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過敏症

謠言過敏症

謠言過敏症是指相關部門針對民眾對其發布的標準產生質疑時所表現出的一種急於闢謠的態度。這種態度往往和利益相關聯。而且由於監管部門的不作為,導致民眾的質疑也得不到相應的解決。

簡介

中烹協其實是烹飪行業企業的一個利益代言人中烹協其實是烹飪行業企業的一個利益代言人

謠言幾乎與人類歷史同齡。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和普及,謠言變得無處不在。”這是歐巴馬政府信息與規制事務辦公室主任斯坦因,在其新書《謠言》中的論斷。

網際網路的作用日益凸顯的今天,一面是大有無所不在之勢的網路監督力量所不斷醞釀出的質疑聲,一面是相應的來自質疑對象方的重複性闢謠,謠言與闢謠似乎形成了橫亘在輿論潮頭的重要分支。

特點

謠言有一個重要的公式: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依據此公式,四起的謠言之所以遭受“愈辟愈模糊”命運,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模糊性”在作怪。而模糊性的始作俑者,莫過於來自當事方對事實真相的有意遮蔽甚至是扭曲。在此種語境下,經常成為謠言對象的公權部門往往從“顧大局,護形象”的角度出發,導演一出出拙劣的闢謠鬧劇。長此以往,不靠譜的闢謠自然成了加深公眾猜忌的一道利器。
正是權力對於“謠言的過敏症”,造就了很多“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拙劣闢謠,不僅侮辱了公眾智商,也使事實真相與公眾期望差之千里。闢謠並無原罪,謠言也並不都如權力者臆想的那般“洪水猛獸”。當“謠言”暴發時,權力部門不是條件反射式的絞盡腦汁“闢謠”,不再習慣性的危機公關,而是力圖還原事件真相,謠言定會止於智者。

火鍋闢謠論

從湧現在公正眼中的“闢謠論”來看,絕大多數都屬於“權威部門”對輿論監督和質疑的習慣性否定或有意遮蔽。最近最具影響力和爭議性的“權威辟謠”無疑來自中烹協:2010年12月23日,中國烹飪協會火鍋專業委員會公布中國火鍋企業食品安全狀況,顯示占全國市場七成份額的100家知名火鍋企業底料檢查100%合格,“化學火鍋”純屬謠傳,而這也是中烹協火鍋專業委員會針對時下“化學火鍋”事件首度作出回應。

中烹協闢謠“化學火鍋”論,就是典型例證。面對來自輿論的“市場上80%火鍋含有違規添加劑”的”“謠言”,中烹協能夠及時“隨機對100個品牌企業進行實地調查”(假如中烹協的如此行動屬實),這樣的積極回應理應得到肯定。但據此中烹協就得出了“100家知名火鍋企業底料檢查100%合格”的官方結論,並稱“化學火鍋”論為“無稽之談”,未免太過輕率。

首先,既然是隨機調查,那么“100%合格”的完美結論,實在有點忽悠人的嫌疑;其次,中烹協作為由從事餐飲業經營、管理與烹飪技藝等行業自願組成的餐飲業全國性的跨部門、跨所有制的行業組織,非營利性社會團體,來充當餐飲行業質量檢察員的角色,不禁有點“自己為自己看病”的味道,不避嫌的監督身份所得出的“診斷書”,實在難以服眾;再退一步說,中烹協此方調查的畢竟是其門下的100家會員店,排除其“老子替父子闢謠”的質疑不說,“以一當十”所得出的結論,也明顯過於片面。

從上述叢生的疑竇和公眾的質疑來看,中烹協此方漏洞百出的闢謠行動顯然難以達到闢謠的目的。從大範圍來看,中烹協的失敗只是當今“闢謠後謠言更甚”的社會怪圈中的一個縮影罷了。

鐵醬油強化論

對於“強化鐵醬油是否有害健康”這一說質疑,食物強化辦公室的回應也僅僅是一份“聲明”:“有充分的科學證據”證明,在醬油中添加的少量(175-210毫克/100毫升)NaFeEDTA不但不會降低人體內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而且對鋅等微量元素的吸收還有促進作用;同時,人體對於鐵的吸收有很強的調節作用,多餘的鐵可以通過代謝排出體外。每人每天通過鐵醬油攝入的3-4毫克鐵,不會對不缺鐵和不貧血的人造成任何不利的影響。這份“聲明”還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聯合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JECFA),早在1992年就對NaFeEDTA的安全性進行了全面評估,結論是:NaFeEDTA是適合在食物強化中套用的一種鐵劑。
實際情況
對與食物強化辦公室發出的這份“洗白”鐵強化醬油的聲明,很多人發出質疑之聲。在2010年1月14日由專家、媒體、律師自發組織的會議上,解放軍301醫院營養科微量元素研究室研究員鮑善芬針就表示“聯合國糧農組織的JECFA從來沒有說過,也不敢說已對NaFeEDTA的安全性作了‘全面評估’。相反,委員會根據新的可靠的研究報告,在不斷對安全性作出新的評估”、“委員會指出:以NaFeEDTA形式補鐵,應限制在缺鐵性貧血流行地區的人群,而且要在嚴格監管下進行,並不推薦個體普遍套用”。

