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長信宮燈

西漢長信宮燈

西漢長信宮燈是中國漢代的青銅器,燈體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1968年於河北省滿城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滿城縣西南約1.5公里的山崖上)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中出土。2010年作為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展品展出。宮燈燈體為一通體鎏金、雙手執燈跽坐的宮女,神態恬靜優雅。長信宮燈設計十分巧妙,宮女一手執燈,另一手袖似在擋風,實為虹管,用以吸收油煙,既防止了空氣污染,又有審美價值。其環保理念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的智慧,長信宮燈被譽為“中華第一燈”。此宮燈因曾放置於竇太后(劉勝祖母)的長信宮內而得名,現藏河北省博物館。

文物流傳

文物出土

1968年,國家考古專家盧兆蔭負責河北滿城漢墓的發掘工作,對長信宮燈、金縷玉衣和朱雀銜環杯等國寶級文物的發掘和修復工作做出了很大貢獻。

漢墓發現

1968年5月,解放軍北京軍區工程兵某部悄悄地開進了河北省滿城縣,他們將在縣城西南一座海拔只有200餘 米的孤山上執行一項秘密的國防施工任務。1968年5月23日,當機電12班的戰士們在距離山頂30米處朝東地帶打眼放炮時,一個奇怪的現象發生了,這次放炮並沒有像往常那樣崩下來許多碎石頭。對於這一奇怪現象,戰士們決定上前看個究竟。不料,走在最前面的一名戰士, 突然感到雙腳還沒站穩便失去了支撐,整個人掉進了一個漆黑的山洞裡。隨後班長帶領幾名戰士也爬進了洞裡。他們打著手電走進洞裡後,發現地上散落著許多凌亂而腐朽的木料,還有許多造型奇特而古怪的鐵器、陶器和青銅器等。

漢墓發掘

郭沫若郭沫若

1968年6月27日在嚴格保密的狀態下,

由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總體負責考古工作隊開始進駐河北省保定市滿城縣的陵山“軍事禁區”。專家們進行一番細緻勘察後進入後室,古墓的後室發現的 “金縷玉衣”和一件刻有“中山內府銅鍅一,卅四年”銘文字樣青銅器,以及宏大高貴的墓葬規格,初步斷定滿城古墓應為西漢第一代中山國國王劉勝之墓。劉勝墓被發掘後,王仲殊等人匯報說墓室北面的地貌特徵也很奇特,這再次引起了郭沫若的興趣。於是,郭沫若在對劉勝墓地的方位、地形和周圍環境做了長時間的觀察後,向北走出了一百多米,然後對考古隊員說:“這裡應該是劉勝妻子的墓地”,郭沫若解釋說漢代有“同墳異葬”的習俗,並建議考古隊做好準備,在此繼續發掘第二座漢墓。1968年7月22日晚,郭沫若回到北京後便給周恩來寫了一份關於滿城漢墓的考察情況報告,並建議由原班人馬立即發掘劉勝妻子之墓。1968年8月3日,周總理批示說:“可以按照郭老的構想去做”。按照郭沫若的意見,發掘清理第二座漢墓的戰鬥打響了。1968年8月13日下午,在當地駐軍的協助下,第二座漢墓的發掘正式開始了。考古隊員們在距離第一座漢墓墓道口平行往北120米處一片被人工翻動過的亂石堆中發現了一個缺口。經過一天的艱苦發掘,在當天下午挖出了封堵岩洞門口的臥磚,至此第二座漢墓的墓門全部暴露。考古人員在二號墓的後室里發現了長信宮燈、朱雀銅燈和朱雀銜環杯等一大批珍貴文物,特別是在墓主的貼身隨葬品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枚“竇綰”銅質印章,這為確定墓主身份提供了無可辯駁的證明。經過20多天的辛苦努力,二號墓的發掘工作在1968年9月17日全部完成。歷時111天的滿城漢墓發掘工作也宣告結束。

文物修復

考古專家們打開竇綰墓主室時長信宮燈散落一地,並非它的完整形態。由於竇綰墓主室頂部為兩坡式構造,並不十分牢固,主室的東半部頂發生過坍塌,原本放置在几案上的長信宮燈被震落在地上摔散,侍女頭部、燈盤、燈罩等零部件散落一地,後經專家們的修復才得以回復原本的容貌。

文物特徵

長信宮燈長信宮燈

長信宮燈高48厘米,宮女高44.5厘米,重15.85千克。

通體鎏金,顯得燦爛而華麗。銅器上的鎏金工藝在戰國時期已出現。銅器經過鎏金處理後,表面金碧輝煌,而且經過鎏金後對於銅器的保護也起著很重要作用。這件出土的長信宮燈就是最好的見證。

