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第一數位化炮兵師

解放軍第一數位化炮兵師

原廣州軍區下轄的馬壩炮師就是赫赫有名的炮兵第一師(現已改編為炮兵旅),前身是延安炮校,下屬部隊參加過遼瀋戰役,四八年組建炮一師,參加了平津戰役,以後又參加了抗美援朝。 這支部隊積極貫徹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突出抓好軍事訓練,提高整體作戰能力。新中國成立60年來,這支部隊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部隊營區已經成為全軍首批“生態營區建設示範達標單位”,培育和走出了近50名將軍和數十名地方高級領導幹部,其中就包括勝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的總政治部主任張陽同志。

簡介

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第一師,在解放軍預備炮兵序列里,是名符其實的老大哥,號稱“天下第一師。”是一支具有光輝歷史和優良傳統的部隊,成立於戰火硝煙的解放戰爭時期東北戰場,番號是:“東北野戰軍炮兵縱隊,”《毛澤東選集》上就有她的大名。1949年1月,更名的番號;“炮兵第一師”。

自炮一師成立以來,她參加了圍困長春、保衛四平、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轉戰遼瀋、平津、攻克太原、南下戰衡寶、解放海南島,為解放全中國立下了不朽功勳。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參加了1—5次戰役,老禿山、上甘嶺等戰鬥,威震敵膽。戰功卓著,著名的志願軍戰歌歌詞“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就出自我師26團五連指導員“麻扶搖”之手。在自衛反擊作戰中,參加了奪取同登、奇襲高平、勇戰復和、炮擊諒山,堅守法卡山等戰鬥,炮勇神奇,英雄輩出。

據參加過抗美援朝的炮一師老同志講,雲山戰鬥中,炮一師的排炮打的美國騎一師抬不起頭來,那個猛、那個準啊,讓美國人記憶深刻。炮一師回

中央電視台-13 新聞頻道  報導炮一師 中央電視台-13 新聞頻道 報導炮一師

國後,美國多次偵察機、衛星一直在偵找炮一師位置,沒找到。中美建交後,美國派武官來,我們組織參觀部隊人家第一個就指明要看炮一師,美國人沒想到炮一師部署在廣東的山溝里

80年代末,研製成功第一代炮兵群指揮自動化系統,使炮兵完成了從手工作業到指揮自動化的跨越。 90年代末,組織研製的炮兵數位化指揮控制系統,使偵察前端到火炮末端操作全程實現了一體化、自動化,指揮系統與各戰鬥要素無縫連結。 隨著一道道難關的克服,全軍第一套炮兵數位化指揮控制系統終於研製成功!經過實驗證明和總部專家鑑定:“該系統對我軍炮兵數位化建設具有開拓性、示範性和指導性。”

2000年在全軍科技練兵成果匯報活動中,數位化炮兵第一次揭開神秘的面紗。只見,“敵”目標一出現,指揮員只是在計算機鍵盤上輕輕一點,測算、瞄準、射擊,全部自動完成,眼睛一眨,一群群炮彈準確飛向目標,首發命中,發發命中。

至今該師某團結合“ 加快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課題研究,針對過去保障編組方式不適應新裝備戰訓需要問題,向自主創新要保障力,完成了43項技術改造,創新了13套信息化條件下的保障新模式,多次完成遠程跨區機動保障任務。

炮兵之路

1948年5月在赤峰組建冀察熱遼軍區炮兵旅(又稱熱河炮兵旅),隸屬於冀察熱遼軍區。

1948年11月25日熱河炮兵旅機關和直屬隊改編為東北野戰軍炮兵第一指揮所,轄炮兵1、2、4團,共編8628人,隸屬於東北野戰軍炮兵縱隊。

1949年1月11日在天津桐柏鎮改編為東北野戰軍炮兵1師,轄1、2、3團,

裝備圖冊 裝備圖冊

3團由原炮兵4團改編成,共編9605人,師長彭景文,3月7日東北野戰軍炮兵1師,隸屬第四野戰軍特種兵司令部,改稱第四野戰軍炮兵第1師,4月20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第1師,所屬炮兵1、2、3團依次改稱25、26、27團,8月18日炮兵5師47團歸屬炮兵1師建制領導(1950年12月27日該團調歸炮兵5師領導)。

