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原西安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是衛生計生委管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

基本信息

醫院簡介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原西安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是西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三甲醫院。現開放床位2300餘張,年門診量120餘萬人次。建院50餘年來,素以醫術精湛、治學嚴謹、優質服務在廣大民眾中享有聲譽。
醫院為臨床醫學一級學科學位博士點及博士後流動站。形成了一批具有國內領先和先進水平、特色鮮明的醫學學科。泌尿外科、腎移植科、心血管內科、婦產科、腫瘤外科、內分泌科、影像醫學、普外科、肝膽外科、傳染科等學科為國家、省重點、省優勢學科;有5個衛生部臨床學科建設重點項目,6個專業為國家臨床藥理研究基地;心血管疾病、腎臟移植、內分泌、麻醉、病理、護理、消毒供應等9個專業為陝西省質量控制中心。
近5年來,醫院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項,863高科技專題探索類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6項,衛生部科研項目15項,國際合作項目6項,省自然科學基金、省攻關項目近300項。獲得省部級成果近50項,發表SCI收錄論文100餘篇;目前在省級醫學會有18位專家擔任學會的主委,全國學會擔任常委以上職務的專家有27人。受教育部委託,每年承擔百餘名外國留學生的教學任務,是國內少數能培養外國本科和研究生留學生的教學單位之一。

醫療技術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醫院醫療技術發展迅猛,很多領域走在了全國前列,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綜合實力處於全國先進、西北領先水平。國內首例腹腔妊娠的嬰兒、西北首例試管嬰兒在這裡誕生;成功完成了西北首例間充質幹細胞與造血幹細胞非血緣聯合移植手術,率先在西北地區開展了膽囊超聲造影術檢查項目;腎臟移植、肝臟移植例數與質量西北領先,先心病心臟封堵技術全國領先;成功實施西北首例人工頸椎間盤置換手術,成功為高齡大面積肺栓塞患者實施西北首例肺動脈血栓消融術……目前,醫院建立了西北地區最大的重症監護中心(ICU)、消毒供應中心;擁有技術實力最強的心臟重症監護中心(CCU)、呼吸重症監控中心(RCU),為重危患者的醫療救治提供了有力保障。腎移植、肝移植、骨髓移植小腸移植、心臟移植、肺移植等器官移植技術已成熟開展;各種內鏡、腔鏡、血管鏡等診療技術廣泛套用;微創外科、導管介入技術等對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特別是在急、重、危、疑難病症的診治方面均形成了突出的優勢。

為方便民眾就醫,醫院實行了無午休門診、無假日門診制度;門診檢查集中採血,臨床服務中心免費為患者送標本、取報告,護送重病患者;檢驗報告單發放時間縮短為2小時,CT、磁共振等報告單當日發放;院內開通了免費愛心服務車;醫療收費堅持公示制、查詢制、費用清單制,多處設立了電子觸控螢幕和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公示牌等。醫療服務半徑涉及全省104個地市區縣和新疆、甘肅、青海、寧夏、山西、河南等省。

醫院被確定為陝西省首批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省級醫療定點機構;作為西北地區最大的醫療單體建築,醫院8.3萬平米的住院綜合大樓投入使用,新的門診大樓已奠基興建,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醫環境。近年來,醫院榮獲衛生部全國“百佳醫院”、“救災防病先進集體”、陝西省抗擊非典先進集體,多次被評為陝西省衛生系統“創佳評差”最佳單位、“文明視窗單位示範點”;2004年護理工作通過ISO9000國際質量認證;腎移植科、肝膽外科被團中央、衛生部授予永久性全國“青年文明號”單位。

“厚德、博愛、精醫、卓越”,醫院堅持“生命至上,服務第一、愛院敬業、求實創新”的精神,已發展為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醫療技術精湛、診療設備先進、科研實力強大的區域性醫療中心,成為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的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面對新醫改形勢,醫院緊緊圍繞建設“國家區域性醫學中心”的戰略目標,注重科學管理和人才培養,積極探索醫療改革新模式,充分發揮西北地區醫療衛生事業領頭羊的作用,努力把醫院打造成出思想、出模式、出人才、出成果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附屬醫院。

師資隊伍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截至2010年8月底,我校教職工總數為9154人,其中校本部教職工5839人,附屬醫院3315人。專任教師2502人。

在我校師資隊伍中,目前在校工作的兩院院士21人,“長江計畫"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38人,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和中青年專家15人,國家級“教學名師”5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及“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5人,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及“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16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教師551人。

專任教師中目前有教授620人,占師資隊伍總數的24.8%;副教授808人,占師資隊伍總數的32.3%;中級職務及以下者共1074人占42.9%。

專任教師中56歲以上教師有204人,占師資總數的8.1%;46-55歲之間的教師有760人,占師資總數的30.4%;36-45歲之間的教師有933人,占師資總數的37.3%;35歲及以下的教師有605人,占師資總數的24.2%。45歲及以下的青年教師共占師資總數的61.5%。

專任教師中本校畢業的教師有1438人,占師資總數的57.4%;外校畢業的教師1064人,占師資總數的42.6%。專任教師中目前取得博士學位的教師有1382人,占師資隊伍的55.2%;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有737人,占師資隊伍的29.5%。

近年來我校在師資隊伍建中採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實施引進與培養並重的集聚人才工作方略,進一步強化師德建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營造科學、高效的人才管理工作機制,推行校內外人員同台競聘的具有交大特色的崗位聘任制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引進和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加強了教職工的競爭意識和崗位意識,使教職工逐步接受了崗位聘任、契約管理、以崗定薪、崗變薪變的理念等,學校師資隊伍的發展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

