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經濟模型

計量經濟模型

計量經濟模型所屬現代詞,指的是一個或一個以上的隨機方程式,它簡潔有效地描述、概括某個真實經濟系統的數量特徵,更深刻地揭示出該經濟系統的數量變化規律。

模型建立

計量經濟模型計量經濟模型
對所要研究的經濟現象進行深入的分析,根據研究的目的,選擇模型中將包含的因素,根據數據的可得性選擇適當的變數來表征這些因素,並根據經濟行為理論和樣本數據顯示出的變數間的關係,設定描述這些變數之間關係的數學表達式,即理論模型。就是一個理論模型。理論模型的設計主要包含三部分工作,即選擇變數、確定變數之間的數學關係擬定模型中待估計參數的數值範圍。

1、確定模型所包含的變數

在單方程模型中,變數分為兩類。作為研究對象的變數,也就是因果關係中的“果”,例如生產函式中的產出量,是模型中的被解釋變數;而作為“原因”的變數,例如生產函式中的資本、勞動、技術,是模型中的解釋變數。確定模型所包含的變數,主要是指確定解釋變數。可以作為解釋變數的有下列幾類變數:外生經濟變數、外生條件變數、外生政策變數和滯後被解釋變數。其中有些變數,如政策變數條件變數經常以虛變數的形式出現。

嚴格他說,生產函式中的產出量、資本、勞動、技術等,只能稱為“因素”,這些因素間存在著因果關係。為了建立起計量經濟學模型,必須選擇適當的變數來表征這些因素,這些變數必須具有數據可得性。於是,人們可以用總產值來表征產出量,用固定資產原值來表征資本,用職工人數來表征勞動,用時間作為一個變數來表征技術。這樣,最後建立的模型是關於總產值、固定資產原值、職工人數和時間變數之間關係的數學表達式。關鍵在於,在確定了被解釋變數之後,怎樣才能正確地選擇解釋變數。

首先,需要正確理解和把握所研究的經濟現象中暗含的經濟學理論和經濟行為規律。這是正確選擇解釋變數的基礎。例如,在上述生產問題中,已經明確指出屬於供給不足的情況,那么,影響產出量的因素就應該在投入要素方面,而在當前,一般的投入要素主要是技術資本勞動。如果屬於需求不足的情況,那么影響產出量的因素就應該在需求方面,而不在投入要素方面。這時,如果研究的對象是消費品生產,應該選擇居民收入等變數作為解釋變數;如果研究的對象是生產資料生產,應該選擇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等變數作為解釋變數。由此可見,同樣是建立生產模型,所處的經濟環境不同、研究的行業不同,變數選擇是不同的。

其次,選擇變數要考慮數據的可得性。這就要求對經濟統計學有透徹的了解。計量經濟學模型是要在樣本數據,即變數的樣本觀測值的支持下,採用一定的數學方法估計參數,以揭示變數之間的定量關係。所以所選擇的變數必須是統計指標體系中存在的、有可靠的數據來源的。如果必須引入個別對被解釋變數有重要影響的政策變數、條件變數,則採用虛變數的樣本觀測值的選取方法。

計量經濟模型計量經濟模型
第三,選擇變數時要考慮所有入選變數之間的關係,使得每一個解釋變數都是獨立的。這是計量經濟學模型技術所要求的。當然,在開始時要做到這一點是困難的,如果在所有入選變數中出現相關的變數,可以在建模過程中檢驗並予以剔除。

2、確定模型的數學形式

選擇了適當的變數,接下來就要選擇適當的數學形式描述這些變數之間的關係,即建立理論模型。選擇模型數學形式的主要依據是經濟行為理論。在數理經濟學中,已經對常用的生產函式需求函式消費函式投資函式等模型的數學形式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可以借鑑這些研究成果。需要指出的是,現代經濟學尤其注重實證研究,任何建立在一定經濟學理論假設基礎上的理論模型,如果不能很好地解釋過去,尤其是歷史統計數據,那么它是不能為人們所接受的。這就要求理論模型的建立要在參數估計、模型檢驗的全過程中反覆修改,以得到一種既能有較好的經濟學解釋又能較好地反映歷史上已經發生的諸變數之間關係的數學模型。忽視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對的。也可以根據變數的樣本數據作出解釋變數與被解釋變數之間關係的散點圖,由散點圖顯示的變數之間的函式關係作為理論模型的數學形式。這也是人們在建模時經常採用的方法。

