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明鄉

象明鄉

象明鄉位於雲南省勐臘縣西北部山區,是州、縣唯一的彝族鄉,也是全縣最大、最遠的山區鄉。東與曼臘、易武鄉接壤,西與景洪市勐養、基諾鄉交界,北與普文的勐旺毗鄰。東西寬37.4千米,南北長44.5千米,面積1066平方千米,人口9780人(2008年)。有彝、漢、傣、基諾、瑤等多種民族,其中彝族人口5082人,占總人口53%。轄倚邦、安樂、曼林、曼莊、龍谷5個行政村,60個村民小組,66個自然村。鄉政府駐大河邊,東徑101°18′40"、北緯22°07′36〞,距縣府160千米,距州府170千米。

基本信息

簡介  

雲南省勐臘縣的象明彝族鄉,是古普洱茶盛產重地之一,全鄉國土面積1066平方公里,折合159.9萬畝,

象明鄉象明鄉

人均占有土地面積163畝。轄倚邦、安樂、曼林、曼莊、龍谷5個村委會,60個村民小組,60個自然村。溝壑縱橫,地廣人稀,村寨分散,交通滯後,信息閉塞是象明鄉最顯著的特點。地形東部高、南部低,最高海拔1950米(山神廟),最低海拔565米(曼配渡口),平均海拔1200米。年平均氣溫在17℃-19℃之間,降雨量在1500—1900毫米之間。畜牧茶葉橡膠砂仁是象明彝族鄉主導產業,同時,象明彝族鄉是普洱茶的故鄉,茶文化淵源流長,名揚海內外的清朝茶馬古道從象明鄉橫穿而過,享譽天下的古六大茶山在象明境內就有四山,即:倚邦、蠻磚、革登、莽之四大茶山。

概述

象明彝族鄉是州、縣唯一的彝族鄉,也是全縣最大、最遠的山區鄉,轄區面積1066平方公里,轄倚邦、安樂、曼林、龍谷、曼莊5個村委會,60個村民小組,66個自然村,總人口9780人。居住著、漢、基諾等多種民族,其中彝族人口5082人,占總人口53%,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574元。

象明鄉象明鄉

象明系漢語地名,象乃野象山,明為孔明山,因兩山為境內有名的山峰,故本地人各取一字為“象明”,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普洱府思茅廳設第六行政分局於易武,後移至倚邦,領倚邦、易武、整董、龍得四土司地。十六年(公元1927年)改第六區為象明縣駐治倚邦。十八年(公元1929年12月)裁除倚邦、易武二土司職,將象明、普文兩地合併,改屬思茅縣。1953年成立西雙版納州,改屬版納勐旺,版納辦事處設在倚邦。1957年底設易武縣時劃為易武縣,設立象明區。1959年撤銷易武縣,改屬勐臘縣,1969年改稱象明公社。1984年設區建鄉,1988年區改鄉,鄉改村公所,2004年村公所改為村委會。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民眾的收入穩步增長,生活質量不斷提高。象明彝族鄉是普洱茶的故鄉,茶馬古道穿境而過。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中象明境內就有倚邦、莽枝、革登、蠻磚四大古茶山。彝鄉象明既有古老的歷史遺蹟、濃郁的民族風情,又有優美的自然風光、多樣的自然生態,素有“普洱古茶鄉”和“孔明第二故鄉”的美譽。

地理位置

象明彝族鄉位於勐臘縣北部,地處北緯21。59/~22。19/,東經101。08/~101。26/,東與易武鄉接壤,南與勐侖鎮相連,西與景洪市勐養鎮、基諾鄉交界,北與景洪市勐旺鄉毗鄰,是西雙版納州唯一的彝族鄉。距勐臘縣城160公里,州府170公里。

歷史沿革

漢語地名

象:野象山,明:孔明山,各取一字而名。歷史上是倚邦土司領地,屬車裡(今景洪)管轄。1912年普洱府思茅廳設第六行政分局於易武(後移至倚邦),領倚邦、易武、整董、龍得四土司地。1927年改第六區(象明區),為象明縣駐治倚邦。1929年12月裁除倚邦、易武二土司職,將象明、普文兩地合併,改屬鎮越縣(思茅縣)。1953年成立西雙版納州後,改屬版納勐旺,版納辦事處設在倚邦。1957年底設易武縣時,設立象明區。1959年撤銷易武縣,改屬勐臘縣,1969年改稱象明公社,1970年改為東方紅公社,1972年復稱象明公社。1984年設區建鄉。1988年區改鄉(象明彝族鄉),鄉改村公所。1997年,面積1066平方千米,人口0.8萬,轄倚邦、曼拱、曼林、曼莊、新發、安樂、龍谷、大河邊8個行政村。2004年村公所改為村委會。

