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山

袁家山,又稱小蓬萊、呂祖廟,在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睢縣城東南隅,是一處全國罕見的明代船形建築群。

明代船型建築群袁家山明代船型建築群袁家山

《袁家山》又稱小蓬萊、呂祖廟,在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睢縣城東南隅,是一處全國罕見的明代船形建築群。袁家山建成後,數百年來都是以本名袁家山相沿襲的,歷代的府州縣地圖也均以此名登入。但河南省在2000年公布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沿用睢縣地方部門擅自更改的別稱“呂祖廟”,引起了當地民眾的不滿,同時與相關文物法規的內容不相符合,破壞了睢州古老文化和歷史地名的傳承性。
袁家山的歷史名稱沿襲過程是這樣的:清代康熙年間,狀元彭定求蒐集後來成書的道教經典著作《道藏輯要》中稱為“袁家山”,這是到目前為止見諸史料的最早記載。清乾隆十九年(1754)的《歸德府志·睢州城池圖》中稱“袁家山”,清鹹豐三年(1853)睢州正堂在《袁家山地契碑》中,用作捐地契約的法定名稱為“袁家山”,是為當時官府所認定。清光緒十八年《睢州志·新城圖》中稱“袁家山”。民國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稱“袁家

袁隆平題寫“袁家山”袁隆平題寫“袁家山”

山”。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袁家山作為地、縣兩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一直沿用的歷史名稱袁家山。1994年《河南省志》、1996年《商丘地區志》、1989年《睢縣誌·古建築》、《睢縣地名志》等書都以袁家山為法定名稱入書。1981年出版的《中國名勝詞典》、1987年出版的《中國名勝索引》、1990年出版的《商丘地區建築志》等權威性書籍俱以“袁家山”為名列條入書。2002年河南省文物管理局編寫的《河南歷代名人史跡》也是沿用的本名袁家山。“呂祖廟”只是袁家山別業建築群中的一個單體,這個名詞也只在清代道光二十九年《重修袁家山碑記》中出現過,這個碑記的內容也只能證明當時重修了袁家山建築群中的呂祖廟,並不能說袁家山就是呂祖廟,袁家山這個名詞的外延要遠大於呂祖廟。

歲月滄桑的袁家山山體歲月滄桑的袁家山山體

關於袁家山的建造相關記載如下:按清初《道藏輯要·在陸肇祥》所載:“襄邑(睢縣)有袁家山,明兵部尚書袁可立在陸園(袁可立的別墅)地也。四圍林樹高聳,岩壑水水,木清華景逾濯錦。額曰:‘夢覺迷津’。設丹爐,最後高亭四敞,豁達清虛。上供長生大帝及八洞仙祖聖像,皆飛現雲中。前後壁之間,留題聖跡頗多。……而晚尤愛道,故於在陸園崇建殿宇數重,位置悉系夢中指點。皆隱寓丹訣之秘,至今靈應昭然焉。”
民國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今睢縣行政公署為清之洛學書院,然本明袁尚書可立故宅也,至宅向南恰與南坡之袁家山脈絡聯貫。”
1989年《睢縣誌·古建築》:“袁家山,在縣城南門裡,建於明天啟年間。……周圍湖水環抱,形似小山。”
袁家山的建造者為明代兵部尚書袁可立(1562-1633),建於明代崇禎初年(1627—1633)袁可立致仕(退休)之後。“當司馬公(袁可立)在前明時,宦歷中外,逮乞休歸田,築別墅、池林、山榭,逶迤十餘里,不絕名花美石,極一時之勝”(袁可立四世孫《袁任墓志銘》)。袁可立為明萬曆十七年己丑科河南籍進士中品級最高的官吏,曾以敢言直諫著稱於時,晚年又因忤魏忠賢遭罷官,所作《觀海市詩》至今尚存於有人間仙景美稱的山東蓬萊閣上,為海天增色。史載袁可立任登州巡撫期間曾“造艅艎為海防”,他致仕歸里睢州後懷念軍旅生涯便仿照這種大型船艦形狀在睢州南城一汪碧水自己的別墅“陸園”中設計建造了袁家山,後來在袁家山上設立道場供奉呂洞賓等八仙眾神,隨後幾百年間在睢州形成了帶有強烈地方色彩和民俗文化性質的“袁山”文化現象。袁家山的建造還有這樣一個傳說: 明天啟二年(1622),明皇帝派袁可立以右僉都御使巡撫山東登萊一帶,招募水師“備兵防海,贊理征東軍務”,明代抗倭名將沈有容和悍將毛文龍都在其手下聽命。

