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

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

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坐落在距左權縣城南45公里麻田鎮上麻田村西南部。舊址坐北朝南,一進四合式院落,磚木結構瓦房30餘間(北樓5間)。色為一體,具有華山之險、黃山之美、廬山之峻、桂林之秀,以宏、險、奇、特、峻、幽、驚、秀等特色獨樹一幟。以麻田為中心附近有聞名全國的旅遊景點,黃崖洞(原八路軍總部兵工廠,距麻田20公里),媧皇宮,龍泉國家森林公園(公園內有傳說中的龍泉聖水和中華溶洞第一寺——雷音寺,距麻田20公里)。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是華北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八路軍總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黨、政、軍首腦機關曾在此駐紮。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左權、楊尚昆、羅瑞卿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戰鬥、生活達五年之久,他們在此書寫了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篇章。這裡保存著許多珍貴的抗戰時期建築和革命文物。是中國革命紀念地之一。紀念館是山西省紅色旅遊景點中展陳面積最大、文物實物最多、內容最全面、展示手段最先進的專題紀念館,年接待遊客近百萬人次。2016年12月,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入選《全國紅色旅遊景點景區名錄》。

基本信息

建設歷史

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
1940年11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彭德懷總司令率八路軍總部機關駐紮上麻田村,指揮整個華北抗戰。朱德左權劉伯承鄧小平徐向前聶榮臻楊尚昆羅瑞卿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長期在此居住,劉少奇陳毅也曾在此短期停留過。

1981年,紀念館在八路軍總部麻田舊址擴建而成。

1980年,紀念館成立並對外開放。

1996年,紀念館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紀念館被列為“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2005年,紀念館被中共中央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2008年,紀念館免費對外開放。

2009年,紀念館被國家文物局確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2012年8月,紀念館被國家國防教育辦公室確定為“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

2012年9月,建成新館並對外開放,占地面積100餘畝,建築面積6400平方米,展陳面積3800平方米,展陳各類文物6000餘件,並新採用了聲、光、電等先進技術。

2012年12月,紀念館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15年9月,國務院公布了第二批10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左權縣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榜上有名。

2016年6月,左權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榮膺晉中市“十佳文化旅遊景區”

主要景點

分為舊址和新址兩部分。舊址包括:八路軍前方總部舊址,鄧小平舊居,左權、羅瑞卿舊居,北方局舊址,北方局黨校舊址,新華日報社舊址,魯藝學校舊址,後勤部舊址,總部科室舊址,武軍寺彭德懷舊居,下南會劉少奇路居,太行新聞烈士紀念碑,左權將軍殉難處,陳毅《過太行山書懷》詩牆等景點,現已全部開放。新址是以緬懷左權將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中國最早新聞戰士為主題的紀念館,以憑弔、休閒、旅遊綜合發展為一體。

總部紀念館由三個自然院落組成,包括總部辦公室(內有“八路軍總部在麻田”、“彭德懷生平”兩個展覽),鄧小平舊居(含“小平同志在太行”展覽),左權、羅瑞卿舊居(內含老首長回訪題詞、回訪照等專題展覽)三部分。館內主要內容包括:八路軍總部歷史陳列、抗戰中的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革命根據地的新聞工作、華北抗日根據地首府左權。紀念館展陳採用聲、光、電等先進技術,是一個緬懷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生活戰鬥史跡和追尋新聞前輩足跡開展各種紀念活動的場所。

總部辦公大院為當時辦公室(作戰科),東七間為一、二居室,屋內展出抗戰時期的實物照片等,西上四間是彭德懷總司令宿辦室,宿室內按彭總當時住原樣陳列,外室陳列彭總和生平及當時抗戰的照片實物等反映彭總指揮八路軍抗戰和生活用品。南房為何廷一、騰代遠宿辦室。另有警衛員宿辦室和北樓東側總部機要秘書李琦兩間有地窯的宿辦室、大門東側為總部伙房。整個院落布置井然有序,是人們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先烈光輝業績的紀念場所。

