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古泉村

老古泉村因泉得名,曾是蘇魯豫皖邊區特委擴大會議會址和蘇魯豫皖人民抗日義勇總隊成立地。老古泉又[module]data-type=album id=3666561 data-catalog=0[/module]名老鴰泉、老瓜泉,現為老古泉井,位於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西集鎮老古泉村西頭,以泉建井年月不詳,據傳大約有200多年的歷史 。

村名由來

老古泉井水清澈,荒旱不乾,雖遇大旱水位有所下降,但遇澇井水不漲、不溢。近百年間,當地遭遇十幾次大旱,每逢大旱,老古泉井便成為老古泉、牛郎山、鳳凰莊3個村上千人口的飲水之源,但由於乾旱,取水無度,常常把井筒里的水取幹了,人們下到井底刮水,井底泉水不緊不慢地流著,流出一點就刮一點,即便是這樣,井水從來沒有乾涸過。 據傳說,大約在二三百年之前,彭氏逃荒來到當今的老古泉村這個地方,見這裡山勢平緩,田畝眾多,環境幽靜,便在此立家建村,男耕女織,繁衍生息。當時取村名彭家宅子。後因彭家瓜田有泉,泉水清清,潺潺不斷,澤潤田土,滋養百姓,以為寶泉,有山有水有田,實為百姓生養之所。因泉出瓜地,逐叫瓜泉、老瓜泉,後來村因泉而得名老瓜泉,也有訛傳老鴰泉,近代改為老古泉,沿襲至今。老古泉村是古嶧縣到滕縣的必經之地,當年的彭家茶棚常有過往政府官員、三教九流、閒雜人等光顧歇腳喝茶,遠近聞名。後隨著彭氏家族的衰敗而銷聲匿跡。
如今,老古泉村共有80多戶人家,300多人,300畝耕地,當年立村的彭氏一族在村內已消失百年之久,村中有沈、喬、張、謝、孫、劉、莊七個姓氏,其中沈姓人口最多,約占五分之二在山亭區西集鎮有個村莊叫老古泉,

紅色舊址

蘇魯豫皖邊區特委擴大會議舊址 ,在魯南革命鬥爭史上,棗莊市山亭區西集鎮老古泉村有著極其輝煌的一頁。這裡曾是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特委擴大會議會址,同時也是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特委組織的蘇魯人民抗日義勇隊總隊的成立地。

1932年10月,原蘇魯豫皖邊區特委書記、蘇魯人民抗日義勇隊總隊重要創始人郭子化同志受中共徐海埠特委委派,以行醫為名,肩挑藥箱來到棗莊,在棗莊老街西門外雞市口租賃兩間草房,開辦“同春堂”藥店。他通過給工人看病,深入民眾,進行宣傳教育,開展黨在棗莊的早期工作。

1938年5月,蘇魯豫皖邊區特委在老古泉村召開特委擴大會議,決定以集結於南塘的沛、滕、嶧三縣武裝為基礎舉行武裝起義,正式成立第五戰區蘇魯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一總隊。同年9月,蘇魯豫皖邊區省委決定將蘇魯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一總隊改稱“第五戰區臨沂專員公署保全司令部直轄第四團”(簡稱直轄四團)。義勇隊仍保持原建制和獨立性。

1939年4月,根據工作需要,直轄四團再次更名為“二旅十九團”。這支抗日武裝在反頑、反掃蕩的鬥爭中,靈活機動地打擊敵人,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1937年11月,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特委在蕭縣黃口舉行會議,傳達了中央洛川會議精神,決定以津浦、隴海鐵路十字交叉線為界劃分4個區域,分工領導,發動民眾,創建抗日武裝,開展游擊戰爭。根據黃口會議精神,各縣積極進行抗日武裝的籌建工作。

1938年3月初,中共蘇魯豫皖邊區書記郭子化、委員張光中通過統戰關係,從國民黨徐州專員兼第五戰區游擊總指揮李明揚處爭取到人民抗日義勇隊總隊的番號,並由李明揚委任張光中為隊長。特委即利用這一合法名義,公開在沛縣、滕縣、嶧縣等地發展抗日武裝。在沛縣,早在1937年10月就組織起了100多人的武裝。在滕縣,1938年1月組織了40多人的農民抗日救國軍,於公任指揮,王見新任政治委員;4月,郭子化幫助建立了中共滕縣特別支部,將農民抗日救國軍易名為滕縣人民抗日義勇隊。在嶧縣,朱道南等在鄒塢、張范一帶舉行了鄒塢鄉農學校暴動,建立了一支100餘人的武裝,命名為魯南人民抗日自衛團;1938年3月,郭志遠等在嶧北山區建立了一支五六十人的武裝。1938年2月,共產黨員李浩然和四川旅滬同鄉會戰時服務團負責人率團員三四十人到棗莊活動。

