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郡故城遺址

西海郡故城遺址

西海郡故城遺址是中國漢代西海郡治城址。在青海省海晏縣西北的金銀灘上。據《漢書》記載,郡建於漢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下轄修運、監羌、興武、軍虜、順礫5縣。地皇四年(公元23),王莽政權崩潰,郡廢。東漢永元年間(89~105),曾一度復置,後又廢棄。該遺址為湟水流域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漢代城址。1958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調查。1982年、1983年和1987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複查,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歷史背景

西海郡故城遺址西海郡故城遺址

海晏三角城遺址,位於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所屬海晏縣境青海湖東北水草豐盛的金銀灘上,距西寧市90公里,當地稱為“三角城”,為漢代西海郡城址。據《漢書》記載,西漢時期在全國設定了東海、南海、北海三郡,只缺一個西海郡。漢元始四年(公元4年),安漢公王莽,曾派中郎將平憲等人給羌人帶去大批財物,當時遊牧青海湖一帶的卑禾羌在首領良願等率領下,對西漢臣服,帶領部下12000餘人西走,讓出了西海一帶的草原,這樣王莽就在今海晏縣築城設立了西海郡,郡下轄修遠、監羌、興武、軍虜、順礫五縣,並分設驛站烽火台。居攝元年(公元6年),西羌首領龐恬、傅幡等帶兵攻伐西海太守程水,西海郡復落入羌人的手中。翌年春天,王莽派護羌校尉竇況率後反攻,破西羌,遂重新控制了西海郡城,地皇四年(公元23年),當時已篡西漢皇位的王莽,被農民起義軍殺死,他所建立的新朝崩潰,西海郡也隨之廢棄。東漢永元年間也曾一度設定,後又廢棄。

考古發現

西海郡故城遺址西海郡故城遺址

古城平面呈梯形,南寬北窄,東西牆長650~660米,南牆長 600米,面積約30萬平方米。城牆夯築,現存最高處約4米。東西面各有一門址。城內地勢南高北低,南部有建築遺蹟,城北部有一小城,在城址內採集到西漢和王莽時期的五銖錢、貨布、貨泉、大泉五十等錢幣以及東漢時期的“西海安定元興元年作當”銘文瓦當等遺物。民國期間,城址內出土了石虎和石櫃各 1件。石虎身長1.32米,高0.46米,作蹲伏狀,基座長1.37米,寬1.15米,高0.65米;石櫃高0.92米,寬1.17米,長1.29米。石虎和石櫃正面分別有篆書銘文 3行,相接後,全文為“西海郡虎符石匱,始建國元年十月癸卯,工河南郭戎造”。另在城內還採集到唐代蓮花瓦當和宋代銅錢崇寧重寶、聖宋元寶等。

城內多次採集到卡約文化夾砂粗陶片、西漢和王莽時間的錢範及五銖、貨布、貨泉、大泉五十等貨幣,“西海安定元興元年作當”陶文瓦當等。同時還採集到唐代蓮花瓦當和宋代聖宋元寶、崇寧通寶等錢幣, 證明此城使用的下限晚至唐宋時期。城內南部較高, 有幾處隆起的地帶,應為當時的主要建築區,其區域內散布有大量、瓦等建築殘件。

金銀灘

金銀灘草原,位於青海省海北州境內。它的西部同寶山與青海湖相臨,北、東部是高山峻岭環繞,南部與海晏縣三角城接壤(三角城是西海郡遺址,建於西漢王莽秉政時期),在這方圓1100平方公里的大草原上,有麻皮河哈利津河貫穿,這就是青海有名的金灘、銀灘大草原。藏民兄弟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塊熱土地上,有30多萬隻牛羊在這裡生息,是典型的牧區。金銀灘的黃金季節是7、8、9三個月,鮮花盛開,百鳥飛翔,尤其是百靈鳥兒的歌聲,動聽迷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