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可立墓

田文鏡修《河南通志·古蹟》:"袁尚書可立墓在睢州城南迤東三里。 清乾隆《歸德府志·古蹟》:"袁尚書可立墓在州城南三里"。 "袁尚書墓在城南迤東三里"。

簡介

袁尚書墓即袁可立墓,在睢州城(今河南睢縣)東南五里。明崇禎六年(1633)十月十一日,袁可立卒。越明年春,大宗伯董其昌言於帝,崇禎七年九月初七,明崇禎皇帝遣使至睢州御祭葬,原墓按崇禎朝最高規格建造,墓志銘為首輔孔貞運撰文,書法家王鐸書丹。墓地在袁墳村南,原四面為路,成“八抬轎”井字地,向有松柏掩映。墓前有石祭桌、滾龍石望柱二,武石翁仲及石獅、石羊、石馬、石虎等全套石器。墓碑高丈余,上蛟龍,下龜躍。碑刊“明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書袁節寰墓”。墓前《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為書法家王鐸撰文書寫,文載王鐸《擬山園文集》,《節寰袁公行狀》為書法家董其昌撰文書寫,見《中國美術年表》、《吳越所見書畫錄》。《明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偕配誥封夫人宋氏合葬墓志銘》為首輔孔貞運撰文。該墓在文革中曾遭受破壞。

