蘊藻浜戰鬥

蘊藻浜戰鬥

蘊藻浜戰鬥發生在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0月,在淞滬會戰中,中國第21集團軍在淞滬地區蘊藻浜南岸抵抗日軍攻擊的防禦戰鬥。

薀藻浜戰鬥

蘊藻浜戰鬥 蘊藻浜戰鬥

1937年10月1日夜,淞滬防禦陣線左翼軍在日軍猛烈攻擊下,逐次向後轉移,於3日拂曉前進入薀藻浜南岸亘陳家行、楊涇河西岸、瀏河鎮一線陣地。日軍第9、第15師團集中主力一部,於5日向薀藻浜南岸地區猛攻。中國守軍第32、第57、第78、第16師等和稅警總團協力抵抗。至8日,日軍突進至趙家角、余家宅附近。

10月9日,日軍在海,空炮火支援下,繼續猛攻薀藻浜南岸守軍陣地,戰至14日晚,中國守軍損失慘重,稅警總團、第16師、第8師失掉戰鬥力,調後方整補,由第19、第1、第134、第133師接替。日軍突過薀藻浜南岸,攻占一部分地區,使中央軍側背受到嚴重威脅,第3戰區即令第21集團軍增援,並於15日調整淞滬戰役防禦部署,右翼軍轄第8、第10集團軍,鞏固沿江、海岸的守備,打破日軍登入的企圖。中央軍轄第9、第21集團軍,先行鞏固薀藻浜南岸陣地,然後殲滅該地日軍。左翼軍轄第19、第15集團軍,一部擔任江岸防務,主力鞏固原陣地,並協同中央軍作戰。

中央軍總司令朱紹良,將薀藻浜南岸部隊歸第21集團軍總司令廖磊統一指揮,抵抗日軍的攻擊,戰至10月18日晚,第20軍第133、第134師損失慘重調後方整補,陣地由第48軍第173、第174師接替。第3戰區於10月18日下令中央軍,由薀藻浜兩側攻擊日軍,以擊破突入薀藻浜南岸的日軍。

10月21日黃昏時,第21集團軍以第174、第176師為突擊部隊,在炮兵火力支援下向薀藻浜南岸日軍攻擊,但無進展。22日晨,該兩師遭日軍反擊而受挫。接著日軍全線攻擊,戰至25日,中國第21集團軍所部全線後退,逐次轉移到胡家宅、新涇橋一線陣地。因受第21集團軍後撤的影響,第9集團軍左翼部隊也撤退至大場鎮附近。由於薀藻浜防禦陣線被日軍突破,反擊作戰又受挫,大場陣地於26日失守。中央軍被迫放棄江灣、北站間陣地,向蘇州河右岸轉移。

陳頤鼎回憶

87師陳頤鼎回憶:楊樹浦、蘊藻浜戰鬥

作者當時系第九集團軍第八十七師第二六一旅第五二一團團長,後任該旅旅長。

構築錫澄、吳福線國防工事

第八十七師是一九三五年秋參加句容、溧陽地區大演習後,調到江陰駐防的。當時軍事當局對形勢分析,認為日本帝國主義自從一九三一年侵占我東北三省後,又在一九三三年侵占了熱河省,整個華北岌岌可危,全國人民要求抗日救國,中日雙方不免一戰,不能不作某些抗戰準備工作。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為了迅速完成京滬杭三角洲地帶戰備,乃派第三十六師、第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三個師和幾個獨立工兵團,先完成海鹽、嘉興、平望、無錫至江陰線永久性陣地工事構築,再推進到乍浦、嘉善、蘇州、常熟至長江邊福山鎮線,繼續構築工事。