1938年3月棗莊失守後,戰時服務團在棗莊北部山區與朱道南領導的嶧縣抗日武裝會合,合編後暫用戰時服務團義勇隊番號。3月底,戰時服務團與郭志遠領導的嶧北抗日武裝在墓山村會合,合編為一個大隊,下轄4箇中隊。5月19日,日軍侵占徐州,中共魯蘇豫皖邊區特委立即調集沛縣、滕縣、嶧縣等地的抗日武裝,在滕、嶧邊的南塘、鳳凰莊、善崮一帶會師。5月21日,特委在老古泉召開擴大會議,決定成立第五戰區人民抗日義勇總隊,張光中任隊長,何一萍任政治委員。總隊轄3個大隊和1個直屬宣傳隊,共600餘人。

1938年5月,反擊土頑戰鬥開始後,特委決定調褚雅青在西集大寺廟成立義勇隊醫院。當時醫務人員、藥品、醫療器械一無所有,而傷員卻不斷送來。褚雅青以一個黨員的責任感和對傷員的深厚階級感情,立即從地方上動員幾個人迅速整理好從棗莊帶來的藥品、器械,投入搶救工作。後來,袁化坤等也調來醫院工作。因藥物嚴懲缺乏,醫療器械不足,褚雅青數次潛入日軍鐵蹄下的棗莊,從廣仁醫院搶運出一批藥品及醫療器械等,搶救傷員的工作得以維持。

1938年6月,湖西地區成立人民義勇隊第二總隊時,該部改稱人民義勇隊第一總隊。總隊建立了政治委員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成立了政治工作機構,將支部建在連上,保證了黨對軍隊的領導。義勇隊總隊成立後,依靠滕嶧邊山區,開闢了以抱犢崮為中心的魯南抗日根據地。

蘇魯豫皖抗日義勇總隊成立舊址

1938年5月21日,蘇魯豫皖抗日義勇總隊成立於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西集鎮老古泉村,總隊長張光中;總隊醫院設在西集普照寺內,院長褚雅青;宣傳部長何一萍,男,時年23歲,剛從延安回來,在一次執行任務路過薛城境內南塘村時,遭遇反動勢力冷槍,身負重傷,被送往總隊醫院,搶救無效,犧牲在普照寺內。

在老古泉村,老人們經常講述當年抗日義勇總隊的故事。

據說,當時蘇魯豫皖四省抗日義勇隊伍聚集墓山,然後於老古泉村成立蘇魯豫皖抗日義勇總隊,總隊舊址炮樓、石房依然存在,只是抗戰時期的四座炮樓如今還有三座,石房多倒塌。四座炮樓的樓主分別是張建榮、張建玉、張建喜、沈兆活。

1938年2月,義勇總隊30多人進駐老古泉村張建喜的家中,3名女宣傳隊員住南屋,其餘人員全部住在炮樓里,地上鋪一層麥穰,全部鋪的地鋪。隊伍中有一名女宣傳隊員叫王建華;大個子韓先生據說當過縣長;四川的老田,人都喊他田團長;兩個伙夫,一個姓郭,一個姓譚,隊伍與當地老百姓關係處得非常好,部隊經常缺吃的,老百姓都主動給送糧食,一名姓汪的青年士兵經常教老百姓唱打鬼子、除漢奸的歌,當今沒有人記得歌詞了。那個時候,經常見他們出去打仗,他們當時用的都是步槍、手榴彈,步槍一次只能裝5發子彈。隊伍住了四個多月,麥收後,聽說去打車網,隊伍一架起都走了。後來有一個小兵騎著馬打北邊來去墓山,路過老古泉村,專門到老房東張建喜的家中看望,當時張建喜已去世了,小兵只見到了張建喜的妻子張王氏。從此之後,再沒有這支隊伍的訊息。

