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龍招堤

安龍招堤

招堤位於貴州省[中華人民共和國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轄縣安龍縣城東北,為貴州省十大風景區之一。始建於清朝[中國歷史朝代]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由總兵招國遴倡議修建,故名招堤,用石築,長300餘米,高、寬約4米。

基本信息

簡介

安龍招堤荷花景觀安龍招堤荷花景觀
招堤位於安龍縣城東北,始建於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堤的兩側垂柳成行,荷花池53000多平方米,曲橋300米,觀荷亭和朱樓畫廊數幢,聯為一體。

堤邊有明代“十八先生墓”、清代“十八先生墓”、鹹豐同治年間回民起義領袖張林祥、馬河圖合葬墓、南明永曆帝故宮、明御校場、清代試院、武廟石碉等古蹟。

三百年招堤,三百年荷花,讓這裡蘊藏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古老的招堤,見證了安龍故都三百年的歷史。

歷史沿革

安龍招堤景區三面翠峰環峙,一面緊傍城廂。這裡原是一個湖泊,俗稱陂塘海子,陂塘海子和綠海子連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寬闊的水域,過去時常泛濫成災,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興義府游擊招國遴倡儀集資修堤,將湖水分隔,解決了水患,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謀利的武官,就把這道堤稱為“招公堤”,後人簡稱“招堤”。

後來,歷屆地方官又在招堤周圍陸續增修了亭台樓閣,植柳栽桃,遍植荷花,相繼修建了“涵虛閣”、“一覽亭”、“半山亭”、“省耕亭”、“挹秀亭”,風景也愈秀麗,從此,招堤也就成了陂塘海子十里荷花這一勝景的統稱。

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廣東番禺人招國遴被委任為安籠鎮游擊(清朝從三品武職外官官銜)。到任之時,正值雨季,他親眼目睹了陂塘水患,決心將其根治,造福於民,並自捐俸銀2000兩,親率士兵、工匠開山伐石,挖土抬泥。

經過1年多的艱苦努力,終於在陂塘海子兩岸狹窄處的金星山旁築起一道長270米,高、寬約3米的石堤。堤的北端有一座半圓形石拱橋,可供馬車通行。

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興義府知府張將石堤加高5尺,並在路堤的東側修建池塘,池內遍植荷花。春深夏初,垂柳夾岸,平波十里,一片澄碧,芰荷飄香,形成了“十里荷花”的動人景致。

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代理安義鎮總兵劉顯潛、代理興義府知府聶樹楷與地方名士集資重修招堤,而今日的招堤則基本上保留了當時重修的主要面貌。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辟湖造田和文化大革命,陂塘海子和眾多名勝古蹟遭到嚴重破壞,陂塘海子已不復存在,十里荷花也因此消失。

文革後,政府多次對招提風景區進行整修,特別是1980年,人民政府在堤的兩邊新辟了近百畝的荷花池,重修了曲橋、湖心亭,在岸邊廣植花木,招堤風景區更是遠近聞名,往觀者日盛。

1987年,招堤風景區被列為貴州省首批省級十大風景區之一。為恢復十里荷花,政府做了大量工作,1999年,請省城鄉規劃設計院對招提進行規劃設計,並通過省內有關專家評審論證,2000年,省政府對招堤風景區總體規劃作了批覆,並提出了具體要求。2001年,恢復“十里荷花”項目啟動,新增荷塘面積541.8畝,現景區設施在不斷完善,十里荷花已初具規模,景致更加迷人。

景區特色

風景風景
招堤風景區在縣城東北隅,分為陂塘、天榜山兩處。陂塘景區以亭秀、荷秀為特色,築於康熙年間的招公堤橫貫於10里平疇中;堤西稻田,堤東荷塘,極富詩情畫意。天榜山則以文物古蹟為主。

貴州省興義市著名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