第八十七師先承擔錫(無錫)、澄(江陰)線構築任務,於一九三六年九月完成。十月間推進到蘇州、常熟地區承擔吳(蘇州)、福(常熟縣福山鎮)線部分構築任務。這兩線永久性工事設施,是根據地形特點,假想敵人的行動,從我軍現有裝備和可能投入兵力的實際情況出發構築的,有輕重極強掩體和觀察哨、通訊樞紐、指揮所等,全部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射擊孔、展望孔、出入口皆有鋼板門窗,並有密封防毒設備,一旦戰事發生,只需挖掘交通壕將掩蔽部聯貫起來,即可形成整體防禦,迎擊來犯之敵。可惜在八一三抗戰中,因指揮不當,兩線國防陣地,絲毫沒有起到阻止敵人前進的作用。

潛入上海市區,實施現地偵察

由於日中關係日趨緊張,難免一戰,為了準確掌握日軍部署情況,第八十七師呈準上級,安排連長以上軍官,身著便裝,分批潛入上海市區進行實地偵察,對日軍所建地堡、街壘,按自右至左的順序,統一編號,標誌在五千分之一的地圖上,每個據點的通道、射向、兵力、可配置的武器,均另冊登記,除呈報上級外,每個步兵團印發一本備用。戰爭打響後,我方能把敵人重點據點圍困起來,挺進至黃浦江岸,在很大程度上得力於事先準備比較充分。

奔赴淞滬戰場,決心報仇雪恥

盧溝橋事變後,八月九日,日軍在上海挑起虹橋機場事件,使局勢更趨緊張。十一日,第八十七師奉命徵用蘇、澄地區三百多輛汽車,連夜裝載部隊奔赴上海,但規定未到敵方進攻前,不得先行開火。第二五九旅車運到新市區,在虬江碼頭地區待命;第二六一旅第五二二團到淞滬線張華浜火車站附近待命;我率第二六一旅第五二一團在蘊藻浜火車站、吳淞鎮、炮台灣地區待命。

十二日,天將破曉,全師各部皆已到達指定地點。當時市面平靜,男女工人照常上班,黃浦江上日本的巡邏炮艇,在匯山碼頭到吳淞口間不斷來回逡巡,我們則按預先規定,迅速構築工事,清掃射界,完成戰前準備。當天下午師長王敬久來吳淞鎮視察,我以一個步兵團兵力承擔自蘊藻浜火車站到炮台灣數十華里正面防禦,地境過寬,曾要求調整,接著陪王同去炮台灣視察。此時,炮台灣的炮台,跟據一九三二年終日淞滬停戰協定,已被拆除,僅殘留炮座痕跡。舉目向吳淞口外望去,有日本戰艦十餘艘,我對王說,如炮台還在,不論火力如何,日艦決不敢在要塞前如此放肆。王也很有感慨地說:“國家受人凌辱到如此地步,我們軍人要承擔主要責任。這次民族大決戰,正是我輩軍人報仇雪恥的時刻,為國家犧牲要從我們身上做起。”

受命加入突擊隊,進攻敵重要據點

十三日下午三點多鐘,忽然聽到江灣方向炮聲大作,經詢問乃知日海軍陸戰隊向第八十八師八字橋陣地發動進攻,八一三淞滬戰役爆發。

戰鬥打響後,逡巡在黃浦江中的日軍艦艇即向沿江我軍陣地猛烈炮擊,吳淞鎮是炮火集中攻擊的目標。次日上午八點多鐘飛來三架敵機狂轟濫炸,吳淞鎮及同濟大學成為一片火海,但未見敵軍登入。

十六日夜,第六十一師開到吳淞地區接我團防務,我團集中到師部新市區葉家花園附近,受命加入突擊隊,向北四川路敵心臟地區進攻。這支突擊隊由兩個輕裝步兵營、一個工兵爆破隊,一個三七加農平射炮連和一個通訊班組成。每人攜帶兩日乾糧,步兵連、營長皆配有步機槍一挺。我們向日軍攻擊,全憑戰前熟悉路線,遇到敵火力封鎖則穿牆破壁,或在房上架橋通過,力求隱蔽接近敵人主要據點,一舉攻克。

