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稟賦論

要素稟賦論

要素稟賦論(factor endowment theory),又稱H-O理論,是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的新開端,被譽為國際貿易理論的又一大柱石,其基本內容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要素稟賦論用生產要素豐缺來解釋國際貿易的產生和一國的進出口貿易類型。廣義的要素稟賦論包括狹義的要素稟賦論和要素價格均等化學說。

基本定義

要素稟賦(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個國家擁有的生產資源。

詳細原理

內容

要素稟賦論指狹義的赫克歇爾一 俄林理論(Heckscher-Ohiln theory),又稱要素比例學說(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該學說由赫克歇爾首先提出基本論點,由俄林系統創立。它主要通過對相互依存的價格體系的分析,用 生產要素的豐缺來解釋國際貿易的產生和一國的進出口貿易類型。

根據要素稟賦論,一國的 比較優勢產品是應出口的產品,是它需在生產上密集使用該國相對充裕而便宜的 生產要素生產的產品,而進口的產品是它需在生產上密集使用該國相對稀缺而昂貴的生產要素生產的產品。簡言之,勞動豐富的國家出口 勞動密集型商品,而進口 資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資本豐富的國家出口資本密集型商品,進口勞動密集型商品。

理論分析

俄林認為,同種商品在不同國家的相對價格差異是國際貿易的直接基礎,而價格差異則是由各國 生產要素稟賦不同,從而要素相對價格不同決定的,所以要素稟賦不同是國際貿易產生的根本原因。俄林在分析、闡述要素稟賦論時是一環扣一環,層層深入,在邏輯上比較嚴謹。

1、國家間的商品相對價格差異是國際貿易產生的主要原因。在沒有運輸費用的假設前提下,從價格較低的國家輸出商品到價格較高的國家是有利的。

2、國家間的 生產要素相對價格的差異決定商品相對價格的差異。在各國生產技術相同,因而 生產函式相同的假設條件下,各國要素相對價格的差異決定了各國商品相對價格存在差異。

3、國家間的要素相對供給不同決定要素相對價格的差異。俄林認為,在要素的供求決定要素價格的關係中,要素供給是主要的。在各國要素 需求一定的情況下,各國不同的要素稟賦對要素相對價格產生不同的影響:相對供給較充裕的要素的相對價格較低,而相對供給較稀缺的要素的相對價格較高。因此,國家間要素相對價格差異是由要素相對供給或供給比例不同決定的。

通過嚴密的分析,俄林得出了結論:一個國家生產和出口那些大量使用本國供給豐富的 生產要素的產品,價格就低,因而有比較優勢;相反,生產那些需大量使用本國稀缺的生產要素的產品,價格便貴,出口就不利。各國應儘可能利用供給豐富、價格便宜的 生產要素,生產廉價產品輸出,以交換別國價廉物美的商品。

生產技術 生產要素供給 消費偏好生產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分配

要素稟賦論的理論分析還可用圖1-5加以形象歸納。從示意圖的右下角開始分析, 生產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分配和社會 消費偏好共同決定對 最終產品的需求,而對 最終產品的需求導致了對生產要素的 派生需求,要素的 供給和需求則決定要素的價格,要素的價格和生產技術又決定最終產品的價格。因此,不同國家商品相對價格的差異決定 比較利益和貿易類型。但在兩國 偏好相同、技術水平相同以及收入分配相同,從而對最終產品和要素 需求相似的假設前提下,不同國家 生產要素稟賦的差異便是商品相對價格存在差異的原因。

均等理論

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是俄林研究國際貿易對要素價格的影響而得出的著名結論。俄林認為,在 開放經濟中,國際間因 生產要素自然稟賦不同而引起的 生產要素價格差異將通過兩條途徑而逐步縮小,即要素價格將趨於均等。第一條途徑是 生產要素的國際移動,它導致要素價格的直接均等化;第二條途徑是商品的國際移動,它導致要素價格的間接均等化。

