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村大蜡

豆村大蜡

豆村大蜡,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農曆四月初八,陝西周至縣豆村關帝廟會,豆村都會組織游大蜡祭關帝的活動。豆村大蜡既是將民俗宗教與民間傳統美術工藝蠟雕融於一體的傳統手藝,又是集蠟雕、剪、貼、蠟染、美術為一體的造型藝術。

豆村

豆村大蜡豆村大蜡

豆村,隸屬陝西省周至縣終南鎮轄區,距道教聖地樓觀台十華里,北距西寶公路二華里,西連司竹鄉,東與尚村鎮接壤。
豆村歷史悠久,號稱“天下第一村”,行政劃分為豆村管區,分為四小區,面積20多平方公里,人口15000多人。豆村街道布局奇特,南北狹長,形似橢圓,像顆豆子,加上當時村民以作豆(一種器皿)為生,故名豆村。一條中心大街橫貫東西,其餘街道皆與之成什字形,總計24道丁字街,走遍大街小巷,整有9里多路程。
豆村依山傍水,氣候濕潤,土地肥沃,極有利於農作物及林木的生長和繁植,小麥、玉米、獼猴桃、蘋果、杏、桃、苗木花卉等是這裡的主要產業。
豆村宗教色彩濃郁,原大小古廟宇有10多個。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特別是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根深蒂固,除蠟雕外,剪紙、紙紮、雕刻、油漆彩繪、民間音樂舞蹈等也很馳名。

簡介

標準大蜡體重60公斤,蠟體高1.2米,外徑90公分。1998年台灣道教協會曾灌制了100斤的大蜡一對在樓觀台祭拜老子。一般蠟體要點燃一年。

特徵

豆村大蜡豆村大蜡

“豆村大蜡”自唐代以來,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如下基本特徵:

1、伴隨宗教廟會活動產生和發展形成的對民間廟會民俗的依存性特徵,特別是依存於對歷史人物和英雄人物關羽的愛戴和敬仰,把民俗宗教與民間傳統美術工藝蠟雕溶合一體。

2、作為傳統手工藝,又是集蠟雕、剪、貼、蠟染、美術為一體的造型藝術,它有“精”即精巧別致,冰潔玉潤;“艷”即色彩艷麗明快;“神”即形象傳神逼真,富有生機;“美”即美觀大方,可觀性強這四種藝術特徵。

3、豆村大蜡主體經祖傳秘方精心調製,遇高溫不溶不化,點燃後周圍不消不流。

組成

豆村大蜡豆村大蜡

豆村大蜡由蠟座和蠟體組成。蠟座是放置大蜡的底坐,一般在一張方桌上製作一個木樁或鐵墩,將蠟作固定平穩,以便抬游或放置。

蠟體呈寶塔形,由三個倒立的園台體壘接而成,每個圓台的上面有蠟盤,蠟盤外有蠟芽,蠟芽口徑2~3公分,長10~15公分,其形狀如捲曲了的蓮花瓣,底層18個芽子,二層9個芽子,三層6個芽子。

蠟體的中間是銅製的圓柱體蠟桿或竹製蠟桿,通貫可供點燃的棉質蠟芯。蠟體周圍全是精雕細刻的飛禽走獸,其花紅草綠鳥歡獸鳴,千姿百態,生趣盎然,蠟體四周又用五色彩線纏繞,如五彩祥雲飄曳,寓意吉祥、福瑞。蠟亭屬大蜡的裝飾物,是用木、竹、紙張扎糊成的亭子,四周飾有花鳥、走獸,套置在大蜡外圍,把蠟體襯映得更加美觀漂亮。

製作工藝

過去做大蜡都是用蜂蠟,所以大蜡基本都是黃色的,現在因為蜂蠟成本太高,改用礦蠟和蜂蠟相結合的做法。大蜡的蠟體用礦蠟,裝點用的花草和鳥獸依然用的是蜂蠟。

首先,把礦蠟在鐵鍋里熔煉開,取掉雜質、調好顏色,等蠟放涼到合適的溫度時,把蠟盛到鐵桶模子裡定型。凝固後,按大小順序疊加好,蠟體就算做成。裝點大蜡用的花草和鳥獸的製作,要用紅薯和土豆刻模子。做蠟花時只要用這個模子在蠟水上一沾,冷卻後自然就成了一片段預告瓣。
真正做起大蜡,需要經過熬制、制模、焊接、裝飾上百道工序,製作一根大蜡需要10天左右。

