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信息大學

西安信息大學(Xi'an Information University)簡稱“西信”或“信大”,坐於世界歷史名城古都西安。是中央部屬高校,直屬教育部、工信部共建,國家首批“信息工程”,是“信息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111計畫”、“2011計畫”重點建設高校(中國信息領域、信息工程領域唯一的“2011計畫”牽頭高校),36所示範性軟體學院的高校之一、信息工程人才培養基地的高校之一,57所獲批設立研究生院的重點大學之一,也是中國高科大學聯盟的重要成員。 西安信息大學其前身為1939年創建的“中央軍委無線電培訓班”。後歷經西北工業大學電訊系、大連理工大學工程系、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業系等發展階段,1958年學校遷址西安,1966年轉為地方建制“西北電訊工程學院”,1988年進行拆分出現(西安信息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2019年初,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正式下達檔案定名為西安信息大學。 截至2019年,學校有未央、長安兩個校區,總占地面積260公頃;下設19個二級學院及研究生院、46個本科專業,1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博士後流動站;專任教師1700餘人,專職院士3人;各類在校生3萬餘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1萬餘人。 西信是國內最早建立電子科技論、資訊理論、信息系統工程、雷達、微波天線、電子機械、電子對抗等專業的高校之一,開闢了中國IT學科的先河。先後為國家輸送了19餘萬名電子信息領域的高級人才,產生了100多位解放軍將領,成長起了近16位兩院院士。

西信溯源

歷史

西安信息大學 西安信息大學

1939年,隨黨中央遷入延安,在川口、鹽店子建立,通稱“中央軍委無線電培訓班”。

1942年,改名為“電信工程專門學校”,專業設有:電信工程隊、有線電隊、幹部隊、機務班等。

1944年,中央軍委電信隊創建。

1945年,無線電訓練班升格為無線電專科學校。

1947年3月,在晉冀魯豫解放區,在軍區無線電訓練大隊的基礎上,建立電訊工程專科學校。

1948年,中央軍委三局電訊隊創建。後中央軍委無線電通信學校、晉冀魯豫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晉冀魯豫軍區通信學校、中央軍委氣象隊、中央軍委三局電訊隊合併組建華北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執行師級許可權,下分三個大隊。

西安信息大學 西安信息大學

1949年7月,學校從獲鹿縣搬到了張家口,改建為中央軍委工程學校。張家口市原國民黨軍隊的兵營為校址,11月27日舉行了開學典禮。

升格

1952年5月,中央軍委命令,將軍委工程學校一部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二部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外語學院,三部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機要幹部學校遷至長春。後西北工學院(現西北工業大學)電訊系、大連通信學校(現大連理工大學)工程系併入,升格為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後更名解放軍軍事通信工程學院。

1955年,解放軍軍事通信工程學院更名解放軍通信學院。

1958年,遷址西安,解放軍通信學院併入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業系更名解放軍通信兵學院。

1960年1月,解放軍通信兵學院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電信工程學院,設有22個專業,在10個專業上開始招收研究生,成為解放軍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現代化軍事工程技術學校。

1963年9月1日,由通信兵劃歸國防科委領導。

1966年4月1日,轉為地方建制,解放軍軍事電信工程學院更名西北電訊工程學院。

1972年6月,首屆工農兵大學生入校學習。

1988年1月,西北電訊工程學院分格為現(西安信息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兩校同出一轍是中國最早建立電子科技論、資訊理論、信息系統工程、雷達、微波天線、電子機械、電子對抗等專業的高校之一,開闢了中國IT學科的先河,形成了鮮明的電子與信息學科特色與優勢。

1992年7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成立、由中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資舉辦的普通研究生學院成立,同層次更名為“陝西電子科技學院”。