現狀

袁尚書墓在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睢縣城東南。墓北不遠處的袁墳村,就是歷史上袁尚書墓的世代守墓人繁衍聚居所形成的村落。明崇禎六年(1633)十月十一日,袁可立卒,卒後奉旨被崇祀名宦、鄉賢二祠。袁尚書幕的選址在當時是很講究的,墓園四面有四條大路交叉,俗稱"八抬轎"井字地,長長的御賜墓道向有蔥鬱的松柏掩映其中。墓前原有御祭桌、滾龍石望柱二,文、武石翁仲及石獅、石羊、石馬、石虎、沖天石牌坊等全套石器。龜座上的蛟龍墓碑高達數米,碑刊"明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書袁節寰墓"。其墓葬形制恢弘,是一個十分考究的典型明代官葬大臣墓。
據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載:袁可立在睢州去世後,當時的大宗伯(禮部尚書)直接向皇帝報告道:"故尚書可立勤於砥身,不渝不愆,保又我王家,宜畀祭葬。"崇禎皇帝嘆息良久,詔曰:"俞哉"。並"予之司空(工部尚書)致水衡錢,徐議易其名者。" 談遷《國榷·卷九十三》:"(崇禎七年)九月初九壬戌,予故兵部尚書袁可立祭葬。"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睢陽節寰袁公(袁可立),當癸酉十月十一日薨於正寢。訃聞,上遣官視葬,有司陳祭,博士弟子員鄉三老俎豆之於學宮之旁。” 由此可見當時雖處於明末連年戰亂的困難時期,崇禎皇帝還是親自批示撥出專款,派出專使御祭御葬,袁可立的門生杞縣狀元劉理順親往睢州領銜致祭,袁尚書墓是經過精心設計督造的,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袁可立去世後,在袁可立的府第之西為他建造了專祠,為父老祭祀之所。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卜外小宅之西,復築祠一區,敞而為門,竦而為堂,抱而為閣,翼而為兩廡兩廂,凡三十餘楹。朝於斯夕於斯,歲時伏臘祭於斯。里中士大夫往來祠下者皆伏軾下輿,禮公一瓣香而退。”
袁尚書墓被著錄於歷代的《河南通志》、《歸德府志》、《睢州志》等史志中,其葬事見載於明末著名學者黃道周《節寰袁公傳》。墓道前的《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為著名書法家王鐸撰文並書丹,墓葬內的《明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志銘》為明代首輔孔貞運撰文,王鐸書丹。《節寰袁公行狀》為明著名書法家禮部尚書董其昌以八十一歲高齡撰並行書紙本四冊,見於《中國美術年表》、《吳越所見書畫錄》。
墓主介紹
墓主袁可立(1562-1633)為明萬曆十七年己丑科河南籍進士中品級最高的官吏,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加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有"四朝元老、五世恩榮"之誥,其像贊為明末著名書法家倪元璐所書。早年曾以敢言直諫著稱,為民請命,剛正不阿,不懼強權,懲處奸佞。在蘇州為官三年,離任時百姓簞酒相留,哭送百里不絕。巡按北京西城,抗旨處斬皇帝所寵信的弄臣,萬民呼"袁青天"。晚年又因忤魏忠賢遭罷官,所作《觀海市詩》至今尚存於國家級重點文物保單位蓬萊閣上,為海天增色。袁可立致仕歸里睢州後所建別墅袁家山,是全國罕見的明代船型建築群,2000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袁可立子袁樞官居三品,但令其著稱於世的是珍貴的書畫收藏,袁樞為世人保存了大量價值連城的國寶級名畫,使其得以流傳至今,尤以荊浩、關仝、董源、巨然作品為最,傳為中國乃至世界名畫收藏史上的佳話。袁樞(1600-1645)字伯應,號環中,又號石愚,官至河南布政司右參政、大梁兵巡道。卒後被崇祀名宦、鄉賢二祠。詩文與錢謙益、王鐸、張縉彥等相唱和,著有《袁伯應詩集》。清著名書畫鑑賞家張庚盛讚其"樞博學好古,精鑑賞,家富收藏"。為華亭董其昌、孟津王鐸所推重。張庚《國朝畫征錄》卷首為之列傳。趙震元稱其為"一代巨公,三吳妙品"。袁樞為明末書畫收藏鑑賞大家,繼董其昌之後,袁樞是董源、巨然作品收藏的集大成者,曾藏有董源《瀟湘圖》(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夏山圖》(今藏上海博物館);巨然《蕭翼賺蘭亭圖》(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層岩叢樹圖》(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秋山圖》(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王維《山陰圖》(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董其昌《疏林遠岫圖》(今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董其昌《紀游冊》十六幅(今藏安徽省博物館);王鐸《贈袁樞詩冊》(今藏美國)、《雪景竹石圖》(今藏濟南市博物館)等。袁樞作為明末清初北方收藏家的地位在書畫界影響深遠。
綜上所述,袁尚書墓是反映明代末期歷史、藝術、科學的重要載體,是當時社會方方面面的實物見證。
建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睢縣人民政府暨文化部門一直十分重視袁可立相關文物的保護收集和宣傳弘揚工作,1994年睢縣文物部門曾親赴山東蓬萊閣複製袁可立尚書著名的《觀海市詩》碑石,並由政府出資重建於袁家山上,2000年睢縣政府又將袁可立尚書的別墅建築群袁家山申報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睢縣人民政府出資重修由董其昌書丹的袁尚書大石坊於袁家山山門之前,2010年5月28日,"袁可立的傳說"和"袁家山的傳說"兩項被睢縣人民政府同時列為睢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示並加以保護,使袁可立這一剛正不阿的直臣廉吏精神得以有效延續和發揚光大。袁可立是明末登萊十四任巡撫中最有作為的一任,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山東蓬萊市,作為一個客籍歷史名人,袁可立的事跡先後被蓬萊電視台、蓬萊市歷史文化研究會、蓬萊市旅遊局、登州博物館等數家單位聯合製作了《名臣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樓觀海市》(上、下)等系列電視節目,並作為蓬萊市的一個城市歷史亮點對外宣傳發布,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2012年4月19日,中央電視台《國寶檔案》欄目在播出天津市博物館藏品《疏林遠岫圖》時對袁可立和董其昌兩位歷史人物一生的故交佳話做出生動報導,在文史和書畫界影響很大。
墓葬,承載的是一座城市的歷史。這座墓葬的位置距離睢縣城內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袁家山距離僅有2公里,距北湖水城遊覽區也不過3公里,可獨立進行開發或將其列為袁可立旅遊組合景點加以利用,對將來睢縣文化旅遊產業的做大做強具有可操作性的現實意義,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旅遊資源。

資料

資料:民國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古蹟門·陵墓》:"袁尚書可立墓在(睢州)城南五里,駱莊南里許,碑刊明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書袁節寰墓。按此碑署尚書官漏太子少保字,不書諱可立,似均未合體制,亦睢人固蔽之一端也。"民國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古蹟門·陵墓》:"袁尚書可立墓碑,在城南四里許,劉店村東里許。碑高八尺,上蛟螭,下贔屓,高約丈余,尚稱體制。惟其後裔式微,祭掃久缺,亦大有荒涼之感焉。"
清雍正 田文鏡修《河南通志·古蹟》:"袁尚書可立墓在睢州城南迤東三里。"
清乾隆《歸德府志·古蹟》:"袁尚書可立墓在州城南三里"。清康熙《睢州志·陵墓》: "袁尚書墓在城南迤東三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