1950年10月8日改稱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第1師,10月23日率炮兵第25、26、27團(2營在後方留守未出國)從安東入朝,1951年6月回國改裝整訓,恢復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1師番號,師部率26團駐地長春,25團駐地四平,27團駐地鄭家屯,8月13日炮兵1師歸東北軍區炮兵司令部領導。

1951年12月18日炮兵27團入朝;1952年5月9日炮兵1師師部和炮兵26團入朝。

入朝後改稱志願軍炮兵1師,10月炮兵31師402團劃歸炮兵1師建制(1953年10月該團從朝鮮回國,歸還炮兵31師建制)。1953年1月炮兵25團再次入朝參戰,入朝後劃歸炮兵8師建制。6月炮兵25團歸還炮兵1師建制。10月炮兵33團由炮兵2師轉隸炮兵1師建制。

1954年2月炮兵22師209團劃歸炮兵1師領導。1955年2月8日炮兵209團調歸炮兵1師建制。

1957年2月6日炮兵33團調歸炮兵10師建制,炮兵5師44團調歸炮兵1師建制,炮兵1師與炮兵

5師換防,由朝鮮回國進駐廣東省曲江,恢復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1師番號,歸廣州軍區建制。此後至1992年9月本師一直歸廣州軍區炮兵部、廣州軍區司令部或廣州軍區直接領導。

解放軍第一數位化炮兵師 解放軍第一數位化炮兵師

遼瀋戰役炮兵1、2團攻打義縣、錦州,炮兵4團圍攻長春。平津戰役炮兵1、2團,3團1個營攻打天津,炮兵3團4個連配合華北炮兵旅攻打新保全。

炮兵1師(欠炮兵1團)參加太原戰役,炮兵1團配屬12兵團參加渡江戰役。抗美援朝戰爭中參加大小戰鬥720餘次,消耗炮彈7萬多發,擊毀擊傷坦克300餘輛,火炮480餘門,車輛1000餘輛,配合步兵殲敵6萬餘人。1953年1月配屬38軍擔負西海岸防禦。

1979年參加對越自衛還擊戰,共發射炮彈53670發,擊毀敵炮97門,軍車35台,目標335個。炮52團榮立"集體一等功",26團8連、27團1連、209團2營指揮連被廣州軍區分別授予"英雄炮8連"、"英雄炮1連"、"保障指揮英雄連"稱號,27團2營副營長吳志平被軍委授予"戰鬥英雄"稱號,52團8連連長徐禮成、26團警衛排戰士黃恩棟被軍區授予"戰鬥模範"和"鋼鐵戰士"稱號。

1981年5月5日炮兵25團加強師氣象排、工兵排,配屬廣西軍區獨立3師參加收復法卡山,5月15日至6月20日共對敵遠射程炮兵陣地射擊19次,發射炮彈600餘發,壓制敵炮陣地12個,毀傷敵炮21門,坦克1輛,汽車2輛,斃傷110人,該團3連被廣州軍區授予"法卡山英雄炮3連"稱號。

1984年4月2日至5月20日師在廣西龍州地區參加對靠茅山越軍炮擊作戰,共發射炮彈3895發,摧毀敵炮陣地3個,碉堡7個,擊毀敵炮10門,軍車4輛。

1985年2月21日至3月22日師參加廣西邊境當面之敵的炮擊作戰,炮兵1師負責炮擊靠茅山越軍,歷時28天,,師與友鄰部隊共發射炮彈1萬餘發,斃傷敵540餘名,摧毀火炮23門,汽車1輛,彈藥庫2座。