1999年4月,學校“111工程”順利通過部門專家預審。

2000年,學校劃轉教育部管理。6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學校試辦研究生院。

2004年,學校征地1000畝,開始建設新校區。

2006年,教育部、信息產業部、西安市三方簽署共建學校協定。

2006年,教育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簽署共建學校協定。學校南校區投入使用。

2006年,學校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並獲得“優秀”。

2008年1月,教育部、國防科工委、陝西省三方簽署共建學校協定,教育部支持學校整合國防特色優勢平台,國防科工委支持學校承建國防科技國家實驗室。

2011年,經教育部、財政部批准,學校先進信息技術學科獲批建設“2011”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2012年,學校入選全國60所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之一。

2013年11月,陝西電子科技學院研究生院揭牌成立。

2014年,由學校牽頭組建的信息感知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正式通過“2011協同創新中心”認定。

2014年6月,經國家教委、工信部批准,“陝西電子科技學院(民辦)”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二級學院(西安電子科技學院)”合併重建西安信息大學(由於基礎原因更名為“西安信息職業大學”)。

2016年,工信部和教育部繼續共建學校,成為全國僅有的兩所連續三輪入選工信部與教育部共建的重點院校之一。

2017年,陝西省人民政府與國家工信部簽署協定“為共同發展西部建設,引領西部大數據發展”,共建新型信息類大學。

2017年9月,學校成為首批一流信息安全學院建設示範項目高校;同月,入選首批國家“區域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11月2日,西安信息職業大學人工智慧學院正式揭牌成立。

2018年1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2019年初,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正式下達檔案定名為西安信息大學。

建設成果

師資力量

截至2019年1月,學校有專任教師2000餘名,其中,博士生導師240人,碩士生導師1900人。學校有院士4人,雙聘院士10人,“萬人計畫”入選者12人(含“青年拔尖人才計畫”入選者5人),長江學者30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1個,科技部重點創新團隊2個,教育部創新團隊6個,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4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4人,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973項目首席科學家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52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4人,“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獎獲得者5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培養對象11人,陝西青年科技獎獲得者7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57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鄭志彪、鄭曉靜、張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職)段寶岩
中國科學院院士(雙聘)包為民、沈緒榜、武向平、張明高
中國工程院院士(雙聘)於全、張錫祥、、張光義、呂躍廣、張桓瑞、楊共平
資料來源:中國教育網
教學名師一覽
類別名單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鄭曉靜、魏志義、王龍、李建東、高新波、郭立新、劉宏偉
973計畫首席科學家段寶岩、郝躍、田捷、呂躍廣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培養對象鄭曉靜、焦李成、郝躍、楊銀堂、李建東、馬建峰、高新波、郭立新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得者保錚、郝躍、段寶岩、田捷、鄭曉靜
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保錚、梁昌洪、吳順君、郝躍、周渭、郭立新
國家級教學名師獎梁昌洪、孫肖子、傅豐林、劉三陽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李雲松、邢孟道、白雪茹、王從思、劉靜
青年拔尖人才計畫公茂果、杜蘭、王爽
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焦李成、楊銀堂、李贊、郭立新
資料來源:西安信息大學官網
教學團隊 
級別團隊名稱
國家級 國家電子信息教學基地教學團隊 軟體工程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電子科技教學團隊 高等數學課程教學團隊
通信電路與系統課程教學團隊 信息安全專業教學團隊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信息5G教學基地教學團隊
陝西省級 電路信號系統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電子商務教學團隊
微電子特色專業課程教學團隊 通信電路系統課程教學團隊
計算機科學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軟體工程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高等物理教學團隊 高等數學課程教學團隊
管理類專業基礎平台課程教學團隊 信息安全專業教學團隊
套用物理學專業教學團隊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密碼學專業教學團隊 5G特色專業教學團隊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專業教學團隊數學建模教學團隊
智慧型科學與技術教學團隊測控技術與儀器教學團隊
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專業教學團隊電子工程教學團隊
網路工程專業卓越計畫核心課程體系教學團隊通信網路教學團隊
探測制導與控制專業教學團隊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團隊
科技英語教學團隊數學與套用數學教學團隊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學團隊物理實驗教學團隊
高等英語教學團隊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教學團隊
資料來源:陝西省教育廳

