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元非有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觀影元非有 

【創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梵志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觀影元非有

觀影元非有,觀身一是空。

如采水底月,似捉樹頭風。

攬之不可見,尋之不可窮。

眾生隨業轉,恰似夢寐中!

作品賞析

釋詩中有一種是以釋教義理為吟詠的直接對象的。但它不是釋教義理的韻文,而是按照釋教義理來觀照人生,運用詩的表達方式傳達作者對人生世事的深刻理解。《觀影元非有》就是屬於這一類的作品。

這首詩詩的大意是:人的影子是虛幻不實的,讓我們看看產生影子的身體吧,它也一樣是空的。這就像“水底月”,“樹頭風”,摸不到,抓不著。動手搶它,它就看不見了。睜眼找它,也得不到什麼結果。“眾生”(一切有情假眾緣而有生的人或物)隨著“業”(行動、語言、思想)轉來轉去,好像是在睡夢中一樣,昏昏沉沉。

“空”是釋學的一個重要概念,“非有”就是“空”。釋學認為,有生死的“我”這個實體並非真正的存在,這叫做“無我”。按“空”的觀點看,“身”和“影”都是“空”的,無可把握的。“把握”的辦法只有一個,這就是以不變應萬變,對世界萬事、萬物,都不能執著追求。這樣,便可以超出美醜、善惡、是非、曲直的相對原則,也就是進入禪的境界。然而眾生都是隨“業”轉,如在夢中,這也就是眾生的悲哀。要想從這種悲哀中解脫,關鍵在於對“業”要有所認識。“業”包括“行動”、“語言”、“思想”三個方面,分別稱為“身業”、“口業”、“意業”。業有善有惡,一般偏指惡業。眾生愚痴、貪愛,愚痴為父,貪愛為母,這便生出一切煩惱惡業來。必須去愚痴、除貪愛,才能消除一切煩惱惡業。而這便就是“空”了。進入空境,達到“無我”,這才是淨土(極樂世界)中人。

前六句分三個層次,層層進迫,勢如奔馬急矢,激人迅思捷想;最後兩句宛如空中響雷,當頭棒喝,叫人警醒。應該說,它類似偈詞,更屬於詩。

作者簡介

梵志(590-660),俗姓王,名梵天,黎陽(河南濬縣東南)人,是唐代的一位詩僧。其詩語言淺近,平白如話,大都類似佛經中的唱詞偈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