象明鄉象明鄉

茶馬古道

象明”系漢語地名。明隆慶年間劃十二版納時,以整董、播臘(倚邦)、易武為一版納,隸屬車裡宣慰司。清雍正年間,曹當齋以功授土千總世職,管理倚邦等六大茶山;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軍功升守備銜。民國初設第六行政區分局於易武,後移治倚邦。民國16年置象明縣,駐治倚邦;民國18年裁象明縣,將倚邦土司地合併於普文。
象明鄉歷來交通閉塞,建國前只有一條通往思茅的茶馬驛道,運輸很困難;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貧困,文教衛生亦很落後。建國後黨和政府重視山區建設,幫助修通了公路,興修水利,開田固耕,農業生產逐漸有了發展。

從楚捧公路進入象明鄉,要穿過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之一的“蠻專”(曼莊)茶山,在距象明鄉政府不遠處的八總寨權記茶莊時。在簡易的作坊里看到了傳統普洱茶的製作工藝和流程,從中感受茶馬古道上存留下來的蛛絲馬跡。

資源環境

全鄉森林面積69252.3公頃,主要林木有:水紅花樹、山桂花樹、紅梅乾、團花樹、西南樺、鐵樹等,分布在全鄉5個村委會。
象明鄉象明鄉
目前森林資源保護最好是倚邦村委會。2006年末全鄉耕地面積52673畝,其中水田7721畝,旱地44952畝,主要農產品有茶葉、橡膠、砂仁、竹筍等。全年糧食總產量587.17萬公斤,人均占有糧食639公斤;茶葉產量146噸,主要分布在倚邦、安樂、曼林、曼莊四個村委會;橡膠乾膠產量266.8噸,主要分布在曼林村委會;全鄉砂仁產量5.16噸;竹筍產量6.12噸。
象明彝族鄉境內河流主要有3條。象明河流經倚邦、曼莊、曼林三個村委會後歸入羅梭江,全長46公里,集水面積339平方公里,年均徑流深725毫米,年均徑流量2.46億立方米;磨者河流經磨者河村民小組,全長64.9公里,集水面積554平方公里,年均徑流深924毫米,年均徑流量5.12億立方米;龍谷河流經象明鄉龍谷村委會,全長42.6公里,集水面積111平方公里,年均徑流深683毫米,年均徑流量0.76億立方米。

農村經濟

採茶:2006年全鄉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0460畝,單產196公斤,總產量587萬公斤,與去年同期相比:面積減少1370畝,減9.5%,單產增加21.5公斤,增12%,總產量增加31.61萬公斤,增5.7%。大牲畜存欄5370頭,比上年減42%,出欄1916頭,比上年減2%,生豬存欄10986頭,比上年減3%,出欄4003頭,比上年增18%,農業總收入1402萬元,比上年增135%,農民人均純收入1452元,比上年增24%。完成茶葉種植3650畝,累計茶葉面積13636.5畝(採摘面積4452畝),產量146噸,產值1168萬元,完成橡膠種植13635畝,累計橡膠面積62446畝(開割7968畝),乾膠產量266.8噸,產值480萬元,累計砂仁面積11687畝,收穫面積8410畝,累計竹子種植面積3575畝。

基礎設施

象明彝族鄉螺螄河水庫位於曼莊村委會納竜壩村民小組,總投資285萬元,總庫容41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300畝,庫區最深水位16.74米,庫區面積40畝,7個村民小組1000多人受益。投資1600多萬元,帕扎河至象明35公里油路工程正式開工,全鄉交通“瓶頸”的制約將逐步打破;投資520萬元,累計全長52公里從鄉政府至安樂、龍谷兩個村委會砂石路面工程已經完工,我鄉鄉村公路晴通雨阻的局面有較大改善。投資40萬元鄉機關自來水改造工程已經竣工並投入使用。投資200萬元鄉中學學生宿舍樓、食堂和教學綜合樓即將竣工。加快無電村電力建設,抓好人飲安全工程以及大河邊公路建設,曼賽大溝、龍竹棚大溝等一批項目建設。5個村委會實現通路、通水、通電;有58個村民小組實現通路,通路率達96%,公路里程達274.5公里;48個村民小組實現通電,通電率80%;51個村民小組通自來水;26個村民小組通廣播電視。擁有固定電話342部。安裝450兆“致富通”1200部;電訊寬頻網已開通;電視信號傳播實現數位化。