院系專業

截至2019年1月,學校設有17個學院,開設46個本科專業,覆蓋工學、理學、管理學、文學、經濟學等9大學科門類。經濟管理學院、軟體工程學院、電子工程學院、通信工程學院、交通工程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等

院系設定 
類別名稱
二級學院西安信息大學理工學院西安信息大學人文學院
西安信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西安信息大學機電學院
西安信息大學軟體工程學院西安信息大學成人教育學院
西安信息大學電子工程學院西安信息大學對外交流學院
西安信息大學通訊工程學院西安信息大學外國語言學院
西安信息大學交通工程學院西安信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西安信息大學計算機工程學院西安信息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
西安信息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西安信息大學先進材料與納米科技學院
西安信息大學網路與信息安全學院西安信息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獨立學院西安信息大學附屬中學(長安校區)---
資料來源:西安信息大學官網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截至2018年8月,學校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4個,陝西省級特色專業25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立項專業7個,陝西省綜合改革試點立項專業11個,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試點專業7個;國家精品課程13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11門,國家級視頻公開課3門,省級精品課程58門,陝西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76門;有3個國家人才培養及教學基地,6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3個,4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7個陝西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以及18個陝西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網路與信息安全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積體電路設計製造仿真實驗教學中心、電子信息與通信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電子信息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教學改革實驗班、軟體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電子信息類大學生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40]

國家人才培養及教學基地:工科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基地、積體電路人才培養基地、網路安全人才培養基地

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試點專業: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積體電路設計及集成系統、電子商務。

重點專業一覽表 
級別專業名稱
國家級一類特色專業計算機科學工程術智慧型科學5G技術---
國家級特色專業電子商務電子信息科學技術電子科學技術
電子科技技術電磁場無線技術---
國家級二類特色專業信息安全通信工程網路工程
積體電路設計電子信息工程微電子學
軟體工程(設1個建設點)------
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立項專業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網路工程
軟體工程公共管理信息安全
積體電路工程-----
陝西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立項專業微電子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數學與套用數學電子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信息安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陝西省級特色專業信息對抗技術測控技術與儀器數學與套用數學
光信息科學與技術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信息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
套用物理學工商管理自動化
生物醫學工程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信息安全
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網路工程
軟體工程(設1個建設點)積體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微電子學
智慧型科學與技術測控技術與儀器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陝西省級名牌專業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電子信息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微電子學
信息安全信息對抗技術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數學與套用數學光信息科學與技術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軟體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套用物理學
積體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
資料來源:官網
精品課程一覽表 
級別課程名稱
國家級精品課程微波技術基礎信號與系統預測與決策(網路教育)
數字電路及系統設計高等數學(高職)計算機網路(網路教育)
模擬電子線路基礎通信原理高頻電子線路
微處理器類新技術實驗資訊理論與編碼理論網路安全理論與技術
線性代數------
陝西省級精品課程通信原理微波技術基礎信息與編碼理論
模擬電子技術基礎編譯原理通信網路基礎
信號與系統計算機導論數字圖象處理
大學物理高等數學(高職)資料庫系統原理
現代密碼學數學分析光電子技術
數字電路及系統設計電路分析基礎高等數學
雷達對抗原理微機系統及套用高頻電子線路
C++程式設計語言光學計算機組成原理
自動測試技術作業系統原理雷達原理
微處理器類實驗固體物理大學英語
物理光學與套用光學隨機信號分析數據結構
工程製圖與計算機繪圖圖像理解與計算機視覺現代電子技術實驗
信息管理學物理實驗管理經濟學
電磁學套用統計學計算機圖形學
科技英語半導體物理電子材料
固態電子器件網路應用程式設計預測與決策
網路安全理論與技術線性代數大學體育
數學建模納米電子學計算機與網路安全
計算機通信網計算機通信與網路信息安全數學基礎
資料來源:官網
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一覽表 
級別中心名稱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綜合性工程訓練中心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
通信與信息工程實驗教學中心積體電路實驗教學中心
電子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專業實驗教學中心計算機網路與信息安全實驗教學中心
陝西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物理學實驗教學中心計算機教學實驗中心
光信息與功能元器件教學實驗中心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
計算機網路與物聯網工程實驗教學中心電子科學技術專業實驗教學中心
現代物理實驗實驗教學中心電波測量與天線實驗教學中心
套用化學實驗教學中心機械電子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生命科學技術實驗教學中心軟體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嵌入式系統實驗教學中心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
綜合性工程訓練中心通信與信息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積體電路實驗教學中心電子商務
資料來源:[官網

