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明彝族鄉

象明彝族鄉

勐臘縣的象明彝族鄉,是古普洱茶盛產重地之一,全鄉國土面積1066平方公里,轄倚邦、安樂、曼林、曼莊、龍谷5個村委會,歷史上是倚邦土司領地,屬車裡(今景洪)管轄,1958年建象明區,區政府設在倚邦街。溝壑縱橫,地廣人稀,村寨分散,交通滯後,信息閉塞是象明鄉最顯著的特點。

基本信息

簡介

象明彝族鄉 地理位置象明彝族鄉 地理位置

雲南省勐臘縣的象明彝族鄉,是古普洱茶盛產重地之一,全鄉國土面積1066平方公里,折合159.9萬畝,人均占有土地面積163畝。轄倚邦、安樂、曼林、曼莊、龍谷5個村委會,60個村民小組,60個自然村。溝壑縱橫,地廣人稀,村寨分散,交通滯後,信息閉塞是象明鄉最顯著的特點。地形東部高、南部低,最高海拔1950米(山神廟),最低海拔565米(曼配渡口),平均海拔1200米。年平均氣溫在17℃-19℃之間,降雨量在1500—1900毫米之間。畜牧、茶葉橡膠砂仁是象明彝族鄉主導產業,同時,象明彝族鄉是普洱茶的故鄉,茶文化淵源流長,名揚海內外的清朝茶馬古道從象明鄉橫穿而過,享譽天下的古六大茶山在象明境內就有四山,即:倚邦蠻磚革登莽之四大茶山。

地理位置

象明彝族鄉位於勐臘縣北部,地處北緯21。59/~22。19/,東經101。08/~101。26/,東與易武鄉接壤,南與勐侖鎮相連,西與景洪市勐養鎮、基諾鄉交界,北與景洪市勐旺鄉毗鄰,是西雙版納州唯一的彝族鄉。距勐臘縣城160公里,州府170公里。

歷史沿革

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

象明”系漢語地名。明隆慶年間劃十二版納時,以整董、播臘(倚邦)、易武為一版納,隸屬車裡宣慰司。清雍正年間,曹當齋以功授土千總世職,管理倚邦等六大茶山;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軍功升守備銜。民國初設第六行政區分局於易武,後移治倚邦。民國16年置象明縣,駐治倚邦;民國18年裁象明縣,將倚邦土司地合併於普文。1953年改屬版納勐旺,設辦事處於倚邦。1958年初從版納勐旺劃出建象明區隸易武縣,區府駐治倚邦。易武,勐臘兩縣合併後仍為象明區。1969年改稱公社,次年將公社駐地遷至大河邊。1984年復稱象明區。1988年改區為鄉,轄倚邦、曼拱、曼林、曼莊、新發、安樂、龍谷、大河邊8個村公所。

象明鄉歷來交通閉塞,建國前只有一條通往思茅的茶馬驛道,運輸很困難;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貧困,文教衛生亦很落後。建國後黨和政府重視山區建設,幫助修通了公路,興修水利,開田固耕,農業生產逐漸有了發展。

資源環境

原始森林原始森林

全鄉森林面積69252.3公頃,主要林木有:水紅花樹、山桂花樹、紅梅乾、團花樹、西南樺、鐵樹等,分布在全鄉5個村委會。目前森林資源保護最好是倚邦村委會。2006年末全鄉耕地面積52673畝,其中水田7721畝,旱地44952畝,主要農產品有茶葉、橡膠、砂仁、竹筍等。全年糧食總產量587.17萬公斤,人均占有糧食639公斤;茶葉產量146噸,主要分布在倚邦、安樂、曼林、曼莊四個村委會;橡膠乾膠產量266.8噸,主要分布在曼林村委會;全鄉砂仁產量5.16噸;竹筍產量6.12噸。

象明彝族鄉境內河流主要有3條。象明河流經倚邦、曼莊、曼林三個村委會後歸入羅梭江,全長46公里,集水面積339平方公里,年均徑流深725毫米,年均徑流量2.46億立方米;磨者河流經磨者河村民小組,全長64.9公里,集水面積554平方公里,年均徑流深924毫米,年均徑流量5.12億立方米;龍谷河流經象明鄉龍谷村委會,全長42.6公里,集水面積111平方公里,年均徑流深683毫米,年均徑流量0.76億立方米。