人口

2007年末全鄉人口2072戶,9680人,農業人口1851戶9120人,農業勞動力4668人,暫住人口1585人。民族有彝、傣、基諾、瑤等十三種,其中彝族5111人,占總人口52%;傣族2276人,占總人口23%;瑤族753人,占總人口7%;苗族531人,占總人口5%;基諾族432人,占總人口4%;哈尼族202人,占總人口2%;其它民族375人,占總人口3%。2007年全鄉經濟總收入2411.01萬元,人均純收入1572.26元。

文化教育

象明鄉象明鄉

象明鄉中學是一所寄宿制山區初級中學,覆蓋全鄉60個自然村,始建於1970年,原校址在茶馬古城倚邦縣(現在的古六大茶山之一:倚邦街),1972年隨政府搬遷到大河邊,離縣城157公里。學校總占地面積50畝,校舍面積2504平方米,其中:危房40平方米,綠化、美化面積668平方米,擁有教學樓兩幢,綜合樓、學生宿舍樓、食堂各一幢,有課桌椅630單人套。學校現有8個教學班,其中:初一2個班、初二4個班、初三2個班。在校學生315人,男生168人,女生147人,住校生302人。我校積極開展捐資助學“愛心活動”,全校受資助學生52人。2006年入學率99.55%,鞏固率98%,輟學率2.8%。學校現有教職工25人,其中:一級教師8人,二級教師8人,三級教師4人,未評職稱4人,中級工1人。
象明鄉有完全國小2所,教學點17個,其中:一點一校教師的有9個。全鄉國小共有教職工73人,其中:專任教師65人,後勤職工7人,代課教師1人,在校學生90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8.15%,在校學生鞏固率99.12%。校舍建築面積5596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積256平方米,有課桌椅950單人套,全年勤工儉學收入1萬元。掃盲工作始終堅持“長期抓普及、反覆抓鞏固、重點抓提高”的原則,通過不斷地培訓和學習,青壯年文盲率達98.9%。全鄉15周歲人口共有190人,已授完國中教育190人,完成率達100%,有17周歲人口234人,已授完初等教育201人,完成率達85.9%。

充滿信心、跨越發展的象明

改革開放30來,在黨的各項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省州縣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象明彝族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在州、縣各級領導關懷下,鄉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鄉各族人民,認真貫徹落實州、縣關於山區扶貧開發的一系列戰略決策,堅定信心,勵精圖治,闊步前進,實現了一次又一次飛躍,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展開了一幅建設美麗象明、構建和諧彝鄉的壯麗畫卷。

象明鄉象明鄉

國民經濟快速發展。改革開放30來,全鄉國民經濟實現歷史性跨越,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08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2371萬元,是1978年的話33.5倍;糧食總產量達604.7萬公斤,人均有糧600多公斤;各項數字都是30年前的好幾十倍。
基礎設施極大改善。近幾年來,全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逐年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先後建成了帕扎河至象明砂石公路、油路,象明至勐侖沙石公路、油路,倚邦、安樂、龍谷等村委會通達工程和茨菇塘、董家寨等一大批鄉村公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夯實,以螺螄河水庫、龍谷大溝、撬頭山大溝、曼賽大溝為重點的一批水利工程順利實施,農田水利灌溉條件明顯改善。到2008年,全鄉只有龍竹棚小組未通公路外,其它村小組全部實現通公路,公路里程發展到335公里;水庫總庫容增加到50萬立方米;30年前全鄉尚未通電,電視電話、手機、電腦更是聞所未聞,現在全鄉60個村小組中只有龍竹棚小組未通電,通電率達96.6%,大多數村民有了電視電話、手機,部分農戶還購置了電腦裝上寬頻,通信覆蓋率100%,通訊和信息傳播條件徹底改善。
改革開放成果豐碩。改革開放30年以來,尤其進入新世紀以來,鄉黨委、政府認真實施“全方位開放”戰略,切實加強與周邊地區和先進鄉鎮的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對外開放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進一步完善,在二輪延包的基礎上,進行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補換髮工作,全面取消農特稅和提留等費用,農村稅費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主大批湧現,非公有制經濟得到發展,極大地增強了全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充滿活力、和諧發展的象明