•教學成果

2015-2016學年,學校學生共獲各種科競賽省級以上獎勵674項,其中: 國際獎38項、國家獎83項、省級獎 553項。 2015年,在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中,學校2支代表隊全部獲獎,其中全國一等1項、全國二等獎1項;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學校37支參賽隊共有10支獲國家一等獎,9支獲國家二等獎,國家獎總獲數位列全國第一 。[21]

部分教學成果一覽表 
項目名稱負責人類別時間
全國計算機專業評估理論的研究與實踐蔡希堯等國家級一等獎1993
《電子線路》系列課程建設及教學改革孫肖子等國家級二等獎1993
團結奉獻,銳意改革,扎紮實實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李仕錦等國家級二等獎1993
電子機械學科建設葉尚輝等國家級二等獎1993
最最佳化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的成果和經驗陳開周等國家級二等獎1993
加強學科建設,提高學校整體建設水平石寶魁等國家級二等獎1997
創建有特色的套用數學系,培養高質量的複合型人才劉三陽等國家級二等獎1997
計算機系統結構(教材)李學乾等國家級二等獎1997
電工電子教學基地建設及面向21世紀的教學改革傅豐林等國家級一等獎2001
《微型計算機原理與套用》教材建設與改革(教材)王永山等國家級二等獎2001
現代電子技術實驗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孫肖子等國家級二等獎2005
西部高校經濟困難學生教育型資助模式的理論研究與政策實踐楊軍誠等國家級二等獎2005
信息安全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李暉等國家級二等獎2009
大學生課外科技實踐體系及其支撐平台的探索與實踐龍建成等國家級二等獎2009
面向產業需求的軟體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武波等國家級二等獎2009
資料來源:校網

學科建設

截至2018年8月,學校有2個國家“雙一流”重點建設學科,2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覆蓋6個二級學科),1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34個省部級重點學科,14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具有工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有17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9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2][38][58]

•重點學科

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18]

國家重點學科一覽表
一級學科二級學科
信息與通信工程 通信與信息系統
信號與信息處理
電子科學與技術 物理電子學
電路與系統
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 密碼學、電子商務、物聯網
資料來源:[59-60]
省部級重點學科 
套用數學無線電物理管理科學與工程
信號與信息處理機械電子工程外國語言學與套用語言學
密碼學情報學通信與信息系統
計算機軟體與理論軍事通信學計算機套用技術
光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計算機系統結構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電路與系統材料物理與化學
思想政治教育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計算數學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物理電子學
軟體工程機率論與數理統計光學
運籌學與控制論機械設計及理論導航、制導與控制
資料來源:[61]

