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區民族團結國小

西城區民族團結國小

北京市西城區民族團結國小位於德勝門城樓的東北側,於1995年正式命名,是西城區唯一一所特色鮮明、教學質量過硬的現代化民族特色新型學校。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民族團結國小民族團結國小

西城區民族團結國小從1995年9月1日正式命名,至今已走過了15年的發展歷程。15年來,在區委領導直接關懷,民委領導的大力幫助,教委的具體指導下,先後於2002年9月、2005年1月順利完成了與德外四小、德外五小的合併工作。並於2005年9月1日搬入新校址。新校舍位於德勝地區—中關村德勝科技園區,校園占地面積15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0平方米。現有2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670人,教職員工63人。學校27個教學班全部實現了多媒體教學、開通了校園網。15個專業教室、200米環形跑道、室外足球場、風雨操場成為了新民小的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學校以少數民族學生隨班就讀為原則,將各教學班以少數民族的名字命名,目前有包括蒙古族、藏族、土家族等27個少數民族班。各民族班師生共同創編了班徽、班歌和班舞,且做到“三會”會說、會唱、會跳,學生在三會參與過程中,本身就置身於一種教育氛圍,同時還承擔著宣傳作用。學校的校徽、校歌、校舞突出民族特色,洋溢著民族團結的精神。校歌是由著名的作曲家羊鳴譜曲,校舞在中央電視台“七色光”做過錄象。每當學校集會時,同學們都載歌載舞,沉浸在濃郁的民族大團結的氛圍中。因為學校所處的環境,少數民族家長也居多,為此我們也充分的利用這一資源,在學校的升旗演講上有學生家長的演講、唱歌、舞蹈;在班級活動中更有家長參與的身影,還有許多家長在默默地為學校做著力所能及的工作。在教育、引領學生的過程中,學校與家長形成了合力。為了加強民族特色教育,學校創設了民族展室。展室里以圖片和實物為展品,將56個民族的概況全部收入進來。每年新生上的第一節課就是參觀民族展室。在日常教學中,有的老師將民族課設在展室內,以給學生們營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從整個校園到班級環境的布置、從周一的升旗儀式,到民族課的開設、從民族體育課上的運動,到民族古箏的練習、從班隊會思品課的活動,到各學科的知識滲透,無一不在形成著民族團結教育的良好氛圍。民小的孩子們在這種融融的氛圍中,心情愉悅、各取所需地吸收著對自己成長有益的營養。2005年9月北京市在我校成功地召開了“民族教育展示會”,向本市的兄弟學校介紹了學校開展民族教育工作情況。

開展活動

民族團結國小民族團結國小

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組織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讓孩子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激發出學生的民族情感,引領學生樹立和實踐良好的道德風範,這是學校的一種教育理念。在這種理念支撐下,學校為學生的成長搭建舞台、創造條件。我們為學生組織了許多孩子喜聞樂見的活動。既有培養個性特長的小型活動,也有大家共同參與的大型活動。學生擁有很大的選擇空間。例如:每年“五一”的民族體育運動會;“六一”的民族藝術節或大型少先隊主題活動;學校還成立了手球隊、古箏隊、合唱隊、舞蹈隊;同時,還有英語組、手工組、科技組、美術組等,這些活動的組織為孩子們提供了參與體驗的機會,為孩子們創設了成長的空間。每當孩子們拿回古箏比賽一等獎、合唱比賽一等獎、區運動會第一的好成績時,孩子們流露出的喜悅真心表達了他們的快樂與幸福。

為給學生創設更多的實踐機會和感知的平台,學校連續三年組織了“同在藍天下,共育民族花”主題教育活動,這一活動的宗旨是引導學生關注少數民族地區同齡的孩子上學狀況,讓他們了解到在祖國的邊遠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還有很多學生無法享受到上學的權利。尤其是從全國婦聯“春蕾”辦公室了解到,目前在全國失學兒童中有近10萬女童,同學們聽到這數字都很驚訝,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從此拉開了“節省零花錢,捐助少數民族同學”活動的序幕。三年來學校一共捐助6名少數民族兒童(六個民族)學校計畫每年都要捐助幾名。孩子們在參與捐助的實踐中慢慢懂事了,學會去關注別人了。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孩子的親自參與實踐的過程中得到升華。