結論:國際貿易最終會使所有 生產要素在所有地區都趨於相等。同時,俄林認為 生產要素價格完全相同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只是一種趨勢。

理論發展

要素稟賦論的基本論點是赫克歇爾首先提出來的。俄林師承赫克歇爾,創立了要素稟賦論。 薩繆爾森則發展了赫——俄理論,提出了 要素價格均等化學說。

1919年,赫克歇爾在紀念經濟學家 戴維的文集中發表了題為《對外貿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的著名論文,提出了要素稟賦論的基本論點,這些論點為俄林所接受。1929-1933年,由於資本主義世界經歷了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 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各國都力圖加強對外傾銷商品,同時提高 進口關稅,限制 商品進口。對此, 瑞典人民深感不安,因為瑞典國內市場狹小,一向對國外市場依賴很大。在此背景下,俄林繼承其師赫克歇爾的論點,於1933年出版了《域際貿易和國際貿易》一書,深入探討了國際貿易產生的深層原因,創立了要素稟賦論。而在 美國經濟由中盛走向極盛、再走向衰落的時代背景下,1941年 薩繆爾森與斯托爾珀(W.F.Stolper)合著並發表了《實際工資和保護主義》一文,提出了 生產要素價格日趨均等化的觀點。 薩繆爾森還在1948年前後發表的《國際貿易和要素價格均衡》、《國際要素價格均衡》及《論國際要素價格的均衡》等文中對上述觀點作了進一步的論證,建立了 要素價格均等化學說,發展了要素稟賦論。

假設前提

要素稟賦論基於一系列簡單的假設前提,主要包括以下九個方面:

1、假定只有兩個國家、兩種商品、兩種 生產要素(勞動和資本)。這一假設目的是為了便於用平面圖說明理論。

2、假定兩國的技術水平相同;即同種產品的 生產函式相同。這一假設主要是為了便於考察要素稟賦,從而考察要素價格在兩國相對商品價格決定中的作用。

3、假定X產品是 勞動密集型產品,Y產品是 資本密集型產品。

4、假定兩國在兩種產品的生產上 規模經濟利益不變。即增加某商品的 資本和勞動使用量,將會使該產品產量以相同比例增加,意即單位生產成本不隨著生產的增減而變化,因而沒有 規模經濟利益。

5、假定兩國進行的是不完全 專業化生產,即儘管是自由貿易,兩國仍然繼續生產兩種產品,亦即無一國是小國。

6、假定兩國的 消費偏好相同,若用 社會無差異曲線反映,則兩國的社會無差異曲線的位置和形狀相同。

7、在兩國的兩種商品、兩種 生產要素市場上,競爭是完全的。這是指市場上無人能夠購買或出售大量商品或生產要素而影響 市場價格。也指買賣雙方都能掌握相等的交易資料。

8、假定在各國內部,生產諸要素是能夠自由轉移的,但在各國間 生產要素是不能自由轉移的。這是指在一國內部,勞動和 資本能夠自由地從某些低收入地區、行業流向高收入地區、行業,直至各地區、各行業的同種要素報酬相同,這種流動才會停止。而在國際間,卻缺乏這種流動性。所以,在沒有貿易時,國際間的要素報酬差異始終存在。

9、假定沒有運輸費用,沒有 關稅或其他貿易限制。這意味著生產專業化過程可持續到兩國商品相對價格相等為止。

不解之謎

依照要素稟賦論,一個國家擁有較多地資本,就應該生產和輸出 資本密集型產品,而輸入在本國生產中需要較多使用國內比較稀缺地 勞動力要素地 勞動密集型產品。基於以上地認識,他利用 投入產出分析方法對 美國地 對外貿易商品結構進行具體計算來驗證赫-俄原理,結果發現美國 出口商品地資本密集程度低於進口替代商品,這一驗證結果與赫-俄原理相反。 里昂惕夫發表其驗證結果後使西方經濟學界大為震驚,因而將此不解之謎稱為 里昂惕夫之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