十七日拂曉,突擊隊開始行動,當天下打敵人地堡約十個,敵人龜縮在較大據點內,連頭都不敢露,突擊隊之一部,挺進到黃浦江岸。上級指揮這次突擊非常慎重,規定每占領一處據點,必須及時上交門牌證實。十八日突擊無收穫,原因是我們武器太差,啃不動敵重點工事,特別是公大紗廠,圍攻兩天未奏效。十八日夜間,我團奉命撤出這一地區,轉移到蘊藻浜車站西側的黑橋宅、陸家橋宅至蘊藻浜一線設防。

黑橋宅、陸家橋宅戰鬥

二十三日拂曉,日軍增援部隊在長江口岸獅子林、川沙口和蘊藻浜附近的黃浦江沿岸登入,其中一部向我團黑橋宅、陸家橋宅防地迫近。黑橋宅距敵登入地點只有兩千公尺左右,該處河面上的大木橋,為敵必經之處,在我火力控制之下。當日軍以密集隊形通過大木橋時,我們集中十多挺重機槍和其他武器向敵猛烈掃射,打得敵人紛紛滾下河去。我們在此陣地堅持了十三天,擊退了敵人多次進攻。但該地區處在敵海陸空協同作戰地帶,敵人每發動一次進攻,必先進行十至二十分鐘的炮火襲擊,第一線的簡易工事多被擊塌,其戰鬥之激烈,官兵之奮勇,實屬罕見,表現了我軍同仇敵愾、頑強作戰的精神。這次戰鬥使我方損失重大,營長以下各級幹部非死即傷,戰士傷亡近千人。後來,我們採取兩線配置,每線相距約三至四百公尺,第一線留置個別幹部負責觀察,餘下人員全部在第二線陣地待命,聽到視察人員哨音,即循交通壕返回第一線崗位投入戰鬥。經實踐證明,確實減少了傷亡,有效地打擊了敵人。

大場戰鬥

十月十一日,敵突破蘊藻浜我軍陣地,大場方面吃緊,第八十七師奉命增援。此時我已接任第二六一旅旅長。某日清晨,天氣轉涼,大霧瀰漫,正當我部集結時,聽到坦克轟轟聲自北面來,不一會幾十多輛敵坦克駛到面前。敵人因大霧而視野不遠,每輛坦克都打開炮塔,站立一人用手旗指揮行動,但未發現我軍所在位置,我待坦克駛過後,立即令向鳳武團到大場東占領陣地,阻止由江灣方面來的敵軍,令唐德團長選擇有利地形,準備迎擊尾隨坦克的敵步兵。當時濃霧未散,敵軍步炮協同不靈,經過兩個多小時激戰,將敵擊潰。

當晚,上級命江蘇省孫天放保全團補充我軍。按當時規定,凡屬補充部隊,原則上士兵全部接收,各級幹部任聽去留。孫團長是黃埔軍校一期同學,要求保全原有建制,經協商任他為副旅長,所率部隊以營為單位撥補給團。我將保全團集合在一片竹林內,向他們介紹情況,話音未落,即聞大場正東陣地被敵突破,情況緊急,我下令該團立即投入戰鬥,向敵軍左側背突擊,該團官兵奮勇爭先,幾經肉搏,終於奪回陣地。事後點檢該團,倖存官兵不到五百人,他們作戰之英勇,犧牲之壯烈,給我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

北新涇之戰

十月二十六日,日軍占領大場。第八十七師撤到蘇州河南岸,以北新涇為中心沿河據守,敵軍曾多次強渡,均被擊退。十一月初,敵軍集中火炮和飛機沿河濫施轟炸,彈如雨下,企圖掩護步兵強渡。我旅在北新涇外圍占領陣地,阻止敵軍深入,相持多日。旋因日軍在金山衛登入,陷松江,趨青浦,我大軍側背受到威脅,第八十七師奉命於十一月九日夜向崑山方向撤退。道路阻塞,秩序混亂,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損失。

