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要素稟賦理論

1919年瑞典赫克歇爾發表為《對外貿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的論文中,認為在兩個國家各個生產部門技術水平相同時,兩個國家生產要素稟賦的差異也會形成不同的比較優勢,只要生產不同產品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仍然存在分工和貿易的基礎。

簡介

1919年瑞典赫克歇爾發表為《對外貿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的論文中,認為在兩個國家各個生產部門技術水平相同時,兩個國家生產要素稟賦的差異也會形成不同的比較優勢,只要生產不同產品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仍然存在分工和貿易的基礎。這一觀點經其學生、瑞典經濟學家伯蒂爾-俄林在1933年發表的經典著作《地區間貿易與國際貿易》一書中闡釋和發展,創立了生產要素稟賦理論,理論學界稱其為H-O原理。

生產要素

(一)生產要素稟賦理論的假定條件

(1)兩個國家分別生產兩種產品中,每種產品至少要投入兩種生產要素(勞動與資本),即2*2*2模型。(2)兩個國家在產品的生產中,方法相同,技術相同,具有相同的 生產函式,產量是因變數,要素的投入為自變數。

(3)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是是 完全競爭的。

(4)生產要素在國內可以自由流動,國際間不能自由流動。

(5)兩個國家一個 資本要素稟賦比較豐裕,即擁有資本與勞動的比例高於另一國家的資本與勞動的比例;另一個 勞動要素比較豐裕,即擁有勞動與資本的比例高於第一個國家勞動與資本的比例。兩種產品一個是 資本密集型產品,即生產該產品資本與 勞動要素的投入比例要高於另一種產品;另一個是 勞動密集型產品,即生產該產品勞動與 資本要素的投入比例要高於第一種產品。

(6)國際之間貿易是自由的,沒有 貿易壁壘。

(7)兩國在生產過程中沒有 規模經濟效益,即單位生產成本不隨產量的變化而變化。

(8)兩國的 消費偏好相同。

(9)兩國之間只有 貨物貿易,而且貿易是平衡。

(二)生產要素稟賦差異是國際貿易的基礎。在上面假定下,赫克歇爾和俄林從兩個國家商品價格的差異是發生國際貿易根本原因的原理出發,認為兩國生產要素稟賦的差異也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基礎。其推論邏輯過程為:國際貿易→商品價格的差異→生產成本的差異→ 生產要素價格的差異 →要素供給的差異→要素稟賦的差異。

(三)比較優勢決定於兩國生產要素的供給比例和不同產品所需要素比例的差異。H-O原理的基本思想是,各國生產要素豐裕程度的差異和各種產品所需要素比例的差異,使各國在不同的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或成本優勢。就是說,由於生產不同產品所需的要素比例差異,一國經濟的比較優勢根源於它的要素稟賦, 勞動要素相對充裕的國家,在 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上擁有比較優勢。 資本要素稟賦相對豐裕的國家,在 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中擁有比較優勢。

(四)要素稟賦差異決定的國際貿易模式。根據 比較優勢理論,在各國生產要素存量一定的條件下,一國將生產和出口較密集使用其豐裕要素的產品,進口較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產品。

理論的評價

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對 比較利益學說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套用範圍上都是一個極大的擴展。生產要素稟賦理論把 商品生產由一種要素的投入擴展為兩種要素的投入,認為單一的勞動要無法生產商品的,更加符合經濟現實,對後人從更廣闊的角度研究國際貿易問題具有極大的啟迪作用。 生產要素稟賦理論提供了一個直觀判斷比較優勢的方法。一個國家要素生產稟賦狀況是現實的客觀存在,要素稟賦學說給人們提供了一個直觀判斷一國比較優勢的方法,對一國制定產業政策、貿易政策都有指導意義。

生產要素稟賦理論為資源小國積極參與 國際分工和 貿易提供了理論依據。 生產要素稟賦論關於國際貿易可以代替生產要素流動,彌補要素稟賦差異的觀點,對於各個國家特別是資源小國參與 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實現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也被國際經濟發展的現實所證實。 生產要素稟賦論忽視了技術因素的重要作用。要素稟賦理論關於技術水平相同的假定,忽視了技術因素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與經濟現實也不相符合。事實上, 技術進步因素對一國 貿易結構和 比較利益格局的影響是巨大的,技術進步能夠改變一國在自然資源稟賦方面的劣勢地位。

生產要素稟賦論將一種生產要素視為同質的假定與經濟事實不相符合。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同樣的生產要素並非具有同等的生產能力,如熟練工人與非熟練工人決不能相提並論。 生產要素稟賦理論主要從 供給方面方面分析,忽視了來自需求方面因素對 國際貿易結構的影響。(RTA是以一國整體產出為考慮範圍,將進 出口結合起來,在計算一國出口優勢的同時,也考慮本國進口的 需求結構,能充分表現一國所有資源利用為主的比較優勢。)

表現形式

(一)利用相對 勞動生產率尋找比較優勢:1、兩種產品兩個國家的比較:如果一個國家某種產品的相對勞動生產率高於另外一個國家同樣產品的相對勞動生產率,該國在這一產品生產上擁有比較優勢,反之處於比較劣勢地位。2、兩個國家多種產品的比較。判定多種產品情形下的比較優勢,不僅要考慮各種產品的相對 勞動生產率(Ha/Hb)上的 相對優勢,還要考慮相對 工資率的狀況。因為一國的 工資率如果高於另一國的工資率,就會因成本的增加,降低 勞動生產率上的優勢,甚至失去比較優勢。( 工資率:指單位勞動獲得的工資報酬。相對 工資率:是兩個國家的工資率之比,即Wa/Wb。)

(二)利用相對生產成本來尋找比較優勢:相對生產成本指一種產品的單位要素投入與另一種產品單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由於相對 勞動生產率與相對生產成本是倒數關係,所以,如果一個國家某種產品的相對生產成本低於另外一個國家同樣產品的相對生產成本,該國在這一產品生產上擁有比較優勢,反之處於比較劣勢地位。

(三)利用相對價格尋找比較優勢:1、兩個國家兩種產品的比較:假定a、b兩個國家生產x、y兩種產品,a國x、y的價格分別記為Pax和Pay,b國分別記為Pbx和Pby,則a國國內x的相對價格為Pa=Pax/Pay,b國國內x的相對價格為Pb=Pbx/Pby。如果Pa

(四)利用機會成本尋找比較優勢:所謂機會成本,機會成本表達的是選擇與放棄之間的一種必然關係。機會成本的存在是有 資源的稀缺性決定的。機會成本和相對價格一樣,其實質就是兩種商品相互交換的比例。因此,兩種判定比較優勢的方法是相同的。機會成本小的產品具有比較優勢,機會成本大的產品處於劣勢。只是要注意 機會成本的變化情況。

(五)利用要素稟賦的差異尋找比較優勢:一國在密集使用其相對稟賦豐裕要素的 商品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在密集使用其相對稟賦稀缺要素的商品生產尚處於劣勢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