3、擬定理論模型中待估參數的理論期望值

理論模型中的待估參數一般都具有特定的經濟含義,它們的數值,要待模型估計、檢驗後,即經濟數學模型完成後才能確定,但對於它們的數值範圍,即理論期望值,可以根據它們的經濟含義在開始時擬定。這一理論期望值可以用來檢驗模型的估計結果。擬定理論模型中待估參數的理論期望值,關鍵在於理解待估參數的經濟含義。例如生產函式理論模型中有4個待估參數和α、β、γ和A。其中,α是資本的產出彈性,β是勞動的產出彈性,γ近似為技術進步速度,A是效率係數。根據這些經濟含義,它們的數值範圍應該是:

0<α<1,0<β<1,α+β≈1,0<γ<1並接近0,A>0。

模型套用

計量經濟模型計量經濟模型
計量經濟學模型套用的四個主要方面:

1、結構分析

結構分析是對經濟現象中變數之間相互關係的研究。它研究的是當一個變數或幾個變數發生變化時會對其它變數以至經濟系統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結構分析採用的主要方法是彈性分析,乘數分析和比較靜力分析

(1)彈性,是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某一變數的相對變化引起另一變數的相對變化的度量,即變數的變化率之比。

(2)乘數,也是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某一變數的絕對變化引起另一變數的絕對變化的度量,即變數的變化量之比,也稱倍數。

(3)比較靜力分析,是比較經濟系統的不同平衡位置之間的聯繫,探索經濟系統從一個平衡位置到另一個平衡位置時變數的變化,研究經濟系統中某一個變數或參數的變化對另外變數或參數的影響。

2、經濟預測

計量經濟學模型,是從經濟預測,特別是短期預測而發展起來的。50年代與60年代的成功套用。70年代以來人們對計量經濟學模型預測功能的置疑。(沒能對1973,1979年石油危機進行預測和分析。)計量經濟學模型與其它經濟數學模型相結合,是一個發展方向。

3、政策評價

政策評價是指從許多不同的經濟政策中選擇較好的政策予以實行,或者說是研究不同的經濟政策對經濟目標所產生的影響的差異。計量經濟學模型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可以建立"經濟政策實驗室"。計量經濟學模型用於政策評價,主要有三種方法:

(1)工具---目標法:給定目標變數的預期值,即人們希望達到的目標,通過求解模型,得到政策變數值。

(2)政策模擬:即將不同的政策代入模型,計算各自的目標值,然後比較,決定政策的取捨。

(3)最優控制方法:將計量經濟學模型與最最佳化方法結合起來,選擇使得目標最優的政策或政策組合。

4、檢驗與發展經濟理論

(1)、檢驗理論:按照某種理論去建立模型,然後用表現已經發生的經濟活動的樣本數據去擬合,如果擬合很好,則這種理論得到了檢驗。

(2)、發現和發展理論:用表現已經發生的經濟活動的樣本數據去擬合各種模型,擬合得最好的模型所表現出來的數量關係,則是經濟活動所遵循的經濟規律,即理論,這就是發現和發展理論

成功要素

計量經濟模型計量經濟模型
從上述建立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步驟中,不難看出,任何一項計量經濟學研究、任何一個計量經濟學模型賴以成功的要素應該有三個:理論、方法和數據。

理論,即經濟理論,所研究的經濟現象的行為理論,是計量經濟學研究的基礎。

方法,主要包括模型方法和計算方法,是計量經濟學研究的工具與手段,是計量經濟學不同於其他經濟學分支學科的主要特徵。

數據,反映研究對象的活動水平、相互間聯繫以及外部環境的數據,或更廣義講是信息,是計量經濟學研究的原料。這三方面缺一不可。

一般情況下,在計量經濟學研究中,方法的研究是人們關注的重點,方法的水平往往成為衡量一項研究成果水平的主要依據。這是正常的。計量經濟學理論方法的研究是計量經濟學研究工作者義不容辭的義務。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視對經濟學理論的探討,一個不懂得經濟學理論、不了解經濟行為的人,是無法從事計量經濟學研究工作的,是不可能建立起一個哪怕是極其簡單的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所以,計量經濟學家首先應該是一個經濟學家。相比之下,人們對數據,尤其是數據質量問題的重視更顯不足,在申請一項研究項目或評審一項研究成果時,對數據的可得性、可用性、可靠性缺乏認真的推敲;在研究過程中出現問題時,較少從數據質量方面去找原因。而目前的實際情況是,數據已經成為制約計量經濟學發展的重要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