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型假性血管性血友病

血小板型假性血管性血友病由日本學者高橋等於1980年首先描述,迄今已有10餘個家系20餘例報導。患者遍及北美、南美、歐洲、大洋洲和亞洲,國內也有個別報導其特點為出血症狀輕重不一,血漿高分子量vWF多聚體減少。由於本病具有血管性血友病(vWD)的某些特點,但其缺陷在於GPⅠb/Ⅸ,因此,本病又稱假性vWD或血小板型vWD。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1980年首先描述迄今已有10餘個家系20餘例報導。患者遍及北美南美、歐洲、大洋洲和亞洲,國內也有個別報導。

病因

本病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其基本缺陷是GPⅠb的分子異常。由於血小板與高分子量vWF多聚體結合,使血漿vWF減少以高分子量vWF多聚體減少為著,血小板減少隨著GPⅠb序列的闡明,現已在3個家系中發現2種突變:Gly233→Val和Met239→Val。

臨床表現

本病的主要表現為輕至中度皮膚黏膜出血,如牙齦出血、鼻出血、拔牙後出血不止扁桃體摘除術後或其他外科手術後出血不止,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藥物後出血加重,但有些患者甚至在外科手術後也無出血。

檢查

1.外周血 血小板計數減少最低時可降至20×109/L,血小板體積可增大
2.出血時間延長

3.血漿vWF水平輕度下降高分子量vWF多聚體缺如;ADP、腎上腺素、膠原和花生四烯酸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正常或輕度降低,低濃度瑞斯托黴素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反應(RIPA)增高。

治療

由於DDAVP和冷沉澱可使本病患者血小板減少,因此本病治療非常棘手。可試用小劑量DDAVP或輸注少量冷沉澱,以補充適量vWF,改善患者的出血症狀而不引起血小板的凝集性消耗。必要時可輸注血小板以補充正常血小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