30年來,是象明彝族鄉文化繁榮發展,各項事業進步、生態良性發展、基層政權鞏固、社會和諧穩定、人民生活不斷提高的時期。也是彝族鄉黨組織不斷發展壯大、黨員幹部解放思想、民族文化進一步弘揚、生態保護得到重視、民族更加團結、人民民眾得到實惠最多的30年。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堅持教育優先發展,高度重視支持學校建設,盡力提高教學質量。到2008年,全鄉有中心國小1所,村完全國小2所,初級中學1所。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0%,鞏固率達98.56%;國中入學率95.76%,鞏固率95.02%。在校生1404人,專職教師80人。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2008年全鄉1677戶8357人參加了新型農村醫療互助活動,人參合率達到90.89%。全鄉有1個衛生院,5個村衛生室,村民看病不用向以前一樣跑其他鄉鎮上縣州省四處求醫。文化事業空前繁榮,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實現了鄉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有農村文藝隊5個80人,農村籃球隊5個50人。廣播電視覆蓋率達85%。人口、資源、環境工作成效明顯,全鄉計畫生育率達到99.1%,人口出生率6.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到3.87‰,為全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生態環保力度加大,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得到有效遏制,全鄉各族幹部民眾生態意識不斷增強,建設綠色、生態、環保象明目標成為全鄉各種幹部民眾的共識,生態文明觀念進一步深入人心。
人民生活顯著改善。開發式扶貧異地搬遷安置工作成效顯著,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創收渠道進一步拓寬,人民生產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由貧窮到溫飽和整體上基本邁入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雖然省定貧困標準幾度提高,全鄉扶貧幫困任務繁重,但全鄉脫貧人數每年都在增長。2003年至2008年的5年間,全鄉累計解決了4000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貧困人口由2003年的6300人減少到目前的1146人。農民人均純收入1650元,比1978年增加1467元;
社會保持和諧穩定。象明鄉歷屆黨委、政府始終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全面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認真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切實加大對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發展的扶持力度,大力培養和選拔少數民族幹部,妥善處理民族地區的熱點問題,不斷鞏固和發展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係。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切實維護社會穩定,促進了民族地區和諧穩定。
黨的建設不斷加強。始終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黨員幹部,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切實打牢民族山區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思想基礎。切實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黨政幹部總量持續穩定增長,結構趨於合理,各級領導班子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不斷提高。不斷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始終堅定不移地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著力建設一支清正廉潔的黨員幹部隊伍,為加快民族山區發展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政治保證。
象明改革發展的30年,是全鄉各族人民團結奮鬥、艱苦創業、不斷進取的壯麗史詩,是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取得輝煌成就的充分展示,是彝鄉各族兒女用心血和汗水築起的一座豐碑。歷史讓我們永遠銘記,只有堅持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有彝鄉的繁榮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只有堅持解放思想,深入推進改革,擴大開放,才能不斷增強彝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只有堅持科學發展觀,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維護好、實現好和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只有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才能鞏固發展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好局面。

科學發展的象明

撫今追昔,我們深深感到,今天的彝鄉正處在一個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關鍵時期。緊緊抓住機遇,主動迎接挑戰,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是全鄉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象明彝族鄉將以黨的十七大精神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宏偉目標,緊扣圍繞科學發展觀這個主題,突出扶貧開發這個重點,夯實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基礎教育三大基礎,發揮資源、氣候和文化三個優勢,鞏固糧、膠、畜牧、砂仁等傳統產業,大力發展茶產業,積極發展竹產業開發、冬季農業,不斷擴大勞動輸出,努力增加農民收入。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快發展社會事業,走科教興鄉之路,促進全鄉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努力把象明彝族鄉建設成為彝族風情最濃、發展環境最佳、生態環境最優、茶葉品質最好、脫貧致富最快的普洱古茶鄉。

