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皮蜥

蠟皮蜥

蠟皮蜥,又名沙龍,坡龍,山馬,英文名Reeves' butterflylizard,為鬣蜥科爬行動物,體型較小,頭體長150mm左右,背腹略扁平,沒有鬣鱗。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瀕危。棲息於沿海沙岸地帶,以昆蟲為食物卵生。國內外均有分布。70年代以前有一定數量,目前野生數量已較少。由於沿海開發旅遊業及從事建設,棲息環境日漸縮小。同時其乾製品冒充蛤蚧出售而被大量捕殺。目前數量已急劇減少。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蠟皮蜥(圖1) 蠟皮蜥(圖1)

體型較大,頭體長150mm左右,尾長約為頭體長的2倍。背腹略扁平,沒有鬣鱗。軀幹及四肢背面灰褐色,體背部灰褐色,其上分布有橘紅色圓斑,腹側有黑色及橘紅色花紋。雄性密布鮮明的橘黃色或橘紅色鑲黑圈的眼斑,雌性不顯;體側呈不規則的深淺相間的橫紋;腹面乳黃(雄)或灰白(雌)色。四肢強壯,爪發達。尾圓柱狀,基部寬扁,末端如鞭。每側有股孔13~18個。

生態習性

蠟皮蜥(圖2) 蠟皮蜥(圖2)

棲息於沿海沙岸地帶,在略有坡度的地方掘穴而居,常見土墳堆上,洞口扁圓形,穴道深1米左右,洞穴與地面成30度角。一蜥一洞,未成年和雌性蠟皮蜥洞口較扁洞較淺,雄性較圓洞口,洞較深。雄性蠟皮蜥的洞穴一般在雌性附近。挖好的洞,洞口泥土被推散,看不到挖出來的泥土,洞口往裡50厘米左右有分岔,一條繼續30度角向下通往棲息室,另一條為逃亡穴,30度角向上挖至離地面2毫米。有危險時,最後一刻從逃亡穴破土逃跑。下雨前和傍晚回洞,用土封洞口。蠟皮蜥這種生存方式非常安全。白天氣溫適宜時,出洞活動覓食,以昆蟲為食物。一遇驚擾,立即竄入洞中。卵生,一次6枚左右,雌性將卵產在自己洞內棲息室。

遇到危險時,會展開肋骨,展現腹部兩側鮮艷的皮褶恐嚇敵人。

經常挖很深的洞作躲藏,啡色的身體上有鮮橙色的花紋,腹部兩側可展開一對扁平的皮,像一對鮮橙色的翅膀。飼養時須要乾燥的環境,鋪上較厚的墊底物,最底層須要較濕,須要飲用大量的水。

地理分布

分布於廣東、澳門、海南、廣西及越南等地。國外分布於越南、泰國、緬甸、中南半島、馬來半島。 蠟皮蜥在我國主要分布於海南、廣西、廣東和澳門,國外分布於越南。棲息環境主要為沿海沙地略有坡度的地方,掘穴而居,洞穴深達1m左右,洞口扁圓或橢圓。白天溫度適宜時,出洞活動,覓食。遇到干擾立即竄入洞中,以昆蟲為食物,產纖維膜卵。在海南,蠟皮蜥一般在3月末出洞進行活動,而在11月左右進洞穴過冬。

物種資料

蠟皮蜥(圖3) 蠟皮蜥(圖3)

食物:昆蟲,間中食植物

溫度:(熱點)30-35℃ (日)24-28℃ (夜)20-24℃

棲性:地棲性

繁殖:兩種是單性繁殖,其它卵生,一夫多妻制

存況:一般

產卵季節:四、五、六月。

品種:

belliana belliana- 產於泰國、緬甸、寮國、高棉、越南、印尼

belliana rubritaeniata- 產於泰國

boehmei- 產於泰國,單性繁殖

guentherpetersi- 產于越南,單性繁殖

guttata - 產于越南交趾支那

peguensis - 產於緬甸

reevesii - 產於中國(海南島、廣東、廣西、澳門)、越南

triploida - 產於泰國、馬來西亞。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