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大藏經》

又稱蕃(音彌)大藏經。西夏統治者大力提倡佛教﹐建國初(1038)即開始把佛經譯成蕃文(西夏文)。先後以西夏景宗時期的國師白法信﹑西夏惠宗時期的國師白智光等三十二人主其事。經五十三年﹐至西夏崇宗天佑民安元年(1090)﹐共譯出大小乘佛經八百二十部﹐三千五百七十九卷﹐其中包括了經﹑律﹑論三藏的主要經典﹐既有顯教佛經﹐又有密教佛經。

又稱蕃(音彌)大藏經。西夏統治者大力提倡佛教﹐建國初(1038)即開始把佛經譯成蕃文(西夏文)。先後以西夏景宗時期的國師白法信﹑西夏惠宗時期的國師白智光等三十二人主其事。經五十三年﹐至西夏崇宗天佑民安元年(1090)﹐共譯出大小乘佛經八百二十部﹐三千五百七十九卷﹐其中包括了經﹑律﹑論三藏的主要經典﹐既有顯教佛經﹐又有密教佛經。主要譯自漢藏﹐以北宋初年在益州(今四川成都)雕印的“開寶藏”為底本﹔一部分譯自藏文。興慶府(今寧夏銀川)東的高台寺是西夏譯經的重要場所。西夏仁宗時也譯過少量佛經﹐但以校勘為主。西夏木刻西夏文大藏經﹐是中國第一次用少數民族文字刊行的大藏經。西夏滅亡後﹐元朝官府又於杭州雕刊西夏文大藏經板三千六百二十餘卷﹐先後多次印製﹐施放於党項族居住地河西一帶寺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