蕨
高聳複葉耳蕨
斜方複葉耳蕨
湘黔複葉耳蕨
狹長複葉耳蕨
尾葉複葉耳蕨
天童複葉耳蕨
玉龍蕨屬
假長尾複葉耳蕨
耳蕨屬
華南複葉耳蕨
刀羽耳蕨
刺葉耳蕨
香鱗毛蕨
腺毛鱗毛蕨
細葉鱗毛蕨
深裂鱗毛蕨
歐洲鱗毛蕨
木里鱗毛蕨
刺頭複葉耳蕨
藍色鱗毛蕨
闊鱗鱗毛蕨
京鶴鱗毛蕨
華南鱗毛蕨
華北鱗毛蕨
黑足鱗毛蕨
觀光鱗毛蕨
東京鱗毛蕨
倒鱗鱗毛蕨
暗鱗鱗毛蕨
福建複葉耳蕨
多芒複葉耳蕨
新刺齒複葉耳蕨
疏羽複葉耳蕨
蒙自複葉耳蕨
亮葉複葉耳蕨
近刺複葉耳蕨
玉龍蕨
複葉耳蕨屬
兩色鱗毛蕨
峨眉耳蕨
單葉貫眾
貫眾

鱗毛蕨科·鱗毛蕨屬

水龍骨目鱗毛蕨科的一個世界性大屬。根狀莖粗短,直立,葉聚生頂部,呈放射狀,通常遍體被大小、形狀不同的棕色至黑色的鱗片。葉片多回羽裂,少有為羽狀。孢子囊群生小脈背部,具圓腎形的囊群蓋。全屬約400種,中國近200種,為本屬的分布中心。
兩色鱗毛蕨
多鱗鱗毛蕨
華北鱗毛蕨
東京鱗毛蕨
暗鱗鱗毛蕨
假稀羽鱗毛蕨
尋烏鱗毛蕨
變異鱗毛蕨
纖維鱗毛蕨
太平鱗毛蕨
虎耳鱗毛蕨
同形鱗毛蕨
粗莖鱗毛蕨
德化鱗毛蕨
金冠鱗毛蕨
黃山鱗毛蕨
齒頭鱗毛蕨
羽裂鱗毛蕨
裸果鱗毛蕨
中華鱗毛蕨
定結鱗毛蕨
多雄拉鱗毛蕨
廣西鱗毛蕨
東北亞鱗毛蕨
觀光鱗毛蕨
大果鱗毛蕨
高鱗毛蕨
高山金冠鱗毛蕨
倒鱗鱗毛蕨
粗齒鱗毛蕨
單脈鱗毛蕨
光亮鱗毛蕨
大羽鱗毛蕨
二型鱗毛蕨
刺葉鱗毛蕨
川西鱗毛蕨
華南毛蕨
軸鱗鱗毛蕨
西域鱗毛蕨
錫金鱗毛蕨
紅褐鱗毛蕨
寬羽鱗毛蕨
密鱗高鱗毛蕨
落鱗鱗毛蕨
腫足鱗毛蕨
假異鱗毛蕨
永德鱗毛蕨
優雅鱗毛蕨
馮氏鱗毛蕨
凸背鱗毛蕨
硬果鱗毛蕨
落葉鱗毛蕨
脈紋鱗毛蕨
三角鱗毛蕨
微孔鱗毛蕨
蕨狀鱗毛蕨
狹葉鱗毛蕨
邊果鱗毛蕨
假邊果鱗毛蕨
黑水鱗毛蕨
廣布鱗毛蕨
裸葉鱗毛蕨

台灣鱗毛蕨
近川西鱗毛蕨
黑鱗西域鱗毛蕨
近多鱗鱗毛蕨
香鱗毛蕨
棕邊鱗毛蕨
刺尖鱗毛蕨
腺毛鱗毛蕨
狹頂鱗毛蕨
半島鱗毛蕨
彎羽鱗毛蕨
林芝鱗毛蕨
半育鱗毛蕨
深裂鱗毛蕨
褐鱗鱗毛蕨
近纖維鱗毛蕨
藏布鱗毛蕨
山地鱗毛蕨
黑鱗鱗毛蕨
近黑鱗鱗毛蕨
闊基鱗毛蕨
永自鱗毛蕨
哈巴鱗毛蕨
深裂迷人鱗毛蕨
歐洲鱗毛蕨
貴州鱗毛蕨
平行鱗毛蕨
杭州鱗毛蕨
邊生鱗毛蕨
遠軸鱗毛蕨
近密鱗鱗毛蕨

假路南鱗毛蕨
華南鱗毛蕨
無柄鱗毛蕨
近中肋鱗毛蕨
細葉鱗毛蕨
木里鱗毛蕨
阿薩姆鱗毛蕨
闊鱗鱗毛蕨
密鱗金冠鱗毛蕨
黑足鱗毛蕨
紅蓋鱗毛蕨
京鶴鱗毛蕨
易貢鱗毛蕨
麗江鱗毛蕨
隴蜀鱗毛蕨
尖齒鱗毛蕨
大明鱗毛蕨
藍色鱗毛蕨
桫欏鱗毛蕨
混淆鱗毛蕨
路南鱗毛蕨
黑鱗遠軸鱗毛蕨
狹鱗鱗毛蕨
密鱗鱗毛蕨
細鱗鱗毛蕨
武夷山鱗毛蕨
豫陝鱗毛蕨
連合鱗毛蕨
柳羽鱗毛蕨
桃花島鱗毛蕨
稀羽鱗毛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