第八十七師自八月十三日開戰到十一月九日撤出上海,整整三個月,無日不戰,其間補充兵力四次,每次都是二三千人,共傷亡官兵一萬六千多人。激戰中,團、旅長不親臨第一線與部署共同作戰,陣地就不易守住。我自己就曾兩次投過手榴彈,開過輕重機槍,可見戰況之激烈。那時我們的武器裝備落後,但官兵士氣旺盛,浴血奮戰三個月,以巨大犧牲打破了日軍速戰速決的迷夢,寫下了抗戰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頁。

本文摘選自《八一三淞滬抗戰》 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中國文史出版社 (本文來源:網易歷史 作者:陳頤鼎)

抗日戰爭年表

抗日戰爭時期戰爭年表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7月至1945年9月 抗日戰爭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7月 七·七事變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7月 平津作戰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8月 南口戰役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8月至11月 淞滬會戰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8月 杭州空戰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9月至12月 南京空戰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9月 平型關戰鬥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0月至11月 太原會戰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0月 娘子關戰役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0月 忻口戰役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0月 陽明堡機場之戰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0月 七亘村之戰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1月 黃崖底之戰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1月 廣陽之戰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2月 南京戰役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2月至5月 徐州會戰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2月至5月 武漢空戰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2月至7月 南昌空戰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2月至4月 晉西北反圍攻戰役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3月 老嶺隧道之戰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3月 神頭嶺之戰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3月至4月 歸德空戰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3月至4月 台兒莊戰役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3月 響堂鋪之戰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4月 大清溝之戰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4月 長樂村之戰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6月 韋崗之戰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8月至10月 武漢會戰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10月 廣州戰役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2月 香城固之戰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2月 蘭州空戰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3月至4月 南昌會戰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4月至5月 反攻南昌之戰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5月 隨棗會戰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7月 虹橋機場之戰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9月至10月 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9月 陳莊之戰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10月 漢口機場之戰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11月 雁宿崖之戰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11月 成都空戰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11月 黃土嶺之戰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11月至1940年2月 桂南會戰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12月至1940年1月 崑崙關戰役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12月至1940年1月 柳州空戰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3月 磁武涉林戰役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5月至6月 棗宜會戰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8月 重慶空戰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8月至12月 百團大戰

1941年(民國三十年)9月 狼牙山之戰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9月、10月間 黃橋戰役

1941年(民國三十年)1月 皖南事變

1941年(民國三十年)1月至2月 豫南會戰

1941年(民國三十年)3月至4月 上高會戰

1941年(民國三十年)3月至7月 膠東戰役

1941年(民國三十年)5月至6月 晉南戰役

1941(民國三十年)年9月至10月 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民國三十年)11月至12月 沂蒙山反掃蕩戰役

1941年(民國三十年)底至1942年初 侏儒山戰役

1941年(民國三十年)11月 黃崖洞之戰

1941年(民國三十年)12月至1942年1月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3月至9月 滇緬路戰役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10月至1945年4月 沁源戰役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5月至6月 鄂西會戰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6月 梁山空戰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10月至1945年3月 緬北滇西戰役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10月至1944年3月 孟關傑布山隘間戰役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11月至1944年1月 常德會戰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11月至12月 常德空戰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3月 車橋戰役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4月17日至12月10日 豫湘桂戰役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4月至8月 中原空戰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4月至6月 豫中會戰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4月至6月 孟拱河谷戰役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5月至8月 密支那戰役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5月至8月 長衡會戰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5月至8月 長衡空戰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6月至7月 強渡怒江戰役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7月 洞庭湖空戰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9月至12月 桂柳會戰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9月 湘潭空戰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11月至1945年8月 359旅南征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12月至1945年1月 南坎戰役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1月至3月 新維臘戍戰役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1月至4月 道清戰役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3月至5月 豫西鄂北會戰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4月至6月 湘西會戰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4月至8月 桂柳反攻戰役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7月至8月 空降作戰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8月至9月 晉冀魯豫軍區反攻戰役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8月至11月 晉察冀反攻作戰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8月至9月 晉綏軍區反攻戰役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8月 山東反攻戰役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8月至12月 新四軍反攻戰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