監管部門是既得利益者

鐵強化醬油

公共衛生公益性事業單位的疾控中心食品所,和鐵醬油原料的指定生產企業有著千絲萬縷的利益關聯。疾控中心食物強化辦公室網站上數篇文章稱,“北京維他公司生產的(NaFeEDTA),是衛生部批准的惟一可用於醬油強化的鐵營養強化劑”。而“北京維他公司”在宣傳網頁上也打出它與疾控中心的關係:“1998年5月,VITA公司NaFeEDTA產品經疾控中心審定後,確認為中國鐵強化醬油干預鐵缺乏和貧血項目的NaFeEDTA供應單位。”經媒體調查發現,這家公司第一任法人代表為殷泰安,現任法人代表為食品所研究員楊曉光;其另一家子公司的五個持股人中,有四名是食品研究所研究人員,而且是多篇有關鐵強化醬油干預效果研究的論文作者;這四人中還有一人的職務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物強化辦公室副主任”。

中烹協

中烹協其實是烹飪行業企業的一個利益代言人,其中的火鍋專委會,就是全國火鍋店企業的聯合體,也就是火鍋行業的代言人。在“中國烹飪協會”的入會檔案中,除了承諾“為企業順暢經營保駕護航”等服務宗旨之外,其還單獨列出了“會費繳納”這一欄目:團體會員每年不少於1000元,新入會的會員則需要一次性交納2年會費等。此次發布的出處是中烹協火鍋專委會;而在其官方公布的參會人員組成中,主要負責人為火鍋專委會主任湯慶順。而根據網路搜尋,這位負責人還是北京一家知名火鍋連鎖企業的老闆。
中烹協謀利早有前科,幾年前,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金龍魚花生油和芝麻油“中國烹飪協會專用油”稱號時就有媒體質疑“中國烹飪協會專用油”這一概念:中國烹飪協會自己食堂的專用油還是中國烹飪協會指定消費者專用油?最近中烹協又授予靖江“中國河豚美食之鄉”稱號;2010年10月份,中烹協命名浙江省杭州市聞堰鎮為“中國江鮮美食之鄉”;9月份,順德從中烹協得到“中國美食名城”的稱號;同時,中國烹飪協會又授予吳川“中國月餅之鄉”稱號;7月,中烹協命名蘭州為“中國牛肉麵之鄉”;3月份,湛江被中烹協冠以“海鮮美食之都”的稱號……中國烹飪協會一年到頭都在忙著給各地命名、掛牌,而對一個地區的冠名和掛牌,似乎更應該是國家執法和監管部門的責任。

權威監管部門沉默應對

監管部門在食品安全領域的“闢謠”與沉默,背後都涉及到切身利益,說與不說都是在爭取利益的最大化和責任的最小化。食品安全監管本來就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生物微生物學、醫藥學化學流行病學等學科,應成為一個體系,而不應割裂開分散在各個獨立的部門。分段監管體制的弊端體現在本部門只研究本部門的職責內的事不研究其他部門的事。

中國質監部門沉默,原因在於檢測難度大
有時候老百姓會問質監部門,某某東西是否對人體有害,他們也很難回答。因為這得需要衛生部門來說明,因為質監部門只對產品質量負責,而是否有害健康,得衛生部門做相關實驗。而一位之間工作人員曾私下對媒體表示“這些東西真的太難檢測了。”拿火鍋飄香劑舉例,僅僅關於香料這一塊可添加的食品添加劑就有數百種,而不可添加的違規添加劑也有不少。如果要檢測這種飄香劑,就得做比對試驗,參照一個個非食用添加劑的標準進行試驗。因此在這位人士看來,如果僅僅想通過檢測手段把食品安全做好是很難的。有評論曾指出,由於資金和專業經驗的缺乏使得中國無法聘請到合格的檢查及監督人員。中國有2億多農民以及50多萬家食品生產企業,食品生產系統太過龐大,以致於無法對生產流程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檢查。
新《食品安全法》力度不夠,監管部門多責任推讓
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是因為監管力度不足,缺乏明晰的標準和流程導致。新《食品安全法》提出設立國家食品安全委員會,以協調五大相關部委的工作。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將由衛生部、農業部、國家質檢總局、國家工商總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五個部門進行分段管理,共同承擔食品安全工作,但新法的條文幾乎根本沒有談及如果具體實施這些措施。這部法律沒有提供標準、日程安排、支出預算、從被監管方獲得數據的流程以及明確的爭端解決機制等。這就導致了“多龍治水,治不好水”的局面,從而出現“有利益大家上,出問題大家讓”的現象。《華爾街日報》曾指出提高食品安全最重要的改革措施之一應該是,允許現行的私人民法訴訟及破產體系真正地發揮作用,這樣一來受害方將能在政府之外獨立採取行動。唯有在公民可以通過訴諸法律獲得賠償的情況下食品安全體制才會真正影響食品生產企業的所作所為。此外,食品生產商必須知道,如果這種訴訟過於頻繁或範圍太廣,它最後只能淪落到破產的地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