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氣玉珮銘

行氣玉珮銘

氣功文物。簡稱“行氣銘”或“玉銘”。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氣功專論

解釋

行氣玉珮銘為玉制的12面稜柱體,中空,每面刻有篆文3字,共36字,加重文9字,合45字,均清晰可見。據郭沫若考證,系戰國初期(約公元前380年)製品。郭沫若譯為:“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在上,地幾在下,順則生,逆則死。”另有聞一多、陳邦懷譯文。雖譯文各不相同,但都是對練氣功的過程以及氣機的運行等形象性的描述。證實戰國初期對周天搬運法門已有相當深刻的理解,練功方法也開始趨向複雜,並說明當時的氣功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轉貼自

:《智慧型氣功名詞釋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