袁家山建造者袁可立像袁家山建造者袁可立像

一次袁可立乘艦船出海指揮將士與後金軍作戰,戰船行至大海中間,忽然狂風大作,惡浪掀天,兵船險有傾覆之危,昏暗中恍惚呂洞賓現身於袁尚書面前,袁尚書急忙禱告保佑,煞時風平浪靜,一仗取勝,歸朝後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袁尚書以為是呂祖顯靈相助,歸里後在睢州大興土木,仿照自己所乘坐的船艦形制建呂祖廟以還原,以後世代香火不絕,明清兩代成為睢州遠近聞名的大道場。由於建在水中,地勢頗高,因稱袁家山。又仿山東蓬萊閣體制而建,依山傍水,就高臨下,稱“小蓬萊”。遠遠望去,袁家山恰似一艘戰船蕩漾水中,與周圍碧水構成一派山水園林景象,列為睢州八景之一,曰“仙峰滴翠”。
商丘市原文物處處長閻根齊《歷史名城話商丘》和商丘市原旅遊局局長尚起興《商丘史話》所載,袁家山為袁可立出海平倭途中受呂祖保佑為還願而建,河南省文物局編寫的《河南歷代名人史跡》則認為是袁可立東征出海平遼途中受呂洞賓保佑還願而建。

袁家山在睢州城中的位置圖袁家山在睢州城中的位置圖

從清代《睢州城池圖》上看,袁家山建於袁可立尚書府第以南,與明崇禎帝賜修的東西兩座袁尚書大石坊恰對峙在一條中軸線上,十分威嚴壯觀。袁家山的建造很有氣勢,前有山門,中有大殿,後建望月台,台上有八仙亭,台下有純陽洞,洞中置呂洞賓木雕臥像,形象栩栩如生。山上蒼松翠柏,茂林修竹,山下水波浩淼,楊柳依依,數百年不減雄偉壯美之色,只是近幾年人為的違章建築破壞了原有的園林布局才大殺其風景。明代的董其昌、王鐸、錢謙益、孫承澤、方以智、侯方域,清代的湯斌、宋犖、田蘭芳等名人學士都曾在此把酒待月,登高作賦。有詩讚曰:“金縷歌終撒瑟期,露盤丹爐幾遷移;蓬萊盛事原難紀,但錄當年待月詩。”王鐸於崇禎六年曾在此作《甘露台》詩一首而為此山增色。清代著名書畫鑑賞家張庚在《偶成》一詩中寫道:“袁家山頭晴靄暖,大佛寺前春流淙”,可見袁家山在清代早期就是睢州城內著名的勝跡。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睢州知州范陽洵率幕僚大修袁家山,事成後,州中名士各撰聯題額,有詩賦曰:“花明柳暗兮恍是仙源,吹笛鳴劍兮鶴唳青天;神其醉止兮洞中高眠,佑我蒼生兮億萬斯年”,由此可想見袁家山當年之盛。袁家山建築古樸典雅,氣勢雄偉,已歷滄桑四百載,雖歷遭地震水火,數劫不毀,為考證睢州古城史提供了原始參照點。
這個歷明、清、中華民國乃至新中國近四個世紀之久的古老地名“袁家山”,一直被穩定的傳襲了下來,他背負著幾個朝代的印跡和文化。袁家山的文化內涵已經在當地百姓中生根發芽,形成了一個特殊的“袁山”文化現象。袁家山西側的市場被稱為“袁山市場”,袁家山東邊的大路被稱為“袁山路”,袁家山後邊的胡同被稱為“袁山胡同”,袁家山所在地的居委會被稱為“袁山居委會”……。袁家山數百年來一直作為一個固定的名稱代代傳承,深入人心,在當地有著很深的地域感情和歷史淵源,他昭示著睢州人民對一代直臣廉吏精神的寄託和傳承,更承載著古老睢州的人傑地靈和豐富的文化底蘊。 據考證,袁家山是睢州史志資料建置和圖考中唯一倖存下來的明代古地名實物,是睢縣這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作為明清兩代古城的標誌性參照物,是不可再生的建築地名文化資源。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歷時十年的文化大浩劫,袁家山成為睢州古城碩果僅存的歷史建築,在道界名重日高,從此名聞海內外,至今每年不斷有大量海內外同胞來此進香祭拜。

