鄆城戰役

鄆城戰役

鄆城戰役,是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8月,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冀魯豫軍區部隊為殲滅該地區日偽軍,打通南北通道,使抗日根據地向黃河以南發展,八路軍冀魯豫軍區決心集中第8軍分區4個團、7個縣大隊的兵力,發起在山東省鄆城與鄄城地區對偽軍劉本功部的進攻戰役。

基本信息

戰役介紹

鄆城是黃河以南,運河以西地區的中心據點,嚴重障礙抗日根據地南北聯繫。為殲滅該地區日偽軍,打通南北通道,使抗日根據地向黃河以南發展,八路軍冀魯豫軍區決心集中第8軍分區4個團、7個縣大隊的兵力,發起討伐偽軍劉本功部戰役,以北線3個團、5個縣大隊擔任吏攻,南線1個團、兩個大隊擔任阻援。3日夜,宅攻部隊在炮火掩護下,向劉部發起攻擊,戰至6日,攻克鄆城縣外圍肖垓、劉口等重要據點。8日,主攻部隊以猛烈炮火掩護步兵強攻付莊,殲滅偽軍4箇中隊。城內日偽軍閉門堅守。冀魯豫軍區部隊乘機在東起梁山,西迄鄄城百餘里地區內,展開軍事、政治攻勢,迫使各據點偽軍紛紛棄寨而逃。擔任阻援的部隊亦乘勝在鄆城西南及鄄城東南地區發起攻勢。至11日,戰役結束。

戰爭地點

鄆城戰役 鄆城戰役

鄆城:鄆城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地處北緯35°19′~35°52′,東經115°40′~116°08′。東鄰梁山縣、嘉祥縣,西接鄄城,南連巨野縣、菏澤市,北隔黃河與河南省台前縣、范縣相望。南北長44公里,東西寬35.71公里,面積為1571.3平方公里。人口108.8萬人。縣人民政府駐鄆城鎮,在省會濟南西南方向150公里處。為菏澤市轄縣。

歷史上鄆城的名稱和歸屬變化較大,考證其原因,一是鄆城地處平原,又是中原地區,朝代變化,兵連禍結,往往首當其衝。二是地理環境所致,鄆城北臨黃河,歷史上黃河多次決口,水災頻繁,縣城地址常常變換。據記載:唐貞觀八年,鄆州治(今張營)地下濕,徙治須昌縣(今東平);又《金史。地理志》載:“金大定六年五月,徙治盤溝村(今城址),以避河決”。印證歷史,鄆城始建於春秋,歷經朝代變換,多為縣制,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當之無愧的千年古縣。

雙方軍力對比

日偽軍劉本功系鄆城縣縣長兼警備大隊長,在日軍卵翼下將該縣偽警備隊發展到50箇中隊,約5000餘日偽軍。

八路軍 集中第8軍分區4個團、7個縣大隊的兵力。

評價

鄆城戰役,八路軍共殲滅偽軍2900餘人,攻克據點36處,鄆、鄄之間封鎖線全部被摧毀。鄆城戰役的勝利為抗日根據地南北聯繫,使抗日根據地向黃河以南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為以後抗日根據地的壯大和發展奠定了基礎,雖然戰爭規模不是很大,但是其對整個抗日戰爭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