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墨頭魚

西藏墨頭魚

小型底層魚類,生活于山區溪流,刮食水底石上的附著生物。繁殖期在4-5月份。數量較多,脂肪含量高,在產區有較大的經濟價值。吻鈍圓。鼻孔前不凹陷,也不形成吻突,其前端具錐形角質突起。吻皮覆蓋於上頜之外。須2對。第1鰓弓外側鰓耙8-11枚。圍尾柄鱗8-11。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西藏墨頭魚西藏墨頭魚

東方墨頭魚(Garraorientalis)屬鯉形目,鯉科,野鯪亞科,墨頭魚屬。俗稱:麻魚、黑魚,墨魚,烏魚,癩鼻子魚。

英文名:Orientalsuckingbarb。

硬骨魚綱,鯉形目

鯉科Osteichthyes,Cyprinidae
產地及產期: 分布於雅魯藏布江和伊洛瓦底江水系。

介紹

西藏墨頭魚西藏墨頭魚

吻鈍圓。鼻孔前不凹

西藏墨頭魚西藏墨頭魚
陷,也不形成吻突,其前端具錐形角質突起。吻皮覆蓋於上頜之外。須2對。第1鰓弓外側鰓耙8-11枚。圍尾柄鱗8-11,小型底層魚類,生活于山區溪流,刮食水底石上的附著生物。繁殖期在4-5月份。數量較多,脂肪含量高,在產區有較大的經濟價值。

生長緩慢,體型比東坡墨頭魚為小,最大個體僅達30厘米左右。但體內富含脂肪,肉味極鮮美,產區視為名貴魚類。產地漁民常直接將魚放在火上烤而食之,更具原始的風味。產量不高,僅在原產地有較高的價值。

形態特徵

西藏墨頭魚西藏墨頭魚

體長,圓筒形,腹部扁平,尾部側扁。頭寬,吻圓鈍,前端有很多粗糙的角質突起。鼻前深陷,將吻分作兩部,上部為游離的吻突,雄性更為顯著,並具發達珠星,幼魚不明顯。口下位,呈新月形,上唇邊緣呈流蘇狀,下唇有發達的圓形吸盤,中央為肉質墊,周緣有游離的薄片;其後緣較前緣略寬,上有乳狀小突起,肉質墊與前端薄片間有一淺溝,須2對;鱗較大,腹面在胸鰭基部之前鱗極小。背鰭無硬刺。體背深黑色,腹部灰白,各鰭灰黑色,略帶橙色,幼魚橙色較顯著;體側每個鱗片後部均有一黑斑,故形成體兩側各有6條黑色平行的條紋。

體側鱗的基部有一黑斑,聯成體側黑褐色條紋數條。雄魚平時具有珠星,至生殖期更為顯著。下唇向頸部擴張成一橢圓形吸盤,中央為肉質絲,周緣較薄而游離,上有小型乳狀突起。下咽齒3行。

生活習性

喜歡棲息在水流湍急、水底多岩石的環境,常以肉質的吸盤吸附在水底石塊上,屬底棲性魚類。以著生藻類、植物碎屑以及沉積在岩石表面上的有機物等
西藏墨頭魚西藏墨頭魚
為食,有時也食少量水生昆蟲幼蟲。
3~4冬齡性成熟。生殖期為春季至夏初,於流水中產卵。食物中多為著生藻類,常混以泥沙。成熟較早,產卵期均在3月份,產卵須有流水條件,故多在洪水期產卵。該魚對棲息地條件有所選擇,在產區範圍內生活的個體受到水文等環境因子改變的影響,對其生長和繁殖很不利。
一般2冬齡魚能長到20厘米左右,3冬齡可長到24~27厘米。肉肥厚,多脂肪,味極鮮美,是珍貴的經濟魚類,惟產量不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