農村經濟

採茶採茶

2006年全鄉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0460畝,單產196公斤,總產量587萬公斤,與去年同期相比:面積減少1370畝,減9.5%,單產增加21.5公斤,增12%,總產量增加31.61萬公斤,增5.7%。大牲畜存欄5370頭,比上年減42%,出欄1916頭,比上年減2%,生豬存欄10986頭,比上年減3%,出欄4003頭,比上年增18%,農業總收入1402萬元,比上年增135%,農民人均純收入1452元,比上年增24%。完成茶葉種植3650畝,累計茶葉面積13636.5 畝(採摘面積4452畝),產量146噸,產值1168萬元,完成橡膠種植13635畝,累計橡膠面積62446畝(開割7968畝),乾膠產量266.8噸,產值480萬元,累計砂仁面積11687畝,收穫面積8410畝,累計竹子種植面積3575畝。

基礎設施

象明彝族鄉螺螄河水庫位於曼莊村委會納竜壩村民小組,總投資285萬元,總庫容41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300畝,庫區最深水位16.74米,庫區面積40畝,7個村民小組1000多人受益。投資1600多萬元,帕扎河至象明35公里油路工程正式開工,全鄉交通“瓶頸”的制約將逐步打破;投資520萬元,累計全長52公里從鄉政府至安樂、龍谷兩個村委會砂石路面工程已經完工,我鄉鄉村公路晴通雨阻的局面有較大改善。投資40萬元鄉機關自來水改造工程已經竣工並投入使用。投資200萬元鄉中學學生宿舍樓、食堂和教學綜合樓即將竣工。加快無電村電力建設,抓好人飲安全工程以及大河邊公路建設,曼賽大溝、龍竹棚大溝等一批項目建設。 5個村委會實現通路、通水、通電;有58個村民小組實現通路,通路率達96%,公路里程達274.5公里;48個村民小組實現通電,通電率80%;51個村民小組通自來水;26個村民小組通廣播電視。擁有固定電話342部。安裝450兆“致富通”1200部;電訊寬頻網已開通;電視信號傳播實現數位化。

人口

2007年末全鄉人口2072戶,9680人,農業人口1851戶9120人,農業勞動力4668人,暫住人口1585人。民族有彝、傣、基諾、瑤等十三種,其中彝族5111人,占總人口52%;傣族2276人,占總人口23%;瑤族753人,占總人口7%;苗族531人,占總人口5%;基諾族432人,占總人口4%;哈尼族202人,占總人口2%;其它民族375人,占總人口3%。2007年全鄉經濟總收入2411.01萬元,人均純收入1572.26元。

文化教育

校園環境校園環境

象明鄉中學是一所寄宿制山區初級中學,覆蓋全鄉60個自然村,始建於1970年,原校址在茶馬古城倚邦縣(現在的古六大茶山之一:倚邦街),1972年隨政府搬遷到大河邊,離縣城157公里。學校總占地面積50畝,校舍面積2504平方米,其中:危房40平方米,綠化、美化面積668平方米,擁有教學樓兩幢,綜合樓、學生宿舍樓、食堂各一幢,有課桌椅630單人套。學校現有8個教學班,其中:初一2個班、初二4個班、初三2個班。在校學生315人,男生168人,女生147人,住校生302人。我校積極開展捐資助學“愛心活動”,全校受資助學生52人。2006年入學率99.55%,鞏固率98%,輟學率2.8%。學校現有教職工25人,其中:一級教師8人,二級教師8人,三級教師4人,未評職稱4人,中級工1人。

象明鄉有完全國小2所,教學點17個,其中:一點一校教師的有9個。全鄉國小共有教職工73人,其中:專任教師65人,後勤職工7人,代課教師1人,在校學生90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8.15%,在校學生鞏固率99.12%。校舍建築面積5596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積256平方米,有課桌椅950單人套,全年勤工儉學收入1萬元。掃盲工作始終堅持“長期抓普及、反覆抓鞏固、重點抓提高”的原則,通過不斷地培訓和學習,青壯年文盲率達98.9%。全鄉15周歲人口共有190人,已授完國中教育190人,完成率達100%,有17周歲人口234人,已授完初等教育201人,完成率達85.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