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貓洞遺址

貓貓洞遺址

1974年冬,貴州省博物館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貓貓洞。貓貓洞位於興義市區東北13公里,高出頂效河水面45米。洞高3米,闊4米餘。

簡介

在興義市頂效鎮西南1公里處,頂效河的左岸,有一座峻秀的小山,山東側有一奇妙的溶洞,遠觀宛如一隻精巧的山貓,匍匐在山頂,睜著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其態逼真,人們因此給山取名叫貓貓山,給洞取名貓貓洞
貓貓洞位於興義市區東北13公里,高出頂效河水面45米。洞高3米,闊4米餘。洞口面向東北,前接一片丘陵,兩側為水田壩子,後倚山青水秀的木櫳大寨,洞前是頂效河。貓貓洞是遠古人類長期生息、繁衍、勞動的地方。
1974年冬,貴州省博物館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貓貓洞,採集到有古代人工打擊痕跡的石片,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重視。次年10月,省博物館進行試掘,探明為一處很有價值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同年11月正式發掘,出土了7件珍貴的人類化石,4000多件石製品及數量眾多的哺乳動物化石,還出土了數量可觀的骨、角器和發現豐富的用火遺蹟。
在7件人類化石中,形態與山頂洞人101號下頜骨相似。股骨較粗壯,骨壁厚,髓腔小,與晚期“智人”化石相似。

詳細信息

在4000多件石製品中,可供研究的石器標本達1211件,分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等類型。製作方法以銳棱砸擊法為主,錘擊法次之。其中出土於第二層堆積物里的一件鈍直刃砍砸器,為自然硬質細砂灰色礫石,礫石的兩側邊緣已被夷平,留有未成器之前作過石錘使用的遺痕。自然礫石直接加工成的器物,在舊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同類器物中極為罕見。除此,還有石核、石片、石錘和石砧等。貓貓洞出土的石器類型穩定,形狀多樣,加工精細。
出土骨器6件,角器8件,其中個別類型在國內尚屬首次發現。骨刀整體磨製光滑,刃部磨製細緻,造型精美,光潔鋒銳;角鏟系鹿角加工而成,刃面45度,在國內也尚屬首次發現。骨錐的製作別致,是目前我國舊石器時代同類出土文物中的精品。
同時出土了中國犀、窄齒熊、牛、鹿、象、麂、竹鼠、野豬、獾等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和發現燒骨、燒石、炭屑等用火遺蹟。
貓貓洞文化遺物出自厚2.5米的完整堆積層中,屬舊石器時代晚期。地質時代屬晚更新世的後一階段,距今約1.2萬年前。
貓貓洞遺址出土的文化遺物,代表了一種區域性的文化特徵。因此被考古學家稱為“貓貓洞文化”。1980年中國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彩色《中國古人類畫集》已將貓貓洞遺址出土的人類化石定名為“興義人”。並稱:“在一個遺址內出土人類化石之多,石器材料之豐富,骨器數量之大,製作之精緻,在華南舊石器時代晚期是首屈一指的,在全國也十分突出。”
在發掘貓貓洞遺址中,出土了不少動物化石,都是“興義人”吃剩的動物骨骼,遺棄在洞裡洞外,經過萬年以上的演化成了化石。“興義人”利用鹿角、鹿骨製造工具,給後人留下了不少珍貴文物。在出土的骨角器中,有不少類型是國內首次發現。骨刀,猶如現代人餐桌上使用的餐刀,角器是用鹿角磨製的,在國內是首次發現;骨錐是目前我國同時代出土骨錐中較為精緻的一件。
貓貓洞文化,已被載進了人類的史冊。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教授張森水先生在《貴州的新發現及其對我國舊石器考古學的意義》一文中指出,台灣省的“長濱文化”與貓貓洞文化類型有密切聯繫。“雖然我們還不能說貓貓洞文化類型是長濱文化直系祖先,至少可以說,貓貓洞文化類型為尋找台灣省遠古文化之源提供了有意義的資料’(原文載《貴陽師院學報》1983年第三期)。由此可看出,貓貓洞遺址對探討晚期人類的區域性文化的起源、發展、分布等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李志恩

貴州省興義市著名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