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金線䰾

角金線䰾

角金線䰾(學名:Sinocyclocheilus angularis)為鯉科金線䰾屬的魚類,俗名肩膀魚。在中國,分布於貴州盤縣溶洞的水體中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貴州盤縣溶洞的水體中。

基本信息

簡介

金線䰾屬(Sinocylcoheilus)魚類是中國特有類群,只分布於雲南東部、貴州中南部和廣西西北部的局部岩溶地貌發育地區。目前所知屬內所有物種都具洞穴生活的習性,一部分營典型洞穴生活,體徵有很多適應洞穴環境的特點;另一部分營非典型洞穴生活,自然狀態下不能完全脫離洞穴,無明顯特化的性狀。金線䰾屬是中國鯉科魚類中物種多
犀角金線䰾犀角金線䰾
樣性最為豐富的類群,描述過的物種多達55種。在核對絕大多數模式標本的基礎上,部分種類被合併,目前金線䰾屬有效種總計47種(含未正式發表的2種);論文研究過程中共發現5新種。受到洞穴生活的影響,金線䰾屬魚類產生了很多適應性特徵,從而使該屬具高度的形態多樣性,這些特化特徵包括體型、眼、嗅覺器官、側線系統、附肢、體鱗和體色等。金線䰾屬是高度適應環境的類群,形態特徵作為建樹的依據有其局限性,所以本文主要採取分子系統樹的結果,同時結合形態學信息,構建了金線䰾屬系統發生樹。結果顯示,金線䰾是一個單系類群,依次分化出“季”類、“角”類、“駝背”類和“撫仙”類4個大的自然類群,代表種類分別為季氏金線䰾(Sinocyclocheilusjii)、角金線䰾(S.angularis)、駝背金線䰾(S.cyphotergous)和撫仙金線䰾(S.tingi),它們各自占有不同分布區,在局部地區有所重疊。隔離分化是金線䰾的主要成種機制,受遺傳飄變影響的小種群成種事件造成了該屬魚類進一步多樣化。金線䰾的演化及其分布格局的形成與青藏高原在第三紀晚期開始的青藏運動(喜馬拉雅運動的第三階段)有密切關係。當時在雲貴高原東部的岩溶地區,具有非典型洞穴生活習性的金線䰾祖先已具一定分布規模。青藏運動A幕(3.4百萬年前)造成的地殼抬升,使得分布於廣西東北部地區的一群原始金線䰾被分隔開來逐漸形成了現今的“季”類。之後由於環境變化和岩溶作用,分布於雲南高原和貴州高原交界處的一支金線䰾類,被封閉在不同的洞穴中,生態上完成了與其它類群的隔離,逐漸形成了現在完全營洞穴生活的“角”類。幾乎同時發生的青藏運動B幕(2.6百萬年前)使得雲貴高原西部進一步抬升,金線䰾也再度因隔離作用而發生分化,形成分布於廣西紅水河地區的“駝背”類和以南盤江上游為主要分布區的“撫仙”類。不同類型金線䰾分布區的形成與地貌發育特徵密切相關,在分布區的東西兩端,地勢相對和緩,多非典型洞穴種類;分布區的中間部分,受高原不斷抬升以及紅水河不斷下切的影響,坡降劇烈,水平溶洞發育,這一地區孕育了很多典型洞穴種類。金線䰾的分布主要與氣候條件、水系和岩溶地貌等因素有關,其水平分布格局還受到廣西“山”字型構造體系(“廣西弧”)的控制,體現出地質構造變化對該屬魚類分布的影響;垂直分布格局與不同高度岩溶類型也相吻合,體現了岩溶作用的歷史演變對於金線䰾分布的限制。此外右江、金沙江等水系金線䰾分布的問題也得到討論與解釋,同時基於現今金線䰾的分布,也對某些地質事件如龍江上游發生過向源襲奪的問題進行了推斷。金線䰾的一些生物學信息如食性、繁殖、溫度耐受性等被進行了歸納和總結,為今後的資源保護提供一些基礎材料。威脅金線䰾生存的主要因素包括地下水的污染、岩溶洞穴環境的改變以及過度捕撈的影響。對金線䰾物種多樣性及其種質資源的保護問題具有急迫性,而且已得到有關專家和政府部門的重視,金線䰾屬作為整體應該被列入新的《國家水生野生保護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