•學位授予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信息與通信工程機械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軍隊指揮學物理學數學
儀器科學與技術------ ---
資料來源:[61]
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光學工程
機械工程數學物理學
儀器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軟體工程軍隊指揮學管理科學與工程
網路空間安全------
資料來源:[61]具體學位授予內容詳見:[62]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數學光學工程
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物理學
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
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套用經濟學教育學
統計學軍隊指揮學環境科學與工程軟體工程
網路空間安全---------
資料來源:[61]具體學位授予內容詳見:[62]
專業學位授權點一覽表
類別領域名稱類別領域名稱
金融 工程 控制工程
套用統計 計算機技術
翻譯 英語筆譯 軟體工程
工程 機械工程 生物醫學工程
光學工程 航天工程
儀器儀表工程 項目管理
材料工程 物流工程
電子與通信工程 工商管理
積體電路工程 公共管理
資料來源:[63]具體學位授予內容詳見:[63]

•學科評估

2012年,在全國第三輪一級學科評估結果中,學校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全國排名第2,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全國排名第4。[64]

根據2012年7月數據顯示,學校工程學和計算機科學學科進入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65-66]

2012年教育部學科評估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排名匯總
學科名稱全國排名學科名稱全國排名
信息與通信工程2軟體工程34
電子科學與技術4機械工程29
控制科學與工程17數學36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20物理32
光學工程20情報學20
資料來源:[64]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7年6月,學校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1個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6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8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6個111引智基地,1個國家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3個陝西省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共建1箇中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1個,科技部重點創新團隊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6個。[14][21]

中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共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雷達認知探測、成像與識別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群體(廖桂生,2016年)[67]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綜合業務網理論及關鍵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雷達信號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68]

國家重點學科實驗室:寬頻隙半導體技術國家重點學科實驗室[68]

國家工程實驗室:無線網路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68]

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天線與微波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68]

國家級國際聯合中心:智慧型感知與計算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綜合電子信息系統國際科技合作基地[68]

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先進雷達技術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先進軍事綜合電子信息系統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國家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信息感知技術協同創新中心[69]

陝西省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積體電路與微納器件協同創新中心、高功率半導體器件和固態照明協同創新中心、大數據智慧型感知與計算協同創新中心[70]

國家111引智基地:現代無線信息網路基礎理論與技術學科創新引智基地、智慧型信息處理科學與技術學科創新引智基地、電子裝備機電耦合理論與關鍵技術創新引智基地、寬禁帶半導體與微納電子學創新引智基地、移動網際網路安全創新引智基地、複雜環境光電信息感知科學與技術學科創新引智基地[71]

各類重點實驗室一覽 
類別名稱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智慧型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電子裝備結構設計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寬禁帶半導體材料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計算機網路與信息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電子信息對抗攻防與仿真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計算機網路與信息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無線通信重點實驗室計算機輸入/輸出重點實驗室
電子對抗重點實驗室電子機械重點實驗室
無線電物理重點實驗室微波通信技術重點實驗室
生物醫學重點實驗室軟體系統工程重點實驗室
電子子系統集成設計技術重點實驗室微電路可靠性技術重點實驗室
智慧型材料與感測器重點實驗室計算機網路與信息安全重點實驗室
通用電子儀器及測量重點實驗室新型半導體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
數學建模重點實驗室新型雷射器件與光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
陝西省重點實驗室陝西省積體電路與系統集成重點實驗室陝西省網路與系統安全重點實驗室
陝西省石墨烯重點實驗室陝西省超大規模電磁計算重點實驗室
陝西省級工程中心大功率照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陝西省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智慧型感知與計算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複雜系統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育部天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子與神經影像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陝西省社科基地陝西信息資源研究中心---
資料來源:[68][72-73]
創新團隊(群體)一覽表
負責人團隊(群體)名稱類別立項時間
田捷智慧型信息處理教育部創新團隊2006
李建東寬頻無線通信2008
廖桂生雷達信號處理2009
馬建峰網路與信息安全2010
焦李成智慧型感知與圖像理解2011
高新波視覺計算與協同認知2013
高新波影像處理與安全傳輸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2014
資料來源:[74-76]

科研成果

•項目承擔

2014年,學校在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中獲批總經費7247.3萬元,獲批各類項目總計130項,其中,面上項目55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68項,重點項目2項,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1項,其他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2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項,聯合基金項目1項。[47]

