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老泉

蘇老泉

蘇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號老泉,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長於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祐集》傳世。

基本信息

簡介

蘇老泉,原名蘇洵,字明允。老泉是蘇洵的,字明允 蘇軾蘇轍之父
性別:男
生卒年:1009—1066
所屬朝代:宋代
所屬文學時期:宋代文學
所屬流派:三蘇 唐宋八大家
代表作品:《權書》、《衡論》

生平介紹

北宋散文家。漢族,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應試不舉,經韓琦薦任秘書省校書郎、文安縣主簿。長於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祐集》。亦有一女,名喚小妹,人稱蘇小妹(後經考證,此為訛傳,蘇洵僅有三子,其中長子早逝)。
據說27歲才發憤讀書(《三字經》二十七始發憤),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帶領蘇軾、蘇轍到汴京,謁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讚賞他的《權書》、《衡論》、《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參加考試,他推託有病,不肯應詔。嘉祐五年,任為秘書省校書郎。後與陳州項城(今屬河南)縣令姚□同修禮書《太常因革禮》。書成不久,即去世,追贈光祿寺丞。
蘇洵是有政治抱負的人。他說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當世之要”,是為了“施之於今”。在《衡論》和《上皇帝書》等重要議論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張。他認為,要治理好國家,必須“審勢”、“定所尚”。他主張“尚威”,加強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氣,激發天下人的進取心,使宋王朝振興。由於蘇洵比較了解社會實際,又善於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以古為鑑,因此,他的政論文中儘管不免有迂闊偏頗之論,但不少觀點還是切中時弊的。
曾鞏說蘇洵“頗喜言兵”。蘇洵的《權書》10篇、《幾策》中的《審敵》篇、《衡論》中的《御將》和《兵制》篇,還有《上韓樞密書》、《制敵》和《上皇帝書》,都論述了軍事問題。在著名的《六國論》中,他認為六國破滅,弊在賄秦。實際上是借古諷今,指責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審敵》更進一步揭露這種賄敵政策的實質是殘民。《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復武舉、信用才將等主張。《權書》系統地研究戰略戰術問題。在《項籍》中,他指出項籍不能乘勝直搗鹹陽的戰略錯誤。他還強調避實擊虛、以強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決戰、突擊取勝等戰略戰術原則。
蘇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優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強暴,藐視敵人,寫得有氣勢。《張益州畫像記》記敘張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跡,塑造了一個寬政愛民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記》借物抒懷,讚美一種巍然自立、剛直不阿的精神。
蘇洵的散文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縱橫恣肆,具有雄辯的說服力。歐陽修稱讚他“博辯宏偉”,“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於深微而後止”(《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志銘》);曾鞏也評論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煩能不亂,肆能不流”(《蘇明允哀詞》),這些說法都是比較中肯的。藝術風格以雄奇為主,而又富於變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變、紆徐宛轉見長。蘇洵在《上田樞密書》中也自評其文兼得“詩人之優柔,騷人之清深,孟、韓之溫淳,遷、固之雄剛,孫、吳之簡切”。他的文章語言古樸簡勁、凝鍊雋永;但有時又能鋪陳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動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說》,以風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寫,即是一例。
蘇洵論文,見解亦多精闢。他反對浮艷怪澀的時文,提倡學習古文;強調文章要“得乎吾心”,寫“胸中之言”;主張文章應“有為而作”,“言必中當世之過”。他還探討了不同文體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寫法。他特別善於從比較中品評各家散文的風格和藝術特色,例如《上歐陽內翰第一書》對孟子、韓愈和歐陽修文章的評論就很精當。
蘇洵作詩不多,擅寫五古,質樸蒼勁。宋人葉夢得評其詩“精深有味,語不徒發,正類其文”(《石林詩話》)。其《歐陽永叔白兔》《憶山送人》、《顏書》、《答二任》《送吳待制中復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為佳作,但總的成就遠遜於散文。
蘇洵著作,宋代以多種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類編增廣老蘇先生大全文集》殘卷。通行本有《四部叢刊》影宋鈔本、《嘉祐集》15卷。