宮燈的整體造型是一個跪坐著的宮女雙手執燈。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六部分分鑄而組裝成的。宮女體中是空的,頭部和右臂還可以拆卸。宮女的左手托住燈座,右手提著燈罩,右臂與燈的煙道相通,以手袖作為排煙炱的管道。寬大的袖管自然垂落,巧妙地形成了燈的頂部。燈罩由兩塊孤形的瓦狀銅板合攏後為圓形,嵌於燈盤的槽之中,可以左右開合,這樣能任意調節燈光的照射方向亮度和強弱。燈盤中心和釺上插上蠟燭,點燃後,煙會順著宮女的袖管進入體內,不會污染環境,可以保持室內清潔。宮燈的造型構造設計合理,許多構件可以拆卸。

燈盤有一方銎柄,內尚存朽木。座似豆形。燈罩上方部分殘留有少量蠟狀殘留物,推測宮燈內燃燒的的物質是動物脂肪或蠟燭。宮燈表面沒有過多的修飾物與複雜的花紋,在同時代的宮廷用具中顯得較為樸素。

文物銘文

器物銘文器物銘文

銅燈燈體的一些部位,有九處刻有銘文,總計65個字。

長信宮燈上部燈座底部周邊刻有“長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內者臥”的銘文,仔細觀察,其字跡稍嫌潦草,可能是後來才刻上去的,故“長信尚浴”似乎並不是此燈的最初所有者,最初的所有者應當是先刻上去的,且字跡比較工整,所以燈體上6處“陽信家”字樣的銘文說明宮燈原本是屬於陽信夷侯的劉揭之家。

該宮燈還有“長信”字樣,為竇太后居所長信宮中使用,故名“長信宮燈”。

文物價值

長信宮燈一改以往青銅器皿的神秘厚重,整個造型及裝飾風格都顯得舒展自如、輕巧華麗,是一件既實用、又美觀的燈具珍品。宮女銅像體內中空,其中空的右臂與衣袖形成銅燈燈罩,可以自由開合,燃燒產生的灰塵可以通過宮女的右臂沉積於宮女體內,不會大量飄散到周圍環境中,其環保理念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的智慧,長信宮燈被譽為“中華第一燈”。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來華訪問時曾參觀過長信宮燈,並感慨道:“2000多年前中國人就懂得了環保,真了不起。”

長信宮燈一直被認為是中國工藝美術品中的巔峰之作和民族工藝的重要代表而廣受讚譽。這不僅在於其獨一無二、稀有珍貴,更在於它精美絕倫的製作工藝和巧妙獨特的藝術構思。採取分別鑄造,然後合成一整體的方法。考古學和冶金史的研究專家一致公認,此燈設計之精巧,製作工藝水平之高,在漢代宮燈中首屈一指。1993年被鑑定為國寶級文物。

相關資料

秦漢時期,傳統的青銅工藝已經失去了它原有的光輝,在手工藝中不再占有重要地位,但開始向輕便、精巧和實用的生活用品和觀賞藝術品方向發展。燈具是古代匠師們經常進行創作的用具之一,其裝飾性雕刻最早出現於商朝;漢朝的工匠們繼承了前人的傳統,並加以創新,出現了很多傳世的精品。這件著名的《長信宮燈》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

長信宮燈與金縷玉衣等一同出土於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墓,據考證,長信宮是漢景帝時皇太后竇氏(景帝之母,劉勝之祖母)居住的宮殿,此燈原是宮中之物,由竇氏送給她心愛的孫兒的。

197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發行一枚"長信宮燈"郵票(編73,面額8分 1973年11月20發行)。2000年10月,國家郵政總局再次發行出土文物"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朱雀銜環杯""蟠龍紋銅壺"一套4枚郵票(2000-21,面額80分 2000年10月20發行)。滿城漢墓中出土的"金縷玉衣""長信宮燈"圖片及介紹文字編入了國中歷史課本古代史部分。

長信宮燈長信宮燈

長信宮燈

長信宮燈現藏於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宮燈,是我國特有的手工藝品,它以工藝複雜、做工精良、造型雅致而聞名於世。相傳在南朝梁武帝時,我國民間就有正月十五掛燈賞燈的習俗,這種習俗逐漸從民間傳到宮中,在唐代,宮燈逐步形成,到了明清,宮燈發展到極致,成為皇家的專用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