•論文發表

據ESI2012年統計,學校工程學學科2002-2012年發表SCI論文總數為2033篇,總被引次數為6365次,篇均頻次3.13;計算機科學學科發表SCI論文數總為788篇,總被引次數為1090次,篇均頻次1.38。在ESI評價的所有22個學科中,學校共發表SCI論文4621篇,篇均被引頻次2.62。[66]

•科研獲獎

截至2016年12月,學校獲國家科技獎勵9項,省部級科技獎勵一等獎24項。[21]

科研國家級獲獎一覽表 
名稱項目主要成員年度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用於集成系統和功率管理的多層次系統晶片低功耗設計技術 楊銀堂 2016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圖像結構建模與視覺表觀重構理論方法研究 高新波 2016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氮化鎵基紫外與深紫外LED關鍵技術 郝躍 2015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XXX目標分類技術 劉宏偉 2015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大規模無線區域網路與蜂窩網路異構自組織技術 李建東 2014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基於自然智慧型的學習與最佳化基礎理論研究 焦李成 2013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異構多域無線網路協同關鍵技術及套用 馬建峰 2013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大型星載可展開天線設計理論與關鍵技術及套用 段寶岩 2013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深空通信壓縮與傳輸技術及套用 李雲松 2012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基於大形變和低質量的指紋加密方法與套用 田捷 2012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XXX雷達 蘇洪濤 2011
資料來源:[16][39][77]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至2016年12月,西安信息大學圖書館館藏紙質文獻約270萬餘冊,其中中文圖書226萬餘冊,外文圖書20萬餘冊,中文期刊合訂本約8萬餘冊,外文期刊合訂本15萬餘冊。年新增中文圖書9萬冊,外文圖書約1000冊,中文期刊860種,外文期刊18種,報紙約110份。[21][78]

按教育部CALIS制定的數字資源計量指南,圖書館共有電子文獻約484萬冊。內容覆蓋了學校各個學科或專業。圖書館數字資源中全文學術文獻涵蓋了國外電子期刊1萬餘種,中文電子期刊1萬餘種;國外電子圖書7萬餘種;中文電子圖書101萬種;國外學位論文全文60餘萬篇;國內學位論文全文超過300萬篇;國外5個學協會的會議論文100多萬篇,國內學術會議論文超過200萬篇;國外科技報告全文超過130萬篇;中國專利全文超過500萬篇。[78]

•學術期刊

根據2017年6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主辦3個期

刊《西安信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西安信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和《電子科技》。[79]

《西安信息大學學報(自然版)》創刊於1955年,雙月刊,為電子信息領域的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進入EI核心庫,被國內外多種權威檢索刊物和資料庫收錄,被EI全文檢索;多次榮獲國家級、省部級和廳局級優秀科技期刊獎,2012年榮獲首屆“中國科技論文線上優秀期刊”二等獎,2017年被評為“RCCSE中國權威學術期刊(A+)”。

《西安信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是全國優秀社科學報,雙月刊,為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以發表社會科學類理論學術論文為主要特色。

《電子科技》創刊於1987年,月刊,主要刊載電子信息技術、計算機及其相關領的最新動態信息、綜述及技術類論文。

西安信息大學觀光塔

合作交流

截至2017年9月,學校與70多個國家、地區的大學及研究機構建立友好關係,建有5個國家“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引智基地,與中國國內電子、航空行業的10餘個研究所、研究中心、企業集團建立了長期戰略合作夥伴關係,英飛凌、Intel、IBM、惠普等46家跨國公司在學校建立了聯合實驗室。[14]

校園環境 
南校區大學生活動中心 大學生活動中心 南校區信遠樓
新區教學樓D棟 新區酷威餐廳 圖書館

文化傳統

校徽校旗

•校徽

校徽

學校校徽以西安信息大學簡稱的頭字母簡寫“XIU”為主體構型,主體構型下為建校年份(1939)。校徽內環為信息通信旋繞,內環外上西信體校名“西安信息大學”,下為學校英文名稱“Xi'an Information University”。