袁家山八仙亭袁家山八仙亭

近年來,河南省人民政府曾投入巨資對袁家山進行維修,公元2001年,睢縣人民政府將董其昌書丹的“袁尚書大石坊”復修於袁家山山門之前,成為袁家山一道新的風景線。
然而,當地一些人在經濟利益的誘惑下不顧文物保護法的三令五申,在袁家山重點保護範圍內竟劈去山基的後半部,構建大量違法房產謀取商業利益,使袁家山主體建築暴露無疑,已嚴重危及到袁家山古建築的安全,不能不是游山拜道者的一大遺憾。

資料

袁大司馬平泉舊墅,今創為道院,名曰“小蓬萊”。掌夏邀同諸友坐月其地。國玉有作,因酬其韻。
-- -- --清田蘭芳《逸德軒遺詩·卷下》六十六頁 
“今睢縣行政公署為清之洛學書院,然本明袁尚書可立故宅也,至宅向南恰與南坡之袁家山脈絡聯貫。” -- -- -- 民國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
“袁家山,又名呂祖廟、小蓬萊,在縣城南門裡,建於明天啟年間。……周圍湖水環抱,形似小山。” -- -- -- 1989年《睢縣誌·古建築》
他最愛攀登的是坐落在城東南角的袁家山。這袁家山,確實有點山的氣魄,又高又寬,氣勢很雄偉。 -- -- -- 閻豫昌《蘇金傘評傳》

在陸肇祥
(清)彭定求

襄邑有袁家山,明兵部尚書袁可立在陸園地也。四圍林樹高聳,岩壑水水。木清華景逾濯錦,上建純陽寶殿。額曰:“夢覺迷津”。後供呂帝閤目睡像,趺坐胡床前,設丹爐。最後高亭四敞,豁達清虛。上供長生大帝,及八洞仙祖聖像,皆飛現雲中。前後壁之間,留題聖跡頗多。書回道人志。
乘載袁尚書始祖榮,世有隱德。遞及尚書祖永康、父淮,皆崇奉呂帝最虔。可立降生之日,淮夢呂帝引一小童雲:“汝家世代行善,且知敬信我,今將小徒為爾後。曰:異日此地當出仙人。”即以此肇祥。
淮甫晤而立生一生,文章事業董宗伯,其昌志載甚詳。而晚尤愛道,故於在陸園崇建殿宇數重,位置悉系夢中指點。皆隱寓丹訣之秘,至今靈應昭然焉。
(《道藏輯要·呂祖聖跡輯要·在陸肇祥》)

蓬萊紀勝雜體小引
(清)田蘭芳
吾所日見之人,豈曾有雲親見神仙也乎哉?吾所日見之人,豈曾有謂世無真見神仙之人?神仙必不為人所得見,而吾亦可不必欲見之也乎哉。豈非以傳記留傳,昭然可據,遂謂古或異於今,故如是耳。若然則是,神仙能超然物外而克盈人之耳目者,實造於文士之筆端也。審矣,而世於人之工文者,顧以仙才目之又何以稱焉。蓋以文士心思靈變,筆舌瀾翻,能狀無成有,摭虛為實,才士之才至於如士,必非塵埃之局思鈍穎,可以相方,故謂之曰仙,以其能形容乎仙之為才之至,非立一仙之程於此,衡乎能及乎此者之為無尚也。
吾姻王君堂夏,素報慕道之誠,以為神仙必可得而見也,飄飄然常有凌雲想以塵喧 ,不足以接靈風。

呂洞賓顯靈呂洞賓顯靈

一旦相袁公廢囿,因高就下,鼓眾力而建琳宮焉,剩沼殘山,忽免為金城銀闕。
於是吾州才俊竟抒藻思以歌泳之,變本增華。煌煌乎,賦駕大人詩跨步虛,行間如聞麻姑之音,句里能發玉女之 ,是為結象於難名,樹都於無何,有不幾才而仙者哉!
掌夏欲刊以流布四方,慕道之士必謂駟王虬並紫鸞驂 ,繽紛將弭節乎睢渙之間,更無庸馳車乎,流沙望涯乎滄波也。則是編也,亦可備蓬瀛之典故,以資取信,倘有龍門令抱策而續至焉,知當以觀止謝之矣!
(清田蘭芳《逸德軒逸稿·小引》)