解放軍第一數位化炮兵師 解放軍第一數位化炮兵師

1986年1月2日副師長寧金源帶領師偵察營配屬41軍和邊防5師參加炮擊作戰,完成偵察目標120個。

1998年8月6日,該師率炮兵25、26、27團共2874人,車輛300餘輛參加湖北公安縣抗洪搶險,26團1營被軍區授予“抗洪搶險突擊營”稱號。該師炮兵第209團3連是1998年12月被廣州軍區黨委確認的紅軍連隊,前身是1929年創建於鄂豫皖蘇區的有著光榮革命傳統和戰功卓著的陝南紅74師一部。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抗美援朝,我軍炮兵從無到有,走過了曲折而又輝煌的歷程。但是,伴隨著新技術革命的浪潮,西方已開發國家的炮兵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繼在七八十年代“阿法茲”、“貝茨”、“阿迪拉”等自動化指揮系統分別進入美、英、法等國的炮兵營連後,九十年代,又是這些國家,爭相開始對炮兵進行數位化改造……

數位化炮兵,就是指以計算機為支撐,以數位技術聯網,使部隊從單炮到各級指揮員,從各級戰鬥支援系統到保障系統都具備戰場信息的獲取、傳輸及處理功能。

無疑,在這一進程中,西方國家走在了前面。

解放軍第一數位化炮兵師

解放軍第一數位化炮兵師 解放軍第一數位化炮兵師

密切關注著世界軍事發展趨勢的廣州軍區領導清醒地意識到,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位化已成為戰鬥力的倍增器,對於火力開發幾近極限的炮兵,數位化是使其整體效能得以提高的最有效途徑和必由之路。要想在未來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續寫我軍炮兵的輝煌,必須大膽運用以數位化為核心的高新技術,加速炮兵“快反”改革。 重任,落在了具有創新精神的炮兵某師官兵身上。40年代,他們首開我軍炮兵間瞄指揮射擊先河;50年代,首創我軍炮兵敵後偵察指揮射擊的成功戰例;60年代,首創我軍炮兵比較系統的“目測距離法”。80年代,又是他們吹響了改革創新的號角,將計算機引入炮兵領域,研製成功我軍第一套炮兵群作戰指揮系統……

創新,讓他們一次次戴上了與戰爭年代同樣耀眼的光環。今天,在新技術革新的浪潮中,炮師官兵又一次橫刀立馬、獨領風騷……

智慧之神親吻戰爭之神

傳奇炮兵

如果說毀滅和創造是一對天造地設的對立物,那么,在炮師官兵這兒,毀滅和創造又變成了一對孿生兄弟。這些能以火炮給敵人帶來“毀滅”的軍人身上蘊藏著巨大的創造力,而這種創造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

萬重大山擋不住炮師官兵的視野,智慧的翅膀在每個人腦海飛翔。他們充分利用指揮自動化建設成果和炮兵“快反”系統建設成果:

“附加”、“嵌入”、“整合”,靠著智慧之光的指引,炮師的官兵攻克了20多項技術難題。

集情報處理、輔助決策、機動通信為一體的車載式指揮系統研製成功了。炮兵有了移動的指揮中樞,無論停止間還是機動中高效率的指揮不間斷;

解放軍第一數位化炮兵師 解放軍第一數位化炮兵師

偵察情報分析系統研製成功了——它為火炮擦亮了眼睛,不僅使其看得更遠更準,而且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也能準確地捕捉到目標;信息傳輸系統研製成功了——以前喊破噪子也不見動靜的局面一去不復返,相距數十公里,無須開口說話也能“心領神會”;火力控制系統研製成功了——火炮可以自動瞄準,在傳統火炮中舉足輕重的瞄準手從此沒了用武之地……

解放軍第一數位化炮兵師

置身數位化的指揮系統中,遠在幾十公里外的戰場態勢一絲不漏地呈現在眼前,陣地指揮員可以“面對面”的與你交流,傳統的時空概念不復存在;火炮也已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火炮,從偵察前端到操瞄終端實現了全程的一體化、自動化。行家們稱之為“炮兵史上的又一次革命”。