人才培養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西安交通大學建校111年來,經過幾代人的辛勤耕耘,逐漸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辦學特色和良好的學風、校風,具有較好的辦學條件,創建了良好的辦學傳統和育人環境。近年來,學校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實現了辦學模式的全方位改革。充分體現加強基礎、分類指導、注重創新、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

人才培養模式上率先實行拓寬專業口徑、柔化專業方向的改革,推進構建綜合素質培養教育、科研能力培養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教育的“2+4+X”三段式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改革。建立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的通識教育課、學科主幹課以及專業核心課的課程體系框架。深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育手段改革,加強課外自學指導和專題討論學習,推行實踐訓練、大作業和平時考核,改革考試模式。

統籌本科生與研究生教育,整體設計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綜合能力培養機制;統籌最佳化配置學校教育資源,重構課程體系和教學實驗基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積極探索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新體系,實現從知識傳授型向探索研究型教育的轉變,打造西安交通大學人才培養的教育品牌。學校已形成“學士—碩士—博士”貫通的培養體系,成為國家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合併後的西安交通大學學科範圍和研究領域得到拓寬,總體辦學實力進一步加強,同時為新興學科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和生長點。

科學研究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西安交通大學科技工作以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瞄準國際前沿、突出自主創新、加速成果轉化為發展戰略,努力實現項目、人才和平台良性互動,在基地建設、科研成果和產學研合作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科技競爭力顯著提升。

學校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專業或專項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9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12個陝西省重點實驗室,4個陝西省工程中心和3個陝西省文科重點研究基地。“十五”以來,重大基礎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共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項目6項,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軍工973計畫)項目1項,基礎研究項目數和經費在全國高校位居前列。

成果獲獎成績斐然,“十五”以來共獲國家科學技術獎21項。其中2005年獲國家科學技術獎7項,排名全國高校第二位;教育部科學技術獎60餘項,其中一等獎25項;陝西省科學技術獎159項,其中一等獎28項。近年來,學校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2006年發表的SSCI論文位居全國高校第五。在產學研合作方面,注重解決行業關鍵性技術問題,在創新合作模式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相繼成立陝西工業技術研究院西安交大—東汽研究院等合作機構,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

合作交流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西安交通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是學校開展對外合作與交流工作的歸口管理和服務部門。設有交流辦公室和出入境管理辦公室,現有編制16人。港澳台事務辦公室設定在國際合作與交流處。
其主要職責是:
1、建立和保持西安交通大學與境外大學、教育機構和有關單位的聯繫與合作;
2、接待來自世界各國的訪問學者和外籍友人,負責在我校工作的長短期外國專家管理;
3、負責教育部及我校重點支持的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的管理和專項基金的申請、審核工作,各類合作辦學項目的聯絡、審核及相關的管理協調;
4、校際交流協定的簽署及合作與交流項目的開發與管理;
5、授予國際知名人士和學者各種名譽稱號;
6、國際會議的申報和管理;
7、辦理校內人員因公長、短期出國(出境)手續,以及自費出國留學、探親、旅遊等出國(出境)手續;
8、招收和培養港澳台地區學生,負責港澳台學生的相關涉外事務和日常管理,處理與港澳台地區合作交流方面的事務。

醫院發展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展望醫院發展,以醫院管理機制改革為切入點,以學科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和改善醫療環境為重點,以醫療教學、科研、管理和後勤保障等各項事業躍上新台階為目標,以構建和諧社會為已任,構劃醫院建設宏偉藍圖:
學科建設:5個學科進入國內排名前10,達到國內先進水平;10個學科進入國內排名前20名,達到西部先進水平;15-20個學科能夠全面開展本學科具有領先水平的醫療技術,整體水平達到國內先進,西部領先;20個學科醫療技術全面,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
隊伍建設:培養產生學科帶頭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1-2人,國內影響力的20-25人;院士1人,長江學者2-4人,專職科研人員40人;國家和部級創新團隊各1個,西部有影響力的創新團隊5個;中青年高級專家達到醫師總數的45%,其中35歲以下副高達到20人,40歲以下的正高要達到10人;骨幹醫師隊伍中博士比例達到45%,管理人員中碩士以上學位人員占30%,其中管理專業博士占5%,碩士占15%。
醫療服務:門診量年達到150萬人次,年入院人數超過8萬人次,年手術例數達3萬台以上,服務半徑陝西占70%,周邊省份達到25%,其他省份達到5%;大器官移植(包括腎、肝、肺、心臟及多器官聯合)水平和數量達到國內先進、西部領先水平。
教學工作:學生規模:七年制1500人,五年制10000人;碩士研究生1000人;博士研究生500人;實施與完成“臨床課程體系改革方案”;加強實踐平台建設,建立門類基本齊全的臨床技能訓練中心。
科學研究:獲得國家重點、重大項目1-2項;產生傑出青年基金2-4項、面上項目120項左右;核心期刊論文總數超過5000篇,SCI文章達到40篇;獲得國家級二等以上成果獎1-2項,省部級一等獎8-10項。積極舉辦、承辦國際或國內高水平學術會議每年不少於2次。
後勤保障:完成醫院環境建設整體規劃方案;完成門急診大樓、兩個中心及後勤保障用房建設;完成科教大樓設計方案。完成現代化醫院物流管理體系、後勤保障體系的建設。
力爭在“十一五”末將建成管理科學規範、醫療服務質量優良、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水平較高、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大型綜合性大學附屬醫院,成為我國西部地區高質量醫療服務、高層次臨床醫學人才培養和高水平醫學科學研究中心,使醫院的學術地位和綜合實力達到“國內先進、西部領先”水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