重修袁家山呂祖廟碑記
(清)范陽詢
申秋九月,余奉檄來守是州。越明年(春)二月,幕客陳雲槎,朱紫函、高蓬山偕游袁家山。歸,以所賦詩出以示余,餘明日即往登臨,見其祠宇蕭條,園林將頹。慨然,有興復之志,乃鳩工修葺,頓覺改觀。復於廟外依山傍水,植桃柳數百株,一時僚幕諸公各撰聯題額,顏其殿廟貌煥然一新。
節於呂祖聖誕,寅劇賽,觀者森如堵牆,誠盛事也,爰為文以記之。
余嘗謂聖賢不必作神仙,而高過乎神仙,神仙雖不及聖賢,而斷不可不學聖賢。夫儒者得用於傳世,以行科道,而成為聖賢也,幸矣!如其不幸而至,逃入玄門遁世不悔。如唐典之隱,昆陵之休之治淶園,此豈其所甚願哉!誠以聖賢者,以身教一時,以名教萬古,雖死如生,固傳世之神仙也!神仙者以金丹永保性命,以寶筏普渡眾生,獨善兼善,亦出世之聖賢也。苟徒以煉神眠氣,脫殼飛升,逍遙間散於蓬萊弱水間,獨樂其樂,而無憂世憂民,則雖歷劫不壞,世又何貴有此神仙哉!歷考列仙傳中所載,中舉者十萬人,拔筆者八千餘處,但為身謀,無功德於世者,何可勝道?即有恩於世者,而進亦有之。立大功德者,如老子之為柱史,尹喜之為關、令仇生之仕殷,馬丹之仕晉,海蟾之仕燕,亦雖更仆,數求其名。
昭史冊祀重典章者,自有神仙以來,未有若呂祖也。呂祖固聖賢而神仙,神仙而聖賢也。方其初讀儒書,於唐會昌中兩舉進士不第,遇鍾離子得授金丹,夫道其非以世不見用,托於神仙以示隱耶,其自願混跡紅塵,廣行善事,以拯危救難,非即聖賢,悲天閔人之苦衷耶!逮我國朝劫靈效順,屢助天功,其平日忠君愛民之心,已昭然其若揭,此孚佑帝君之封號之所由加也。
余永乏茲土,有廢必與有興。已告成,而風景清幽,居然福地也,庶幾其式憑焉,從此春秋致祭,祀孔明,俾勿負我。皇上酬德報功之至意,而官吏之竭誠,以將事者,可以為民祀福焉。後之官斯州者,與余同志必能力繼其盛,則此廟可以不衰矣!
爰從而歌曰:“花明柳暗兮,恍是仙源;
吹笛鳴劍兮,鶴唳青天。
神其醉止兮洞中高眠;
佑我蒼生兮,億萬斯年。”
是為記與會題詠,諸人及同城紳士會首姓名,鐫於碑陰、俾後之君子有所稽考雲。
署睢州事即補知州范陽洵撰並書
睢州學學訓正周志承
睢州學訓導 王汝舟 
直隸州州判借補睢州州判沈人驛
代理睢州州判候補未入流沈貴
州史目姚嵩慶 
清道光二十九年歲次已酋八月谷
(《睢陽尚書袁氏家譜·文物》)

詩文

甘 露 台
( 明) 王 鐸

袁家山望月台懷古袁家山望月台

《甘露台》本為王鐸《贈袁樞詩冊》中之第八首,當時所描繪的是袁大司馬別業中之一景,即今日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袁家山山頂之甘露台,特錄而紀文:
台峭屬雲根,垂楊掩一門。
灑闌疑野徑,星摘冒山村。
別具漁樵味,自然涯壑存。
何須問白帝,造化在花源。
王鐸癸酉五月夜用聖教興福夫子碑為環中(袁可立子樞號環中)老親契(自《中國書法全集·王鐸卷》)