八路軍總部舊址

當年八路軍總部選址有兩個條件,一是要在村邊,二是要有前後門。有一個院子是縣城財主劉三柱的房子,正好符合這個條件。從此,這個大院便成了八路軍率領華北人民進行敵後抗戰的軍事指揮中心。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鄧小平舊居

鄧小平舊居位於上麻田村內。坐西朝東,一進院落,磚瓦樓房5間。1943年10月至1945年8月,鄧小平任北方局代理書記時,在此居住。其間,鄧小平身兼北方局代理書記和主持八路軍總部工作等職務,領導整個根據地軍民繼續深入開展整風和減租減息工作,並開展了大生產運動和擁軍愛民運動;軍事上發起反攻開始收復失地,直到日軍投降前夕。

1998年3月,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人員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走訪原住居民,根據原來樣式,在原舊址基礎上抬高了1.2米。山西省文物建築部門對舊居採取了文物加固技術和復舊工藝,門樓磚雕部分按原樣更新,木雕部分全部是原來物件。“小平同志在太行”圖片展陳列在鄧小平舊居的4間房內,生動反映了鄧小平同志從1938年1月踏入遼縣(現左權縣)到1947年離開邯鄲揮師南下近10年的太行烽火生涯。

鄧小平於1938年1月18日到達遼縣(現左權縣),1943年10月擔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書記,成了晉冀魯豫根據地黨、政、軍的領導核心。在麻田期間鄧小平與夫人卓琳就住在這個小屋裡,鄧小平的長子鄧朴方就出生在這裡。解放後,子女曾經問及鄧小平在太行的艱苦歲月時,他深情地說:我在太行並沒有乾什麼,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吃苦’。

左權舊居

左權舊居曾是一座教堂,左權將軍就在這個教堂中生活戰鬥。他同時兼任情報處處長,在這裡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獻給了民族的獨立與解放事業。

左權烈士陵園

烈士陵園,位於左權縣城陵園街北段,坐北向南,內有烈士紀念亭、紀念塔、左權將軍紀念館。建築物富有民族風格,陵園內莊嚴肅穆。抗戰勝利後,左權縣人民為懷念八年抗日戰爭中英勇獻身的革命烈士們,在原萬壽宮舊址上修建了左權烈士陵園。園內有3個紀念亭,左權將軍紀念亭正面向南,兩邊檐柱上刻著“偉烈豐功卓著集民族正氣貫古今”、“忠肝義膽長存銘華夏英碑迪後人”的聯句,正上方橫額“左權將軍紀念亭”,七個鍍金大字筆力奔放,是徐向前元帥於1987年4月所題。

主亭前安放著左權將軍銅像,亭中矗立著左權將軍紀念碑,上鐫朱德同志紀念左權將軍的悼詞、羅瑞卿同志紀念左權將軍的碑文和左權縣八年抗戰始末。亭中石碑上鐫有葉劍英同志悼念左權將軍的《滿江紅》一詞。中心紀念碑的正面上書“左權將軍永垂不朽”八個金色大字。碑的左面為朱德總司令悼念左權將軍的七絕手跡:“名將以身殉國家,願拼熱血衛吾華,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右側為鄧小平同志題詞:“懷念左權同志”,背面刻有彭德懷副總司令於1942年10月10日“敬撰”的“左權同志碑誌”,簡要介紹了左權將軍的戰鬥歷程。東西長廊陳列著左權革命英烈展。

陵園還安放有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革命捐軀的英烈骨灰。園內亭台廊廡,林木蒼翠,已成為遊覽勝地,是一處具有教育意義的革命紀念館。

後面是左權將軍紀念館,在紀念八路軍總部進駐麻田50周年前夕,劉華清為左權將軍紀念館題寫了館名。館內陳列有反映左權將軍革命生涯的簡歷、照片和實物資料及中國共產黨中央領導人在左權將軍犧牲後題寫的輓詞等。館內內容充實,展示了左權將軍為中國革命奮鬥的一生。

