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月山

裴月山

裴月山,男,漢族,江西貴溪古港鄉裴源村人人,曾任贛東北工農紅軍游擊大隊司令員。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裴月山(1914—1944),男,漢族,江西貴溪古港鄉裴源村人人;1930年參加革命;後因“AB團”問題接受組織審查,1934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新編第十軍並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反“圍剿”後,轉入地下開展游擊鬥爭;1936年5月,成立中共上(饒)、德(興)、戈(陽)、橫(峰)中心縣委,主管軍事工作,任上德弋橫紅軍游擊大隊隊長;不久,又奉命到三縣嶺開展秘密活動。
1937年9月,任贛東北工農紅軍游擊大隊司令員,與政治委員楊文翰一起率部堅持游擊鬥爭;1943年3月,因叛徒出賣,游擊隊在黃土嶺被敵打散,他率領18名隊員回到三縣嶺;他後在在貴溪北鄉山區一直潛伏到1944年9月,因長期營養嚴重不良,患上夜盲症,到餘江求醫時被捕,同月被敵殺害於餘江縣。

人物生平

堅持游擊

中國工農紅軍在1937年即已改編成八路軍與新四軍,但是並不代表紅軍就此消失。有幾支紅軍游擊隊改編較晚,甚至有拒絕改編的。
1934年11月,中國工農紅軍紅十軍團出征後,閩浙贛省領導機關轉移到弋陽磨盤山區,等待紅十軍團回師;然次年1月,紅十軍團戰敗,方誌敏劉疇西等領導人被俘犧牲。閩浙贛蘇區不得不轉向游擊戰階段。
1935年7月,閩浙贛省委遷往皖浙贛邊境的鄣公山,改稱皖浙贛省委,留下楊文翰部在老根據地打游擊。1936年4月,楊文翰、裴月山在弋陽磨盤山成立上橫弋德中心縣委,活動於信江北岸的弋陽、橫峰、德興、貴溪、餘江、萬年、上饒等廣大地區——這一帶是原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革命基礎好,楊文翰、裴月山在這一帶執行黨的政策,打擊惡霸、叛徒,消滅小股敵軍,在民眾中影響很大。
1937年10月,游擊隊發展到500餘人,地下黨400餘人。游擊隊改稱贛東北游擊大隊,裴月山任司令,楊文翰任政委。
楊文翰(1896~1943),橫峰人,時任上橫弋德中心縣委書記,是游擊隊的直接負責人;裴月山(1914~1944),貴溪古港鄉裴源村人,1930年參加革命,當時在游擊隊中主管軍事。

拒絕改編

中國工農紅軍在1937年即已改編成八路軍與新四軍,1937年2月,國民黨派人上山,稱談國共合作,結果游擊隊先頭部隊被敵人伏擊,損失十餘人。楊文翰大怒,稱“非見到紅軍大部隊,決不下山”。這種情況下,黨組織派上山人員的命運可想而知。
楊文翰很早就知道抗日統一戰線,但是不相信國共真的合作,認為這不過是國民黨吞併、消滅紅軍的手段。楊文翰說:“五角星與十二角星鬥了十幾年,國民黨天天嚷著要消滅紅軍,而我們也天天喊著要打倒國民黨,難道就這樣了不成”,又說:“既然國共合作,他們為什麼殺方誌敏?為什麼殺我們那么多同志?”,而國民黨當局也對這支游擊隊相當不滿,向中共交涉,稱這支游擊隊:“昧於大義,不知幡然,改圖執戈衛國,反而乘機思逞擾亂後方之舉。”
1937年秋到1938年春,黨先後四次派人上山聯繫游擊隊改編事宜,均被楊文翰、裴月山拒絕,黃道寫信勸他們下山,裴月山拒之不理,將信撕毀。前三次共五人上山,均被當做叛徒殺害。第四次上山的是原皖浙贛省委書記關英
關英是楊文翰、裴月山的直接領導,由關英執行勸楊、裴下山的任務照理說是再合適不過。但關英性格剛烈,脾氣較大。楊文翰性格固執,不輕信於人。種種因素綜合在一起,釀成了關英的悲劇,也直接造成了楊文翰與這支紅軍游擊隊的悲劇。
關英於1938年5月帶著新四軍駐贛辦事處的公函,由2名警衛員及1名地下交通員陪同前往弋陽磨盤山,關英此時是公務身份,路過橫峯縣與葛源時受到國民黨縣、區當局的熱情款待並派人護送。在葛源時,關英還在村頭召開民眾大會,宣傳抗日統一戰線。不知關英有沒有意識到,楊文翰的內線在注意著他。每往磨盤山靠近一步,他就離死亡更近一步。
楊文翰聞說關英到後派人與關英接頭,關英要求派代表到裴源面談,楊文翰始終對關英是懷疑態度,要求關英上山傳達上級指示。
關英在山上等三天,說自己要馬上回南昌交差並看病,楊文翰疑心更甚,強留關英。期間二人越談越崩,楊說:“你叛變了,難道還叫我叛變,你騙我楊文翰下山投降國民黨,我不乾……”,下令關押關英。在關英身上搜出200元錢並一個金戒指,認為是被敵人收買的證據,對關英進行了嚴刑逼供。
關英怒斥楊文翰:“違背了黨的指示,與黨鬧獨立性,已沒有資格稱為共產黨,是黨的異類。將來要受到黨紀的嚴厲制裁”。楊盛怒之下將關英一行四人全部殺害,關英時年32歲。
楊文翰殺害關英後心存疑惑,派人到南昌新四軍辦事處了解情況。辦事處負責人對楊提出了嚴肅的批評,並讓來人轉告楊文翰,令其立即下山改編。楊文翰固執己見,堅持:“非見到紅軍大部隊,決不下山”。
後來,贛東北特委所屬弋陽、貴溪黨組織同楊文翰領導的黨組織,發展到同一個村莊,成立了兩個不同的黨支部。兩個支部均知道對方的存在,可以一起開會。贛東北特委想藉此說服楊文翰,但未成功,這已是這支部隊最後的機會。

孤軍作戰

游擊隊偏離了抗日救國大方向,拒絕執行中央指示,已成徹底的孤軍。現在已經沒有材料可以證明楊文翰最終有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就算後來楊文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此時已是勢成騎虎,以他固執的性格,只能往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1939年3月,游擊隊在貴溪畈上呂家遭敵軍伏擊,所剩不足百人,被迫轉移到贛皖邊界山區。

悲慘結局

1943年,國民黨軍聯合“圍剿”,游擊隊被迫轉移回磨盤山,在德興張村被敵伏擊。裴月山因與十幾名戰士提前出發,幸免於難,由弋陽磨盤山游擊到貴溪三縣嶺大禾源潛伏。當年7月,當地古港惡霸裴禮臣搜捕到當地秘密工作者,迫其叛變設下圈套,在農曆七月十二日以藥魚改善生活為名,誘使游擊隊遭受伏擊,全部被捕,裴月山因患眼疾未去,僅以身免。
楊文翰因病未隨部隊行動,得知游擊隊失敗後回贛東北潛伏,於1943年冬被捕,被害於弋陽城外。
裴月山在貴溪北鄉山區一直潛伏到1944年9月,因長期營養嚴重不良,患上夜盲症,到餘江求醫時被捕,年底犧牲,年僅29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