部分作品

《雲興于山》
雲興于山,霿霿為霧。匪山不仁,天實不顧。山川我享,為我百訴。豈不畏天,哀此下土。班班鳲鳩,穀穀晨號。天乎未雨,余不告勞。誰為山川,不如羽毛。
《有驥在野》
有驥在野,百過不呻。子不我良,豈無他人。縶我於廄,乃不我駕。遇我不終,不如在野。禿毛於霜,寄肉於狼。寧彼我傷,人不我顧?無子我忘。
《有觸者犢》
有觸者犢,再箠不卻。為子已觸,安所置角?天實畀我,子欲已我。惡我所為,盍奪我有?子欲不觸,盍索之笠?
《朝日載升》
朝日載升,薨薨伊氓。於室有績,於野有耕。於途有商,於邊有徵。天生斯民,相養以寧。嗟我何為?踽踽無營。初孰與我,今孰主我?我將往問,安所處我?
《我客至止》
我客至止,我迎於門。來升我堂,來飲我尊。羞鱉不時,詈我不勤。求我何多,請辭不能。客謂主人:唯子我然。求子之多,責子之深,期子於賢。
《顏書四十韻》
任君北方來,手出《邠州碑》。為是魯公寫,遺我我不辭。魯公實豪傑,慷慨忠義姿。憶在天寶末,變起漁陽師。猛士不敢當,儒生橫義旗。感激數十郡,連衡斗羌夷。新造勢尚弱,胡馬力未衰。用兵竟不勝,嘆息真數奇。杲兄死常山,烈士淚滿頤。魯公不死敵,天下皆熙熙。奈何不愛死,再使踏鯨鰭?公固不畏死,吾實悲當時。緬邈念高誼,惜哉我生遲。近日見異說,不知作者誰。雲公本不死,此事亦已奇。〈或雲公屍解。雖見殺,而實不死。〉大抵天下心,人人屬公思。加以不死狀,慰此苦嘆悲。我欲哭公墓,莽莽不可知。愛其平生跡,往往或孑遺。此字出公手,一見減嘆咨。使公不善書,筆墨紛訛痴。思其平生事,豈忍棄路岐?況此字頗怪,堂堂偉形儀。駿極有深穩,骨老成支離。點畫乃應和,關連不相違。有如一人身,鼻口耳目眉。彼此異狀貌,各自相結維。離離天上星,分如不相持。左右自綴會,或作斗與箕。骨嚴體端重,安置無欹危篆鼎兀大腹,高屋無弱楣。古器合尺度,法物應矩規。想其始下筆,莊重不自卑。虞柳豈不好,結束煩馽羈。筆法未離俗,庸手尚敢窺。自我見此字,得紙無所施。一車會百木,斤斧所易為。團團彼明月,欲畫形終非。誰知忠義心,餘力尚及斯。因此數幅紙,使我重嘆嘻
《歐陽永叔白兔》
飛鷹搏平原,禽獸亂衰草。蒼茫就擒執,顛倒莫能保。白兔不忍殺,嘆息愛其老。獨生遂長拘,野性始驚矯。貴人識筠籠,馴擾漸可抱。誰知山林寬,穴處頗自好。高飈動槁葉,群竄跡如掃。異質不自藏,照野明暠暠。獵夫指之笑,自匿苦不早。何當騎蟾蜍,靈杵手自搗。
《六國論》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蘇洵墓

蘇洵墓,別名蘇墳山,位於東坡區土地鄉公益村西。為蘇洵及夫人程氏、蘇軾原配夫人王弗的墓地。始建於宋代,清嘉慶年間進行過大修。 舊志載:“蘇洵疾卒於治平三年(1066)戊申四月,享年五十有八,天子聞而哀之,特賜光祿寺丞,有司具載其喪歸於蜀。”歐陽修《蘇洵墓志銘》中有“蘇君,諱洵,字明允……葬於彭山之安鎮鄉可龍里。”早在北宋嘉祐二年(1057),蘇洵為葬亡妻程氏,便在武陽縣(屬眉州)東北安鎮鄉可龍里的“老翁井”側面,距“老翁井”僅十餘步的地方尋得墓地。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蘇軾的前妻王弗病逝於京師,明年蘇洵亦病逝於京城。蘇軾、蘇轍扶柩歸蜀,將蘇洵、王弗葬於此。蘇軾《亡妻墓志銘》載:“(王弗)葬於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宋時,曾於墳之東南2公里處建有祀祠廣福禪院,有寺僧管理蘇墳祭掃。蘇墳山的發現 自宋以降,經南宋、元、明四百餘年的變遷,碑誌腐蝕剝落,失去了考查的依據。明成化年間,州守許仁曾奉命尋找蘇洵墓,先在蟆頤山前後找,未找到。後據記載及蘇軾詩:“老翁山下玉淵回,手植青松三萬栽”,在可龍里柳溪山中找到了老翁井,從而找到了蘇洵墓,認明了蘇墳山。 自此以後又一百年無人訪及,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眉州學政段子文經過多方查考,始到墓前造訪,回縣後與太守金一鳳詳談了情況。金一鳳“率僚屬紳士往謁,焉斬荊棘,刈藤羅,見碑二,一為老泉墓碑,為待一明御俞公(時)求公墓及獲公墓碑,原委井然。其一碑小而臥者,則為明判官,公之裔孫蘇大間贖祀田邊界碑也,慨焉久之。”當即捐囊,“命士人封築之,極高且大,使樵牧不侵”,並建祠祭祀,置祀田、山場數百畝,以收租作為主持焚獻,修葺祠宇之用。 自此以後,直至1949年,每年清明節,城內官紳文人,都要前往祭掃。民國初年,眉山專署培修過老翁井,並置有“老翁井”三通碑,背面刻草書碑文,現存村民組中。“蘇祠”建在墓旁約50米的地方,離老翁井不遠。1949年以後,因無人照管,祠被拆毀,改建民房。蘇洵墓也於1967年被附近農民挖平,種上莊稼。 1986年,眉山縣人民政府撥專款,重修了蘇洵、程夫人、王弗墓,增修了蘇軾、蘇轍衣冠墓,撰墓碑四通(原清嘉慶年間增修蘇墳山墓碑,記事碑現收藏在三蘇博物館),墓碑為仿木石牌坊,墓基紅砂石砌築,堆封土,四座墓有石板路相通,周圍植松柏、銀杏、芙蓉,墓地面積600平方米。2001年,東坡區人民政府撥專款,修建了進出墳地的公路,方便民眾拜祭三蘇。


唐宋八大家

擅長寫散文
唐 韓愈,柳宗元。
宋 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歐陽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