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村

公益村

1927年中共花縣縣委在公益村公益教堂組建,召開了第一次中共花縣委員會議。 徐茂均是公益村人,早年家貧,婚後不久便到海外謀生。 1927年6月,中共花縣縣委在公益村公益教堂組建。

公益(Gōngyì)在花縣縣城北3.5公里。屬新華鎮。該村原分沙埒莊 、大坳莊,1925年將兩莊合併改稱公益,取意“造福民眾。”
公益教堂革命老地公益教堂革命老地

提起我區的紅色革命老區,就不得不提新華街的公益村。1927年中共花縣縣委在公益村公益教堂組建,召開了第一次中共花縣委員會議。在那個拋頭顱、灑熱血的年代,以徐茂均為首的公益村村民積極參與其中,他們無懼危險,為全國解放貢獻出自己的力量。1957年6月,廣東省委對全省革命老區進行調查審定,確定公益村公益經濟社“革命老區”稱號。
徐茂均是公益村人,早年家貧,婚後不久便到海外謀生。在美國目睹勞工運動的高漲,萌發了愛國主義思想,回國後便積極從事革命工作和家鄉建設事業。在徐茂均的發動下,1925年,公益村最早成立農民協會,大家選舉徐茂均為村農會委員長。公益村中建立了中共黨組及青年團支部,當時有十人參加了黨組織,占花縣黨員人數的四分之一。
1927年6月,中共花縣縣委在公益村公益教堂組建。中共縣委以公益教堂作為辦事機構,公益村便成為當時全縣黨務和農運的領導中心,成為駐廣州的省委和粵北特委之間的信息檔案、書報中轉站。
現年89歲的徐廣熾和85歲的徐梓汪對“公益教堂”還有深刻印象,雖然那時他們尚在襁褓,但那段輝煌歷史卻經常從父母口中“流出”。徐梓汪回憶說,在中共花縣縣委成立第二年,1928年花縣農團也在公益村相繼成立,當時著名革命家彭湃還親臨指導。“兩件大事都發生在公益村,公益村是花縣當之無愧的紅色革命發源地。”除徐茂均外,時任縣委常委的徐茂楠、徐廣暢都是公益村人。“公益村革命者夠膽,不怕殺頭。”徐梓汪提起村裡的革命先烈難掩自豪。
然而,公益教堂作為中共花縣縣委的辦公機構時間不長,1928年發生“公益事件”後,中共花縣縣委被迫瓦解,公益教堂還原為教書之用。徐廣熾回憶說,“小時候,我就在公益教堂念書。老師叫徐廣信,也是村里老一輩共產黨革命家。”那時候學堂教授三字經、四書、公文、地理、歷史等科目。老師也向學生講列寧、講“蘇維埃”、講“布爾什維克”,“什麼叫革命?”“革命就是好人打壞人。”對當年與老師的一席對話,徐廣熾到今天還記憶猶新。1949年,在公益村前輩的指引下,徐廣熾、徐梓汪參加了東江縱隊,跟隨前輩走上革命道路。
公益教堂的損毀是在1939年開始的,在日本人侵占期間被拆除了木樑,拿來建造炮台,1942年被日軍炸毀。據悉,公益教堂始建於1918至1919年間,由徐茂均所建,占地200多平方米,為二層建築。
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經徐茂均、徐茂楠革命先烈的後代及村老一輩老革命的多次強烈提議,重建原花縣第一次中共黨代會會議原址。公益村兩委研究決定,在公益村教堂原址重建公益村教堂紀念館,未來爭取用3年時間把紀念館建好,用於展覽解放前、解放後及至現在的全村歷史資料、圖片。目前,村黨支部正發起倡議,希望各黨員、村民、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募捐,支持重建公益教堂紀念館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