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斜道石門摩崖石刻

褒斜道石門摩崖石刻是褒斜棧道根據文獻記載及20世紀60年代以來多次調查,棧道工程可分為平梁直柱、框架、平梁直柱加斜撐、平梁直柱懸空等多樣結構的閣道,多跨式橋樑以及人工隧道石門等。

Baoxiedao Shimen jiqi Moya Shike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
Rock Gate and Cliffside Inscriptions on Baoxie road
聯結關中與漢中、巴蜀盆地的古道。褒斜二水發源於秦嶺太白縣衙崖山,南流入漢者為褒,北流入渭者為斜。古道沿褒斜二水河谷,貫穿秦嶺山脈,南口名“褒谷”,在陝西漢中市,北口名“斜谷”,在陝西眉縣,全長約250公里。據文獻記載,西周末褒斜道就可通行戰國時期秦國為了統一巴蜀,對褒斜古道予以大規模的改建,建成了褒斜棧道。棧道創建年代說法不一,大多數傾向於秦惠文王九年 (公元前315)派遣大將司馬錯滅蜀之前。這條棧道增加了秦國實力,也加快了統一的進程,從秦漢以來一直是中央與西南地區聯繫的大動脈,促進了西南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褒斜棧道根據文獻記載及20世紀60年代以來多次調查,棧道工程可分為平梁直柱、框架、平梁直柱加斜撐、平梁直柱懸空等多樣結構的閣道,多跨式橋樑以及人工隧道石門等。
石門位於漢中市北約20公里褒谷南口,呈洞狀,南北向,在褒河西岸,與河道平行。石門東壁長16.5米,西壁長 15米;南口高 3.45米,寬 4.4米;北口高 3.75米,寬 4.1米。隧道與棧道在同一水平線上。洞內無斧鑿痕跡,是以火燒水激之後開鑿而成的。關於石門開鑿年代,有東漢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漢初劉邦以及秦人開鑿的幾種說法。褒斜石門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交通隧道之一。
摩崖石刻群,鐫刻於石門附近的崖壁之間,記載古人修建或經營棧道的艱苦之狀或抒發對前人感佩之情。據1960年調查,總計有摩崖石刻百餘方,其中以漢魏刻石為主體的13種摩崖石刻最受推崇,世稱“石門十三品”。
“石門十三品”一般認為包括有漢《君開通褒斜道摩崖》,漢《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漢《右扶風丞李君表記》,漢《楊淮、楊弼表記》,漢隸大字“石虎”、“石門”、“玉盆”、“袞雪”摩崖,曹魏《李苞通閣道題名》,北魏《石門銘》,南宋《君開通褒斜道摩崖釋文》,《潘宗伯韓仲元李孝章碑字及晏袤釋文》,南宋《山河堰落成記》。這些摩崖題刻,涉及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問題,內容十分豐富。如北魏的《石門銘》,簡要記述了北魏修治褒谷道的原因、經過與結果,讚美了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表求改道的事跡,歌頌了左校令賈三德在工程中的傑出才能,全文融記事、頌功、寫景、抒情於一體,是中國石刻銘文中的佳作。另外,褒斜石門漢魏大型摩崖亦是書法史上的稀世之寶。永平九年 (公元 66)的《君開褒斜道摩崖》,摩面廣闊,大書深刻,筆陣森嚴,氣勢雄峻,是代表東漢書法的鴻篇巨製。這些具有濃郁的時代、地方與個人特色的重要書法標本,是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石門的摩崖石刻因修褒河水庫,於1970年鑿取並遷移至漢中市漢台內,建立專館予以保管陳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