左權將軍殉難處

左權將軍殉難處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麻田鎮東北方向北艾鋪村南1公里處的十字嶺峰頂。紀念建築有高70厘米、寬105厘米、厚15厘米的左權將軍殉難處漢白玉紀念碑一塊,左權將軍臨時埋葬處石灰岩紀念碑一塊。一座四角正方形的仿明清翼角紀念亭,該亭高5米建築面積295平方米,亭正中豎有4.5米高的漢白玉紀念碑,正面刻著“左權同志永垂不朽”,左面和右面分別刻著鄧小平、朱德的題詞,後面則刻著彭德懷撰寫的左權同志碑誌。主碑四周還豎有8塊石碑,鐫有朱德、彭德懷、周恩來、劉伯承、鄧小平撰寫的紀念文章。

1942年5月,日軍糾集2.5萬餘重兵對太行山根據地進行大掃蕩,對“八路軍前方總部”發起鐵壁合圍,想消滅八路軍總指揮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首腦機關,戰爭空前激烈。5月24日夜,當總部、北方局等機關和掩護轉移部隊共1萬餘人轉移到北艾鋪十字嶺一線時,遭到日軍包圍。25日拂曉,1萬多日偽軍從四面合圍,在6架飛機掩護下,集中猛烈炮火,輪番轟炸。八路軍奮起反擊組織突圍,激戰終日,彭德懷(八路軍副總司令)、羅瑞卿(政治部主任)率總部直屬隊和北方局機關衝出了合圍圈。而左權(八路軍副參謀長)在指揮後勤人員突圍時,不幸被敵炮彈擊中以身殉國,時年37歲。為紀念左權將軍,經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批准,於1942年9月18日遼縣易名左權縣。

太行新聞烈士紀念碑

“太行新聞烈士紀念碑”,位於麻田鎮清漳河畔西山村南200米處西山腳下,面向東北大羊角村(新聞烈士殉難地),於1986年5月28日落成,其高7.5米,碑座為方形,四面凸階,雕欄環繞;碑體為四方形,正面鐫楊尚昆1985年親筆題詞:“太行新聞烈士永垂不朽!”右側面鐫陸定一題詞:“1942年5月,華北新華日報社社長何雲等四十餘位同志壯烈犧牲。烈士們永垂不朽"。左側面鐫《何雲同志簡歷》一文,介紹了這位熱血灑在太行山上新聞戰士的戰鬥歷程。背面鐫何雲、李竹如等太行新聞烈士芳名錄。

1942年5月何雲(華北《新華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經理部秘書主任黃君珏、國際版編輯繆乙平等46位報社工作人員在反掃蕩突圍中殉難,這是中華民族新聞史上悲壯的一頁。紀念碑近旁有華山(著名新聞工作者、作家)之墓。華山同志於1986年逝世,根據遺願將他的部分骨灰撒入清漳河內,另外一部分安放於此。

華北《新華日報》社舊址

華北《新華日報》社舊址位於山莊村內。坐北朝南,一進四合式院落,磚瓦房屋12間。1940年11月至1942年6月,何雲和華北《新華日報》社副社長陳克寒率領下屬駐紮於此。在此,〈新華日報〉〈華北版)始由四版擴為六版,雙日刊改為日刊,使報紙的容量和份數分別增加了30%和1倍,增加了發行力度,鼓舞了八路軍。由它刊發或轉載的文章有左權的《百團大戰第三階段的勝利—從正太破擊戰直至關家垴殲滅戰》和《論百團大戰偉大意義》、鄧小平的《勝利的回顧與勝利的期待》、彭德懷的《克服困難,爭取勝利》等。

