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來鎮

谷來鎮

谷來鎮位於嵊州市西北部,離市區21千米,東鄰崇仁鎮,南連王院、竹溪鄉,西接諸暨市,北靠紹興縣。2006年,全鎮面積103.68平方千米,人口2.71萬人。轄1個居委會、20個行政村,2007年,谷來鎮行政村規模沒有進行調整,仍為20個行政村。

基本信息

谷來鎮谷來鎮
來鎮位於嵊州市西北部,離市區21千米,東鄰崇仁鎮,南連王院竹溪鄉,西接諸暨市,北靠紹興縣。2006年,全鎮面積103.68平方千米,人口2.71萬人。轄1個居委會、20個行政村:谷來居委會、谷來一村、谷來二村、谷來三村、護國嶺村、勤勇村、石城新村、金山湖村、三合村、馬溪村、上顯潭村、舉坑村、橫山村、馬村村、聯誼村、雙溪村、北岙村、榆樹村、呂岙村、袁郭嶺村、九里斜村。鎮政府駐地市心街3號。2007年,谷來鎮行政村規模沒有進行調整,仍為20個行政村。

介紹

谷來鎮谷來鎮
據宋嘉泰《會稽志》引唐梁載言《十道志》記載:“舜耕於此,天降嘉穀”,故名“谷來”。民國元年(1912)屬順安第一鄉,21年曾稱谷來鎮,後仍屬順安第一鄉。1950年設谷來鄉、九里斜鄉、舉坑鄉、呂岙鄉。1956年,谷來鄉、舉坑鄉及九里斜鄉一部分,連同呂岙鄉的石倉、高平山和從紹興縣劃入的大嚴、陶家合併為谷來鄉。1958年為北山人民公社谷來、呂岙管理區,1961年為谷來、呂岙、顯潭人民公社,1983年改人民公社體制為鄉建置,1985年穀來鄉改設為建制鎮。1992年5月,呂岙鄉(20個行政村)、顯潭鄉(16個行政村)併入谷來鎮。(摘自《嵊州市志》)

貞觀元年(627年),縣設鄉、里,轄40鄉,時谷來等地屬富順鄉;嘉泰《會稽志》載:“縣轄27鄉,133里,時屬正順鄉,里四為長敬、新安、溫泉、慈烏”。元改鄉里為都圖;明成化十年(1474年),設56都,124圖,富順鄉改設為三十、三十一、三十二都,各領圖為三、二、二;清沿明制,宣統三年(1911年),屬順安鄉。

民國元年(1912年),推行區、村制;屬順安第一鄉,稱谷來市。民國10年(1921年),為順安區,轄144村;民國18年(1929年),推行村里制;民國19年(1930年),縣下設鄉、鎮、閭、鄰;民國21年(1932年)6月,順安、崇仁、安富三區合併為嵊縣第四區,區治崇仁;民國23年(1932年),實行鄉、鎮、保、甲制,時屬順安第一鄉,稱谷來市;民國36年(1947年)5月,谷來、王院、竹溪三鄉劃並為順一、順二兩鄉,屬順一鄉。

1949年5月22日嵊縣解放,12月廢保甲,時屬崇仁區順一鄉;1950年6月,設谷來、九里斜、呂岙、舉坑四鄉,11月,增設北山區公所,同徐家培、苦竹溪、王院三鄉劃歸北山區,區公所治谷來;1956年,撤區並鄉,撤北山區,舉坑、九里斜兩鄉入並谷來,呂岙鄉建置不變,1958年為紅山人民公社谷來管理區和呂岙管理區;1959年8月,為谷來、呂岙、顯潭三個人民公社;1983年6月,恢復鄉建制,為谷來、呂岙、顯潭三鄉,1985年8月,經浙江省政府民政廳批准,谷來鄉為建制鎮;1992年,撤北山區,呂岙、顯潭兩鄉36村入並谷來鎮至今。

人文歷史

相傳南宋小康王(即宋高宗趙構)遭金兵追擊至砩頭嶺,因人困馬乏躲入廟內休息,金兵追至廟門口時,見蛛蜘結網封門,金兵認為無人進廟而離開,小康王因此脫險,後人以保護國君有功而改名為護國嶺。
谷來鎮中學前身為創建於清光緒四年(1878)的北山書院,距今有125年歷史。後改為北山高等學堂。1999年10月被命名為嵊州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998年被評為省一級成校,1999年被教育部、財政部評為全國成人教育先進單位。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玉成橋、舉坑村祠堂、大夫第老台門。此外還有位於打石溪村,建於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的萬年橋等古蹟。
較有影響的人物有創製茶葉殺青機、珠茶炒乾機的馬傳進,教授兼博士生導師、骨傷科專家蔣位莊,學雷鋒做好事開車接送學生的任來力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