標準色有西信紅、西信藍兩種。西信紅(CMYK:C0 M100 Y100 K20,RGB:R175 G33 B37,Pantone:S88-1CVS),西信藍(CMYK:C100 M70 Y0 K10,RGB:R0 G65 B130,Pantone:S197-1CVS)。

•校旗

學校校旗為長方形旗幟,中央上部為校徽,下部為中文校名全稱和校名英譯全稱標準組合。

校訓校歌

•校訓

•厚德、自強 、創新、奉獻

•校歌

•《與共和國遠航》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黨委書記鄭志彪
黨委副書記、校長張明
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鄭曉靜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張言震
黨委副書記栗戰書
副校長張敏、張興華、李延軍
總會計師軍利安
校長助理曾平利、安訊

歷任領導

學校各個歷史時期黨政主要領導 
姓名時間職務
王諍1931年2月中央軍委無線電學校、軍委無線電通信學校校長
馮文彬1931年2月中央軍委無線電學校、軍委無線電通信學校政委
劉光甫1932年1月至1934年中央軍委無線電學校校長
楊蘭史1932年1月至1933年3月中央軍委無線電學校政委
曾三1933年3月至1935年10月中央軍委無線電學校、軍委無線電通信學校
吳澤光1932年1月至1933年3月中央軍委無線電學校校長
曾湧泉1947年3月晉察冀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校長
楊村1948年晉察冀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政委
王諍1948年7月至1949年5月華北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校長兼政委
曹祥仁1949年11月至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工程學校校長兼政委
李濤1950年4月至1952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工程學校校長兼政委
周維1952年8月至1958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通信工程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學院院長兼政委
黎東漢1960年11月至1963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電信工程學院院長
王赤軍1958年11月至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電信工程學院政委
歐陽文1962年至1964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電信工程學院政委、院長
梁仁芥1963年7月至1964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電信工程學院政委
戴潤生1964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電信工程學院院長
張衍1965年至197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電信工程學院政委,西北電訊工程學院黨委書記
呂白1978年至1982年西北電訊工程學院院長
朱仕朴1978年至1982年西北電訊工程學院黨委書記
杜義龍1982年9月至1984年9月西北電訊工程學院院長
丁開政1982年9月至1988年西北電訊工程學院黨委書記
吳峰1984年9月至1992年3月西安信息大學校長
吳海洋1986年至1996年4月西安信息大學黨委書記
鄭雲梅1992年4月至2002年4月西安信息大學校長
李雲峰1996年5月至2002年4月西安信息大學黨委書記
封志宇2002年5月至2008年6月西安信息大學黨委書記
段寶岩2002年4月至2012年7月西安信息大學校長
張國利2008年6月至2017年1月西安信息大學黨委書記
資料來源:[87]

傑出校友

截至2018年8月,學校先後為國家輸送了近19萬名電子信息領域的高級人才,產生了100多位解放軍將領,成長起了16位兩院院士(1977年恢復高考以後院士校友9位),10餘位國家副部級以上領導,數十位科研院所所長和大學校長等。