桐峪晉冀豫邊區臨時參議會舊址

晉冀豫邊區臨時參議會舊址位於桐峪村西老爺廟內。坐北朝南,一進院落,有山門、正殿、東西配房16間,占地624平方米。
1941年7月7日,臨參會在此開幕。參加大會的各地各界參議員共133名,共產黨占三分之一人數。大會聽取了楊秀峰(“冀太聯辦”主任)的工作報告和彭德懷的《目前形勢與抗日根據地的各種政策》報告。大會審議通過了以北方局提出的十五項主張為基礎而制定的邊區政府施政綱領和各種重要條例、法令;選出了臨時參議會駐會委員14名和正副議長;選出了晉冀豫邊區政府組成人員。8月15日新選出的邊區政府主席楊秀峰,副主席薄一波、戎伍勝,高等法院院長浦化人和全體委員宣誓就職,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宣告成立。隨即公布了《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施政綱領》和《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組織條例》。從此,領導全邊區21個專區軍民全面展開了根據地的各項建設事業。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三三制”為方針而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權的典範。

館藏文物

重機槍、關於紀念館和紀念左權的題詞、獎匾等。

景區特色

麻田鎮地處晉冀豫三省要隘,易守難攻,有“晉疆鎖鑰,山西屏障”之稱。抗戰時期,八路軍總部曾在山西70多個村莊駐紮,在麻田駐紮時間最長,達5年之久。

朱德、彭德懷、劉少奇、左權、楊秀峰、李雪峰、劉伯承、鄧小平、陳毅、徐向前、楊尚昆、羅瑞卿、劉華清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此工作,指揮華北軍民進行了“百團大戰”、“響堂鋪戰役”、“黃崖洞保衛戰”等著名戰役,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推動了整個華北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進而奠定了抗戰的勝利局面。這個太行小鎮,因其歷史地位突出,貢獻卓著被譽為“小延安”。

紀念館展陳分三層:一層為八路軍總部歷史陳列,二層為左權縣歷史貢獻陳列,三層為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太行新聞史陳列。主要展陳內容包括:八路軍總部歷史陳列、抗戰中的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革命根據地的新聞工作、華北抗日根據地首府左權,共展陳實物6000餘件。展陳採用聲、光、電等技術,通過豐富的革命文物、實物資料,展示在抗日戰爭期間頑強抗敵、浴血奮戰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形象和革命精神,彰顯了左權縣在八年抗戰中的歷史地位和重要貢獻。

所獲榮譽

截止2016年6月,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還被確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防教育的紅色基地。

歷史意義

參觀革命聖地,聆聽抗戰英雄事跡,目睹抗戰實物。麻田村內,八路軍戰士曾鮮血揮灑;太行山中,凝結了民族偉大豐碑。通過參觀重溫了當年八路軍抗戰烽火歲月的艱辛,感受民族生死存亡鬥爭中凝聚和升華的“太行精神”。

麻田八路軍總部,走出了共和國的6位元帥、6位大將、19位上將、48位中將、300多位少將。曾是華北敵後抗日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

遊覽信息

麻田地處清漳河沿岸,氣候溫和,這裡奇峰屹立,雄偉壯觀,山青水色,鳥語花香,抒北國風光與江南秀色為一體,具有華山之險、黃山之美、廬山之峻、桂林之秀,以宏、險、奇、特、峻、幽、驚、秀等特色獨樹一幟。境內有虎頭山自然風景區、武軍山自然風景區,天下奇觀神女峰、龜兔山傳說、將軍遠望山等自然景觀。同時麻田又被譽為太行山上的“小江南”。

以麻田為中心附近有聞名全國的旅遊景點,黃崖洞(原八路軍總部兵工廠,距麻田20公里),媧皇宮(女媧補天的傳說地,距麻田10公里),龍泉國家森林公園(公園內有傳說中的龍泉聖水和中華溶洞第一寺——雷音寺,距麻田20公里)。麻田頻鄰207國道旁,交通便利,吃住方便

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交通指南:位於左權縣城南的清漳河畔

麻田八路軍總部門票20元/會員預訂價16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