人的現代化遠比炮的數位化更加重要炮師訓練場上,幾個炮手正在操作著“火炮液壓升降器”調整火炮的身位。火炮就像聽話的孩子擺正了姿態,比過去的手工作業快了一倍多。

炮兵素質

誠然,數位化是一個過程,而官兵素質的巨變無疑是這個過程中最讓人欣喜的部分。

廣州軍區某炮兵師戰地誓師 廣州軍區某炮兵師戰地誓師

拉響數位化火炮第一發炮彈的八連炮手岑嘉德,來自十萬大山的深處。他說,想不到在家鄉拉彈弓打鳥的手竟操起了數位化火炮。沒有任何重量的數字給他帶來了沉甸甸的壓力,他像飢餓的漢子般拚命地吞食著知識文化。前年冬天,一位博士來連隊協助進行火炮數位化改造,岑嘉德與博士形影不離。開飯時,他給博士打好了飯菜,晚上博士冒著寒風加班,他送去大衣和夜餐。博士感動了,在繁忙當中解答著他提出的一個又一個有關數位化技術的問題……

僅2000年1月到6月的半年間,炮師就已先後辦了3期學習炮兵數位化指揮控制系統的培訓班,所授的課並不僅有數位化炮兵專業知識,還有信息技術、光導技術、科索沃戰例、軍事歷史,甚至包括高等數學……這樣做的目的是要通過這種方法培植一種意識——現代化的意識。

解放軍第一數位化炮兵師

與炮師官兵交談,他們新穎獨特的見解讓人感到耳目一新—— “數位化改變了軍事指揮的傳統體系。因此必須擯棄過去那種習慣於縱向指揮、少於橫向聯繫,習慣於各自為陣、少於相互溝通、以鄰為壑的封閉式思維定式,真正樹立協同、聯合的思想觀念”;“數位化改變了傳統武器裝備的性能。我們必須從火力制勝的觀念轉變到信息制勝的觀念上來”;

“無論世界風雲如何變幻,我軍現代化建設都應持之以恆、鍥而不捨”。

炮一師通過中央電視台鏡頭向全國人民拜年 炮一師通過中央電視台鏡頭向全國人民拜年

思想觀念是一種文化中的靈魂。而一種文化的形成乃至成為社群的主流文化,絕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翻開炮師官兵的履歷表,可以發現這個師70%以上的官兵是帶著泥土氣息從田野里走進軍營的。可喜的是,他們在親手實現著我軍武器裝備跨越式發展的同時,更加實現了自身的超越。8連圖書室里擺放的一台電腦,鍵盤已快失去了彈性。副連長王沖說,這是退伍老兵留下的,從這台電腦上已走出了30多名合格的電腦操作員。

在2008年抗擊冰雪災害中,發揚“敢打硬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精神,為抗冰救災和搶險復電作出了巨大貢獻,贏得了駐地民眾的讚譽。當日的慶典活動包括閱兵儀式、裝備展示、文藝表演等等內容,展現了這支威武之師的新時代風采

解放軍第一數位化炮兵師

80年代中期,一位軍事學者在他所著的《智慧型軍隊》一書中,把工業時代的軍隊稱之為技能軍隊,把資訊時代的軍隊稱之為智慧型軍隊。較之前者而言,智慧型軍隊的最重要的特徵是軍事人員的知識型和專家型。 他富有詩意地預言:雖然技能軍隊模式並未立即退出歷史舞台,但軍隊向智慧型化發展已經是大勢所趨,未來信息化社會的旭日已經開始照耀戰場,曙光在召喚著軍人們。

從南粵山區那片綠色軍營里透露出的信息中我們欣喜地看到,智慧型軍隊並不是一個遙遠的夢.

部隊大事記

1998年湖北荊江抗洪救災

2008年抗擊雨雪冰凍災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