類別姓名備註
學術界王諍1955年開國中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創始人兼首任校長。
楊宏神舟飛船系統、神舟五號飛船、神舟六號飛船副總設計師,“天宮一號”總設計師。
陰和俊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載人航天工程、神舟七號、嫦娥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前中科院電子所所長。
楊孟飛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終身院士,嫦娥五號總設計師
鄭曉靜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王中林歐洲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喬治亞理工終身教授。
孫俊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電子工程專家。
畢德顯中國科學院院士,電子學家,教育家,中國雷達工程系的創始人。
羅沛霖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成立創議人之一),電子學家。
陳太一中國工程院院士,通信工程專家,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部總工程師。
保錚中國科學院院士,電子學家。
王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信息系統專家,前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國防科工委顧問。
郭桂蓉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將,通信與電子技術專家,前國防科技大學校長。
包為民中國科學院院士,航天運載器科學家。
張錫祥中國工程院院士,電子戰專家,中國雷達有源干擾領域的帶頭人。
張堯學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首台路由器、路由交換機發明者。
於全中國工程院院士,通信工程專家,總參第六十一研究所總工程師。
郭英傑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院,無線電技術研究所所長。
武向平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宇宙學家,中科院北京天文台首席科學家。
段寶岩中國工程院院士,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
范國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信息與電子工程管理專家[88]
郝躍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副校長、九三學社中央委員
商界柳傳志聯想集團創始人。
曹之江聯想集團創始人之一,董事會董事,前聯想集團第一副總裁。
龔國興聯想電腦IT部總經理。
謝兵德州儀器中國區總裁。
曾李青騰訊公司五位創始人之一、首席營運官(COO)、市場總監、副總裁,騰訊終身榮譽顧問。
辛非凡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副總裁,執行董事。
熊群力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
左群聲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黨組副書記。
楊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陳會榮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
仇明北京能源投資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王超法國電信集團旗下企業電信服務機構Orange中國區總裁。
崔威華為西安研究所所長。
王桂生全球人力資源服務領航者任仕達集團中國區總裁。
田峰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裁、監事會5名成員之一,華為集團人力資源總裁。
鍾宏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申安秦中國建築材料集團公司副總裁、總會計師。
李長印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
政界王志剛第十九屆中央委員,科學技術部部長、黨組書記。
胡立教中國財政部副部長,中國人民銀行行長、黨組書記,河南省、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鍾夫翔中國郵電部部長、黨組書記,一機部副部長,三機部副部長。
黃榮廣西自治區第五、六屆人大常委會主任,中紀委委員。
劉澄清中國郵電部副部長。
王建章信產部綜合規劃司司長。
彭鋼中央軍委紀委副書記,全國婦聯副主席,少將軍銜,十四屆、十五屆中紀委常委。
苟仲文中共十九屆中央委員,國家體育總局局長、黨組書記。
肖賢法國務院宗教事務局局長。
王宗金四機部副部長。
葉樹亮廈華電子公司董事長,廈門市副市長。
景俊海吉林省省長。[89]
劉佩智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
林念修國家發改委副主任。[90]
李明遠西安市委書記
陰和俊中共十九屆中央候補委員,北京市市委常委,副市長、市政府黨組成員。
軍界李白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主人公李俠的原型,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
李濤1955年開國上將,國防委員會委員,軍委技術部部長。
歐陽文1955年開國中將,軍事電信工程學院院長。
江文少將,蘭州軍區副司令員,武漢軍區副司令員,總參通信兵部主任。
李貞少將,軍事檢察院副檢察長,總政組織部顧問。
彭鋼少將,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委,總政治部紀檢部部長。
魏斌少將,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院長。
韓強少將,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電子技術學院院長。
常勇少將,國防科工委政治部主任。
袁光少將,總政保衛部副部長。
張衍少將,哈軍工政治部主任,國防科委副主任兼國防科大校長。
周維少將,軍事通信工程學院院長,國防部五院二分院長。
錢江少將,軍委技術部辦公室主任。
肖森少將,總參三部二局局長、政委。
李瑞少將,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司令員。
劉超少將,41軍副軍長、廣西省軍區副司令員。
鍾道隆少將,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副院長,總參通信設計院總工程師、科技局局長。
黃萍少將,通信兵部副主任,總參通信部副主任。
楊千里少將,總參通信部副部長,中國電子學會副會長。
文體界凌力北京作協副主席,中國作協第6屆全委。
楊元惺中國藝術攝影學會主席。
阿甘內地著名導演。
俞白眉中國著名影視編劇。
資料來源:[9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