象明鄉象明鄉

到2012年,全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000元,年均增長8%,人均農業生產總值達到2800元,年均增長8%;糧食總產量達到587萬公斤,年均增長0.1%;茶葉產量達到440噸,年均增長25%;乾膠產量達到1000噸左右,年均增長30%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力爭年均增長7%以上;適齡兒童入學率保持在99%以上;國中毛入學率保持在98%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繼續鞏固“兩基”成果。圍繞上述目標,全鄉力求在四個方面取得突破:
(一)打基礎,確保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按照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提高質量、注重效益的要求,堅持不懈地加強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建設。積極向上級爭取資金和項目,加強以農田水利、鄉村道路、人畜飲水、集鎮建設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五年的努力,使民眾生產生活條件和投資環境有明顯改善,發展後勁明顯增強。
農田水利方面。到2012年,實現全鄉60個村民小組全部通自來水。交通方面。重點抓好農村通達工程建設,實施好鄉村道路管護辦法,力爭完成龍谷大橋、納竜壩大橋、麻立樹大橋等一批橋樑建設,積極申報瓦竜沙石路、螞蟥箐丫口至安樂公路、象明至勐侖油路等一批公路建設項目,改變象明交通的“死角”狀況。
(二)抓“三農”,進一步推進新農村建設。要始終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要在鞏固試點村成果的基礎上,以更加務實舉措,抓示範、樹典型,有計畫、分步驟地推進新農村建設,不斷提高“三農”綜合發展能力,實現糧食穩產,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一是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基本農田地面積穩定在2萬畝左右,其中高穩產農田地保持在5000畝以上。二是改造提升茶、膠、畜、藥四大傳統支柱產業。計畫舉辦農村科技培訓班50期7000人左右。三是繼續實施好人口較少民族扶貧開發、整村推進、以工代賑、易地搬遷、產業扶貧等項目,力爭到2012年,全鄉的基礎設施、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貧困人口明顯減少。四是進一步發展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按照產業發展布局,發展具有本鄉和本村特色的產業,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增加村級集體收入。五是認真落實好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計畫生育“獎優免補”、教育“兩免一補”等惠農政策,讓人民民眾得到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帶來的實惠。
(三)興科教,加快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樹立大教育觀念,提高全民素質。事業興旺,人才為先。今後五年,我鄉的教育要突出基礎素質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精神文明教育三個重點,加大投入,改善條件,鞏固“兩基”成果,加強教育強鄉的工作力度,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學生,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事業心,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其次要加大茶、膠、畜牧等種、養殖業技術培訓力度,培養懂科技的新型農民;三是全面開展“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敬業奉獻”的社會主義新風尚教育,樹立新風,弘揚正氣,不斷提高全鄉廣大人民民眾的思想道德修養。
貫徹落實計畫生育基本國策,大力發展衛生事業。建立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新機制,健全計畫生育利益導向機制,完善基層計生服務網路,切實加強人口與計畫生育管理工作。完善鄉衛生院的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醫療隊伍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加快農村醫療網點建設,完成安樂和龍谷村委會的衛生室建設。著力解決民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加強衛生行業的監督力度,努力提高全鄉人民民眾的健康水平。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一是加大對國有林、集體林的保護力度,正確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係,嚴格執行土地、林業等部門的法律法規,使全鄉生態環境進一步得到改善;二是加大水源林保護力度,保障人民民眾的飲水安全;三是加大江、河綜合治理,認真貫徹執行《漁業法》,實行河道分段管理,嚴厲打擊電魚、炸魚、毒魚等違法行為;四是抓好以沼氣池、節能改灶為主的新能源開發利用,把建設節約型社會放在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貫徹落實有關節能和保護生態的法律法規,形成可持續發展機制。
突出彝族文化特色,在發展文化旅遊產業上求突破。圍繞把象明建設成為彝族風情最濃、茶葉品質最佳的目標。加強文化事業建設,積極改善農村文化活動設施,豐富全鄉人民民眾的文化娛樂生活。進一步完善文化市場管理,整頓和規範文化市場秩序,加大鄉土文物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進一步挖掘、整理民族民間文化,突出展現彝鄉風采,培育彝族特色文化品牌,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立足彝族民間文化、普洱茶文化資源和良好生態環境優勢,建設好倚邦古鎮,建設好孔明山旅遊景區、建好曼松貢茶生態園區,構建象明獨具特色的文化旅遊產業體系。依託孔明山、古茶山、茶馬古道、彝族文化等品牌優勢和資源優勢,做好文化生態旅遊開發工作,發揮四座古茶山效應,弘揚茶文化,發展茶旅遊,以旅遊促發展,把文化生態旅遊培育成我鄉的新興產業。
(四)保穩定、全面推進和諧彝鄉建設。堅持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結合,堅持依法治鄉和以德治鄉相結合,積極推進平安創建活動,繼續深入開展法律法規宣傳和創建“文明單位”、“文明村”、“文明戶”等活動,把農民學法、用法和依法辦事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積極主動地化解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維護好民眾利益。繼續貫徹落實《國防法》和《兵役法》,進一步發揮民兵在我鄉經濟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加強信訪工作,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提高依法管理社會的能力和水平。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進步。
加強黨的建設,在提高執政能力上求突破。深入學習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著力用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武裝黨員和幹部,不斷提高黨員幹部的理論素養、黨性修養和領導水平。加強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幹部隊伍。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加強作風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樹立黨員領導幹部在人民民眾中的良好形象。
回顧歷史我們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展望未來我們充滿必勝信心和力量。象明30年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已載入史冊,未來的輝煌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勞動。我們堅信,有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州縣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有30年改革發展奠定的堅實基礎,有解放思想大旗的指引,有全鄉各族人民的團結拼搏、艱苦奮鬥,象明彝鄉一定能夠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啟新征程、再創新輝煌!象明彝鄉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