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礦業學院

西安礦業學院

由西安礦業學院發展而來的西安科技大學是一所歷史底蘊厚重、綜合實力較強、辦學水平較高的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學校坐落在世界四大歷史文明古城之一的古都西安,領略秦漢雄風,弘揚盛唐文明,雁塔校區與舉世聞名的大雁塔毗鄰,周圍高校眾多,臨潼校區與馳名中外的華清池、兵馬俑為伴,文化氛圍厚重。學校在2004年教育部組織的全國高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中榮膺“優秀”等級,是陝西省“文明校園”、西安市“園林化單位”。

基本信息

西安礦業學院--西安科技大學西安礦業學院--西安科技大學

學校簡介

西安科技大學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其前身可追溯到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學工學院採礦冶金科。1938年7月,北洋大學工學院遷並於西北工學院礦冶系。1957年,西北工學院礦冶系調整到西安交通大學。1958年9月15日以西安交通大學採礦系、地質系及基礎課部部分師資與設備為基礎成立了西安礦業學院,是當時原煤炭系統2所5年制本科院校之一,原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為學院題寫了校名。1998年8月,學校劃歸陝西省,屬“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院校。1999年6月,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西安科技學院。2003年4月,更名為西安科技大學。

建築面積

占地面積108萬平方米,分雁塔臨潼兩個校區。現有18個學院(部),擁有安全技術及工程國家重點學科,10個省部級重點學科,8個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9個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礦山救援西安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4個陝西省“13115”工程研究中心,並在國家級精品課程,國家級教學團隊,教育部創新團隊,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設以及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突破。2004年,學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等級。學校現有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9個博士點,52個碩士點,17個工程碩士培養領域、1個MBA培養中心和52個本科專業,初步形成了以地礦及其相關學科為特色,以工科為主體,工、理、文、管、法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現有教職員工1800餘人,專任教師1000餘人,教授、副教授400餘人。由一支由200多名專家、教授組成的高水平兼職教師隊伍,其中雙聘院士8人。全日制在校博、碩士研究生及本、專科生2萬餘人。

西安礦業學院--西安科技大學西安礦業學院--西安科技大學

50年來,在教育部、原煤炭工業部、中共陝西省委、陝西省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幾代西科人頑強拼搏、艱苦創業,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服務社會緊密結合,為煤炭工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十五”以來,學校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近1500項,其中國家級60餘項;獲得各類成果獎120餘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80餘項;獲準專利近80項。學校已發展成為以地礦及其相關學科為特色,以工科為主體,工、理、文、管、法、經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為社會培養了5萬餘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廣大畢業生在各個領域和各條戰線發揮了重要作用。2004年,學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等級。學校是陝西省“文明校園”、西安市“園林化單位”。

展望未來、西安科技大學將秉承“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優良校風和“勵志圖存、自強不息”的“胡楊”精神,銳意改革、開拓創新,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在國內有廣泛影響的教學研究型大學

發展歷程

西安科技大學的前身可追溯到1938年成立的國立西北工學院(由北洋大學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焦作工學院組建而成)礦冶工程系。礦冶工程系由原國立北洋大學工學院礦冶系(成立於1895年的採礦冶金科)和焦作工學院礦冶系(成立於1909年的採礦冶金科)成合併組建而成,聘任殿元教授兼任主任,當時礦冶工程系教授有:任殿元、魏壽昆張伯聲、雷祚雯、馬載之李餘慶、王子祐 、石心圃。解放後,“礦冶系”更名為“採礦系”,侯運廣教授任系主任。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當時就曾提出過採礦系從西北工學院分出,單獨成立以採礦為主的高等院校的構想。1954年陝西省委根據陝西地區煤炭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曾多次考慮在西安創辦一所為煤炭工業培養高級技術人才的學校。但是,由於當時各方麵條件不成熟,均未實現。

西安礦業學院--西安科技大學西安礦業學院--西安科技大學

1957年7月,國家高教部決定,將西北工學院採礦工程系調整到當時已由上海遷來西安的交通大學。採礦系調至交通大學後,原歸屬採礦系的地質教研組分出,與西安動力學院及西北農學院水利系的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教職工組合併組建了交通大學地質系,袁耀庭教授擔任系主任。候

運廣教授仍擔任系採礦系主任。

1958 年 9 月,以西安交通大學採礦系、地質系及基礎課部部分師資與設備等為基礎成立了西安礦業學院,隸屬於煤炭工業部,原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題寫了校名,與中國礦業大學(原北京礦業學院)是當時煤炭系統僅有的兩所 5 年制本科高校。

1998 年8月,國務院決定將該校劃轉陝西省,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經教育部批准, 1999 年6月更名為“西安科技學院”, 2003 年4月定名為“西安科技大學”。

歷史沿革

西安礦業學院--西安科技大學西安礦業學院--西安科技大學

西安科技大學的前身可追溯到1938年成立的國立西北工學院(由北洋大學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焦作工學院組建而成)礦冶工程系。礦冶工程系由原國立北洋大學工學院礦冶系(成立於1895年的採礦冶金科)和焦作工學院礦冶系(成立於1909年的採礦冶金科)成合併組建而成,聘任殿元教授兼任主任,當時礦冶工程系教授有:任殿元、魏壽昆 、張伯聲、雷祚雯、馬載之、李餘慶、王子祐 、石心圃。解放後,“礦冶系”更名為“採礦系”,侯運廣教授任系主任。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當時就曾提出過採礦系從西北工學院分出,單獨成立以採礦為主的高等院校的構想。1954年陝西省委根據陝西地區煤炭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曾多次考慮在西安創辦一所為煤炭工業培養高級技術人才的學校。但是,由於當時各方麵條件不成熟,均未實現。 1957年7月,國家高教部決定,將西北工學院採礦工程系調整到當時已由上海遷來西安的交通大學。採礦系調至交通大學後,原歸屬採礦系的地質教研組分出,與西安動力學院及西北農學院水利系的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教職工組合併組建了交通大學地質系,袁耀庭教授擔任系主任。候運廣教授仍擔任系採礦系主任。

專業設定

礦院設有採礦、測量等6個系,基礎課、社會科學等3個部,計算機套用等13個本科專業和建築工程等6個專科專業。有39個教研室、35個實驗室和15個科研機構。8個專業有碩士學位授予權,13個專業有學士學位授予權。

學者、成果

礦院教學力量雄厚,在此任教的學者有全國煤炭工業勞動模範、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單架多功能巷道支架試驗台的創立者吳紹倩教授;美國密執安技術大學工程力學博士、在採礦通風安全方面有高深造詣的常心坦教授;著名質量管理學專家、全國煤炭工業勞動模範、三次獲國家質量管理優秀工作者稱號的劉建生教授;被譽為煤炭工業部科學技術拔尖人才的雒昆利教授和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創造煤層自燃耐高溫水膠體滅火技術、被譽為煤炭系統跨世紀人才的徐精彩副教授等。1978年以來,完成科研項目200項,其中獲獎63項,不少科研項目已達國際水平,推廣後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編寫、出版專著和教材百餘種,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兩千多篇。並在採礦工程、礦井建設、通訊工程、煤田地質勘探、礦山機械、礦產資源利用等領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礦院積極開展國際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改革開放十多年來先後同美、日、俄、波等國家的十餘所院校建立校際關係並簽訂學術交流科研合作協定,邀請280名外籍專家、學者來院講學和訪問,派出一百多名教師出國進修交流。1993年成功地舉辦了有美、英、德、日等14個國家著名學者參加的《計算機方法在岩石力學及工程中的套用》國際學術研討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