十幾年來,我校的教師隊伍不斷壯大,師資力量不斷提升,全體教職員工在張紅校長的帶領下,不斷探索民族團結教育的有效途徑,將民族團結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養成教育有機結合,形成了獨特的“三項合一”的教育模式。多年來,老師們不斷嘗試將民族團結教育和課堂教學相結合,在各學科教學中滲透民族團結教育,抓住課堂的每一個環節滲透民族團結教育這已成為所有老師的主動意識。並在此基礎上開設了校本課程-----民族課。編寫出版了民族教育校本教材。學生們在民族課上學習了許多民族知識,了解了民族禮儀、民族風俗、民族文化,並將學到的知識編成了民族童謠,學校出版了《56個小朋友手拉手》的童謠冊。除開設這樣的專業課之外,我們更注重在其它學科滲透民族團結教育。社會課,孩子們會從各種渠道將收集到的民族信息豐富到課堂中;美術、手工、勞動課已成為孩子們親自動手表達自己民族情懷的實踐基地,樓道內是孩子們的作品在裝點著校園文化。

如今,在校長指導下,全校教師幹部乘著新課改之勢,通過各種方式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教學管理能力,我們正意氣風發的以“辦高質量的國小教育”為目標,繼續“高舉民族團結教育的旗幟,打造特色品牌教育”,為民族團結教育貢獻我們的力量!

歷史沿革

民族團結國小民族團結國小

1918年---1945年西城區小喇嘛寺識字班

1945年---1969年西城區德外關廂國小

1969年---1971年西城區德外換新天國小

1971年---1995年西城區德外關廂國小

1995年更名為西城區民族團結國小

2002年9月與德外四小合併。

2005年1月與德外五小合併。

2005年9月1日搬入新校址。

教學設施

校園占地面積15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6500平方米,體育場館面積4600平方米,圖書館(室)藏書達2萬冊以上。

學校環境優美,功能設施齊全,辦學條件一流,所有教學班開通了互聯網、校園網,全部實現了多媒體教學;15個現代化專業教室、200米環形跑道、室外足球場成為了學校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教育教學

民族團結國小民族團結國小

學校的辦學宗旨:學校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等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辦家長和學生滿意的高質量的學校”。

學校的辦學目標:堅持依法治校,依法執教,質量興校的方針,強化學校科學管理,走內涵發展道路,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發展,努力把學校建成具有鮮明民族教育特色的高質量的品牌國小。 

學校的辦學理念:以人為本,尊生科教,全面發展,辦有特色截止2009年學校現有2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700餘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81人,分別有回族、滿族、蒙古族、苗族、土家族、朝鮮族、瑤族、達斡爾族等,占全校學生總數的12%。

師資力量

學校有教職員工61人,具有大專、本科、研究生學歷的專職教師占教師總數的98%。國小高級教師比例和年齡結構優勢突出,學校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學校以課程改革為契機,以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為核心,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重點,紮實努力地為德勝科技園區提供高質量的基礎教育。

該校的教師隊伍不斷壯大,師資力量不斷提升,學校通過構建健康、和諧發展的校園文化,注重打造優質的領導教師團隊,現擁有一支開拓進取、團結務實的領導班子和業務過硬、愛崗敬業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學校現有區級骨幹教師11名、區級兼職教研員12名、多名教師被評為北京市“紫金杯”優秀班主任、區先進工作者、區優秀教育工作者、區青年崗位能手、區教育系統青年教師先進個人、區優秀班主任等;並有數名老師在全國、市和區里各項教育教學比賽中獲得一、二、三等獎。學校連續多年榮獲北京市文明禮儀示範學校、西城區文明單位、西城區安全教育工作先進單位、西城區模範工會等光榮稱號。

教學特色

學校在辦學實踐中努力探索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的有效途徑,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做到了“三滲透”:將民族團結教育滲透在學校各項管理制度中,每個教學班都以少數民族命名,每班有班旗、班徽、班歌、班舞,更多的民族活動以班級展開;滲透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老師們有較強的意識,挖掘教材中民族教育素材,施以教育,期末時進行歸類;滲透於學生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學校在組織活動中滲透民族教育的元素,創設教育環境,讓學生充分體驗。“三滲透”的民族團結教育已根植於學校的整體活動中,成為學校整體工作中絢麗的花朵。學校近幾年被評為北京市民族團結教育示範學校、西城區民族團結教育先進集體、西城區民族團結進步單位。

北京西城區國小名錄

一起協作北京西城區國小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