歷史傳說

相傳,唐高僧玄奘受遣、出使天竺國學佛取經,從僑薩羅國帶回了佛祖、菩薩、羅漢等雕塑金身,返迴路過摩揭陀國一舍城時,見當地人繞外套亭子的大蜡載歌載舞,覺得新鮮可取,遂將大蜡工藝製品一併帶回大唐,途經終南山下,遠眺豆村紫氣靈靈,大氣渾渾,將所帶救苦、普賢、文殊三大菩薩金身及大蜡工藝留至豆村,教民以化緣修建寺廟,供奉三大菩薩金身,並傳授灌制大蜡技術,年年供奉,代代相傳。
到了明朝,統治者倡導佛道合一,豆村人將三大菩薩金身供奉於樓觀老子說經台新修救苦廟裡,豆村人每年灌制大蜡供奉於此。清朝康熙八年,村南勒馬村建有關帝廟,供奉一尊木雕關帝像。清同治年間,廟被“長毛子”焚毀,可關帝木像竟然無損,勒馬村民古樂迎請,欲在村中建新祠供奉,豈料費盡全力,神像不為所動,適有豆村幾個孩童在地里摟柴禾,遂於戲耍中輕而易舉將木像抬至村中,豆村民眾甚覺驚異,預感關帝神廟喜於豆村,便將關帝像供奉於司浪廟東廂,燒香祭拜。
清代中葉,白蓮教血洗關中,圍攻豆村,正值深夜時分,但聽馬聲急切,城頭守衛於朦朧夜色中見關帝顯靈,脫去戰靴一隻拋向城下,圍兵嘩然潰散,豆村遂轉危為安。第二天,人們發現關帝木像汗流浹背,一足無履。村民立即把關帝奉為拯救豆村軍民於水火的聖君,此值四月初八,經村民合議,請示樓觀台允許,將大蜡留在村中祀奉關帝,每年四月初八,必獻一尊造型別致,精美異常的百斤大蜡游遍豆村大街小巷,然後供奉於關帝廟內,流傳至今。

主要價值

豆村大蜡豆村大蜡
豆村大蜡在周至民間藝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周至地區較有特色的民間藝術,2004年,“豆村大蜡”參加陝西省民間工藝美術觀摩展,受到各屆人士關注。日本友人曾把4公斤重的大蜡樣品帶回日本工藝館收藏,並被許多媒體採訪播報。挖掘和保護“豆村大蜡”,其價值主要有三點:
1、歷史價值:豆村大蜡從唐代發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挖掘、搶救、保護它,對研究唐、明、清的宗教文化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2、學術價值:豆村大蜡的傳承歷史,工藝流程,基本特徵,在其它地區實屬罕見。挖掘和保護它,對周至地區民間手工藝特別是蠟雕藝術有一定的推進作用。
3、社會價值:因為豆村大蜡依附於對英雄人物的愛戴和崇拜,所以挖掘和保護它,對周至縣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民眾文化生活,教化民眾,凝聚民眾,提高民眾素質,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有重要的意義。

瀕危狀況

雖然周至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已對“豆村大蜡”這一民間手工藝作了許多發掘、保護工作,但仍存在著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
1、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文化的滲入,傳統的廟會文化日益淡化,依附於廟會活動的《豆村大蜡》也漸漸失去了它昔日的風采和威風。
2、製作大臘的藝人包括傳承人年事已高,有的相繼去世,有的已不能再親手製作。
3、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蜡作品很難與經濟大潮接軌。由於農村經濟相對落後,年青人都出外打工,不願意學習,使大蜡工藝製作後繼乏人。“豆村大蜡”已處於瀕臨滅絕,人亡藝息的邊緣,挖掘、保護大蜡工藝刻不容緩。

保護計畫

從2000年至2006年,縣政府每年撥1萬至2萬元用於搶救保護“豆村大蜡”,2004年,終南鎮政府向社會籌集資金2萬元,用於普查、製作、保護“豆村大蜡”。

2004年7月,周至縣文化體育局召開“挖掘保護周至縣藝術工作會議”,並下發檔案,把《豆村大蜡》作為周至民間藝術重點保護項目之一。

2005年6月,由縣政府主管文化工作的副縣長主持召開了“周至縣民間藝術保護工作會議”,並下發檔案,要求各鄉鎮配合周至縣文化館對民間藝術進行全面普查,再次把《集賢古樂》、《豆村大蜡》、《牛斗虎》作為周至縣民間藝術重點保護項目。

從2006~2010年制定了五年保護計畫,此計畫由終南鎮黨委、鎮政府及縣文化館負責組織實施,縣文化體育局負責管理,周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負責監查,督促,保護計畫如下:
1、經一部深入細緻地開展普查工作,徹底摸清豆村大蜡的發生、發展的歷史沿革、價值等全部狀況。
2、將普查所獲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存檔。
3、進一步深入開展理論研究工作,召開有關專家理論研討會,對《豆村大蜡》的製作工藝流程進行研究。
4、每年撥出一定經費,保護《豆村大蜡》老藝人。
5、召開民間美術工藝培訓班,重點培養大蜡製作的年青美術工藝人才,成立美術工作室,把蠟雕藝術推上市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