漫 成 
(清)張庚
袁家山頭晴靄暖,大佛寺前春流淙。
青蒲出水僅三寸,白鳥過溪時一雙。
(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編選《晚晴簃詩匯》)
  

蓬萊道院待月詩
(清)田蘭芳
王掌夏招,同餘瞿士、唐幼章、袁國玉游蓬萊道院待月,瞿士有詩,用工部韻見投,因次以報。
仰止湖南千仞峰,每持纖挺叩洪鐘。
朱雲才見角先折,白虎如臨席定重。
曲沼獨清終易挹,大賢泛愛實能容。
非君誰發登高興,老向交遊事事慵。

一縷殘霞掛夕峰,遙聞鶴觀動踈鍾
衣禁靈籟吹三鼓,月耐微雲透幾重。
談美真堪醫夙病,酒醲無力起衰容。
歸來欲紀當筵事,萬轉千回意已慵。
(清 田蘭芳《逸德軒遺詩》下卷五十九頁)

浮香閣軼聞絕句五十首之二十六 
(清)王祖恢
金縷歌終撤瑟期,露盤丹灶幾遷移。

袁可立與八仙遊樂圖袁可立與八仙遊樂圖

 
蓬萊盛事原難紀,但錄當年待月時。
袁氏“陸園”在鳴鳳門內,有阜隆起,上有承露石盤,丹灶。王掌夏銓縉,薦岩推官子,抱慕道之誠。過邯鄲,題《金縷曲》二闋,以為神仙必可得而見。晚相園地建道場,名“小蓬萊”,一時竟歌詠之,薈為集曰《蓬萊紀勝》。掌夏又嘗招潛江余瞿士、田簣山蓬萊道院待月,瞿士用工部韻作詩,客盡屬和。(《睢州志·藝文》)
 

 無 題
(清) 無名氏
三面清池千樹靄 半城煙雨一山高

袁可立
商宋韻友
文武全才進士身, 蘇州昭雪步青雲②。
一朝巡視捶閹黨, 兩俱奏疏震景門③。
治理海疆收旅順, 平倭戡亂老元勛④。
功肩韓信范仲淹⑤,錦繡袁山良苦心⑥。
(中國文學博)
註:①袁可立睢州人,因與閹黨魏忠賢鬥爭,三起三落,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傅。
②在蘇州任推官主管刑獄司法時,頂住巡撫壓力為蘇州知府石琨玉平冤昭雪,震動朝野,榮升西台御史。
③一天巡視北京西城區、遇見閹宦殺人。抓住審訊,訊實,可立重捶之,並讓其抵罪。很快聖旨下讓赦免,可立獨抗疏,被罰俸一年。可立又上疏,陳闕政直指皇上宰相。結果“雷震景德門”逐有“震門之冤”袁可立被除藉回家閒居26年。
④在遼東兵敗,旅順失守,山東白蓮教起義之時,袁可立臨危受命、治軍登蓬,巡撫山東,治理海疆,收復旅順,抗擊倭寇,也平息了白蓮教起義。
⑤明學者董其昌評論袁可立說“公才兼數器,心運四慮....展四體、韓范之業...。”“功肩韓信范仲淹。”由此而來。 ⑥睢縣的袁家山是袁可立親自構思興建的,是一組船形高台建築群。既是對他海上作戰的紀念,又反映他後來心傾道學的思想傾向。
襄 邑 歌
睢 人
錦繡襄邑,
鳳凰古城.
自秦設縣郡,
至宋為中京.
有帝嚳丘,襄公墓,
有聖壽寺,賢良祠.
登袁家山而長嘯,
泛北大湖以娛情.
柳撥漁舟斜陽映,
暮至睢中晚鐘鳴.
起廢黨論袁司馬,
裕國宏謨李司農。
東坡縱筆書二賦,
湯斌治學遺儒風.
更兼鳳凰三振翅,
敢上九霄動滄溟.
噫!君不見睢州自古為靈地,
豈有邑中才俊寂寂無大名!

袁家山
東方一紅
但求勝跡路茫茫,踏遍睢城意自傷。
司馬袁公追窮寇,呂祖護航伴艅艎。
荒台古殿臨風立,老樹殘枝伴露涼。
幾許遊人添勝慨,風光只在舊時藏。
—七律 詠《商丘十四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