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寺大街

護國寺大街

護國寺大街,屬北京老城一條老街,位於西直門橋和官園橋之間,是金融街的放射帶,數南北走向的一條街市,適合中檔消費人群,居民較多,消費人群以學生,老城區居民為主,適於做各類餐飲業和電子器材,是重要的交通樞紐,二環的腹地。

命名由來

(圖)護國寺大街護國寺大街

護國寺大街成名於護國寺廟會,,每年大年初七初八,到了廟會的時候,這裡人頭攢動,百貨雲集,在這裡除了買貨,還可以聽相聲,看雜耍,可以說是吃、穿、用、玩應有盡有,最盛時有700多個攤位,如今的護國寺大街,被定位為一條展示典型市井和胡同文化的老街,投資了1700多萬進行改造,除了原有的護國寺小吃店、花店外,爆肚滿、惠豐樓老北京涮肉,陳氏滷煮、新川麵館等多家北京傳統小吃,以及外埠小吃在這裡安家落戶,希望藉助這些老字號來恢復護國寺昔日的繁榮。

特色

青磚灰瓦,紅窗、飛檐,就連牌匾也是遵照明清時期設計的,在古香古色的護國寺小吃店,豆汁焦圈麵茶豌豆黃,這些傳統特色小吃,每天吸引了很多老顧客。

整修一新

(圖)護國寺大街護國寺大街

護國寺大街整修一新 京城老字號入駐護國寺

經過一年多的緊張施工,西城區護國寺大街被整修一新,沿街140個具有濃郁明清建築風格的店鋪重新呈現在世人的面前,而具有悠久歷史和北京特色的各種小吃也將在此安家落戶。

據記載,護國寺大街成名於護國寺廟會,到了護國寺廟會的時日,從護國寺前街到廟裡到廟後的空場就是一個人頭攢動、百貨雲集、江湖賣藝和民俗文化聚集的大集市。在這裡不僅可以買貨,還可以聽相聲、看雜耍,可以說是吃、穿、用、玩應有盡有。最盛時有攤位700餘個。由於護國寺廟會每個月都有,周邊便逐漸形成了以護國寺為中心的商業區。

整治後的護國寺街及周邊地區將形成“泛什剎海民俗旅遊休閒區”,更為有效地保護地區的歷史風貌,借歷史文脈遺韻和區域位置的有利條件,成為展示老北京傳統文化、完善城市經營措施的特色空間之一。

據什剎海街道有關負責人介紹,這次整治項目中包括以護國寺街為首的十條胡同、一個市場的沿街景觀整治等內容,同時對該地區居民房屋設施及衛生設施進行改造,取消臨建房屋,恢復院子,恢復植被,改造上下水管道,下一步將對周邊道路進行鋪裝。通過一系列的整治工作,京城的一些老字號、名小吃將紛紛落戶護國寺街。據悉,除原有的護國寺小吃店、花店、護國寺賓館外,新川麵館、合義齋、惠豐樓老北京涮羊肉、陳氏滷煮等著名商家及名小吃也將入駐護國寺街。

金剛殿

(圖)護國寺金剛殿護國寺金剛殿

護國寺金剛殿在西城區護國寺大街11號。寺創建於元代,原為元丞相託克託故宅,初名崇國寺(北寺)。

明宣德四年(1429)更名大隆善寺,明成化八年(1472)賜名大隆善護國寺。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蒙古王公貝勒修繕此寺,為聖祖祝厘,名護國寺,又稱西寺,與東寺隆福寺相呼應。寺坐北朝南。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石門額書“大隆善護國寺”。

第二層殿為金剛殿;第三層殿為天王殿;第四層殿為延壽殿。東配殿曰文殊殿,西配殿曰秘密殿;第 五層殿富壽殿,東配殿為曰伽藍殿,西配殿曰無量殿;第六層殿為千佛殿,東配殿曰大悲殿,西配殿曰地藏殿;垂花門後為第七層殿,是護法殿;第八層殿為功課殿;第九層為後樓菩薩殿。

今僅存金剛殿和寺西北角的廊房以及垂花門後一層殿。寺原有石碑多已無存。過去每月初七、初八,護國寺有廟市。護國寺金剛殿定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護國寺小吃

(圖)護國寺大街護國寺大街

說起護國寺小吃店,還得從老北京的護國寺廟會說起。

據史料記載,護國寺始建於元代。舊時,每月陰曆初八有廟市,匯集了京城有名的絕活小吃攤商。據老輩兒人回憶,護國寺廟會最招人的是拿繞世界的小吃浮攤。攤主們支個布棚,亮出字號,擺上條案、長凳,有的索性把肩挑的擔子或手推獨輪車找個地兒,廟裡一停,邊安爐邊坐鍋,鍋旁擺上調料罐、碗筷,這就拉開了“陣勢”準備開賣:“豆面糕來,要糖錢!”、“滾糖的驢打滾啦”……廟會上的小吃、茶食等是最受歡迎的食品。年糕、灌腸、煮羊霜腸、扒糕、涼粉、爆肚、茶湯等小吃品種在食攤上應有盡有。護國寺廟會在20世紀30年代十分熱鬧。各式京味小吃食品在此爭奇鬥豔,各展風姿。

1956年政府部門將廟會上頗具名氣的茶湯英扒糕年白薯王、經營羊霜腸的張大戶等十多位攤商組織起來,在緊鄰護國寺的93號現地址(人民劇場對過兒),開辦了護國寺小吃店,聚集了京城小吃之精華,經營艾窩窩、豌豆黃、豆面糕、蜜麻花、豆汁、焦圈、麵茶等100多個品種的北京傳統小吃。

50年來,護國寺小吃店保留著老店的京味傳統品種,但店容店貌隨著北京城市改造而應時,就餐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而且出售的小吃也既保持老北京風味,又要調整適應現代人口味變化的需求。特聘請老技師楊伯儒進店傳授技藝,將原有的大、黑、粗、糟的食品改變為小巧玲瓏的精美小吃。雖然環境改變了,但經濟實惠為百姓服務的宗旨沒變。由於就餐環境變化,小吃質量上乘,品種繁多,吸引了大量的中外食客。2001年,護國寺小吃店進一步裝修改造,不僅突出老北京風格特色,還讓顧客在品嘗老北京小吃的同時,領略老北京風情。將店內房頂四周裝飾了綠瓦房檐,牆壁掛上護國寺廟會畫框,屋內四柱掛有小吃典故和名人影跡,專設了老北京面人張的麵塑展框。

另外,華天飲食集團也對旗下小吃店給予了特殊政策,包括斥資對小吃店門臉、環境進行統一裝修、統一標誌等,並不斷挖掘、改良傳統品種:豌豆黃過籮加細、驢打滾加層兒,螺絲轉、薩琪馬、蛤蟆吐蜜規範工序,精工準料不走味。小吃講究應時入季,於是春季的豌豆黃兒、艾窩窩,夏季的“冰碗”扒糕、漏魚兒,秋天的牛筋兒窩窩、脆麻花兒,冬季的盆糕、碗糕、果料年糕、元宵等都應季入市。同時根據顧客口味變化讓小吃也趕“時興”,黃油口兒的糯米糕、什錦炒疙瘩兒、麻辣雞絲麵、牛眼包、奶油炸糕、薑汁排叉兒、鴛鴦酥、蝴蝶卷、牛肉燒餅、蘭花盞等乾稀甜鹹葷素應有盡有。經過挖掘、引進和創新,護國寺小吃的品種已經達到100個,可謂琳琅滿目、精彩紛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