再後來到了八路軍的時候,老古泉村又來了一支八路軍的隊伍,總共一個連,120人,住在各家各戶,一共住了4天就走了,連長叫王夫振。

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特委

徐州淪陷前夕,為了組織人民抗日力量堅持敵後抗戰,特委把機關由徐州撤往滕嶧邊地區,並通知沛、滕、嶧三縣人民抗日武裝到此會師,分別駐南塘、善堌、鳳凰莊一帶。

1938年5月下旬,在墓山附近的老古泉召開特委擴大會議,決定舉行魯南人民抗日武裝起義,成立蘇魯人民抗日義勇總隊(即第一總隊)。張光中任總隊長,魯南中心縣委書記何一萍任政委,王見新任政治部主任,韓文一任參謀長。下轄3個大隊,共800餘人。6月,特委獲悉情報,滕縣大地主申憲武(即申從周),暗通日軍,糾集一支號稱2000人的國民黨第七游擊縱隊,準備對蘇魯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一總隊進行包圍,企圖消滅這支抗日力量。特委立即召開緊急軍事會議,分析敵我雙方力量的情況,研究決定是打還是撤離。

關於打還是撤的這個問題,存在著兩種不同看法。郭子化集中了多數人的意見,他說:“對於申憲武這樣私通日軍的國民黨頑固派不打是不行的,但要講究作戰方法”。為了確保克敵制勝,特委又調四縣邊區聯莊會的常備隊、嶧縣聯莊會的田瑤峰大隊和董堯卿領導的魯南民眾抗日自衛軍協助參戰。會議研究了作戰方案,決定採用圍點打援的戰術,以蘇魯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一總隊的主力負責進攻敵首腦駐地羊莊,其餘部隊負責潛伏打援。經過兩天兩夜的激烈戰鬥,申部2000餘人基本被打垮,申憲武僅帶殘部逃至馮卯。此次戰鬥俘虜申部百餘人,繳獲迫擊炮1門和彈藥一批。但蘇魯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一總隊也付出了巨大代價,政委何一萍在視察戰場途中不幸中彈犧牲,這是黨的一大損失。郭子化於1938年7月5日在第一總隊駐地南塘,親自為其主持召開追悼大會,隆重追悼何一萍烈士。郭子化懷著極其悲痛的心情作《吊何一萍同志》詩一首:“熱血滿腔憤義師,鋤奸未盡竟長辭。獨留豪氣摧敵膽,先把宏軀奠國基。嗚咽南塘流漫漫,隱憂北嶺草萋萋。祈君安息泉台下,逐寇殺敵有健兒。”

繼蘇魯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一總隊在魯南成立之後,1938年6月11日,特委決定將微山湖以西的豐縣、沛縣、蕭縣、碭山、銅北、魚台、金鄉、單縣等地的人民抗日武裝匯集在豐縣華山鎮尹小樓,舉行湖西人民抗日武裝起義,成立了蘇魯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二總隊(亦稱湖西人民抗日義勇隊)。李貞乾任總隊長,王文彬任政委,郭影秋任政治部主任,張如任參謀長。下轄20幾個大隊(從五至二十九大隊),每個大隊少則五六十人,多則200餘人,共千餘人。後不斷發展至五六千人。

1938年7月,特委派王見新到魯中找由中共山東省委擴大而成的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要求其派兵支援滕嶧邊區的反頑鬥爭。邊區省委書記郭洪濤通過與王見新交談,了解到魯南抱犢崮山區抗日根據地情況後,認為此地的形勢發展不錯,是塊藏龍臥虎的好地方,於是便將蘇魯豫皖邊區省委機關和四支隊由魯中遷至魯南抱犢崮山區,與蘇魯豫皖邊區特委及其領導的蘇魯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一總隊會合。起初,在反頑鬥爭中雖打了一些勝仗,但後來的形勢卻發生了逆轉。

久經革命鬥爭鍛鍊的郭子化洞察形勢銳敏,扭轉形勢及時。他在肯定滕嶧邊地區反頑鬥爭成績的基礎上,及時看到了滕嶧邊地區土頑勢力聯合進逼的不利形勢,遂立即與張光中等人研究商議,決定將特委機關和蘇魯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一總隊由滕嶧邊地區轉移到抱犢崮山區東部的大爐一帶。經過三天艱苦跋涉,戰勝土頑勢力的多次尾追堵截,勝利到達抱犢崮山區東部的大爐,擺脫了土頑勢力的聯合攻擊,走上了繼續發展壯大的勝利之路。

同年8月,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特委由原屬中共河南省委領導改歸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領導。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決定在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特委所轄地區分別成立魯南、蘇魯豫和蘇皖三個特委。與時同時,郭子化調任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統戰部部長。至此,由郭子化任書記的的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特委已完成其歷史使命,但特委在黨的建設、工農運動、武裝鬥爭和統戰工作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卻為創建魯南、蘇魯豫、蘇皖抗日根據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和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1938年12月,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改為中共中央山東分局,郭子化任山東分局統戰部長。1940年10月,郭子化到達延安,在馬列學院和中央黨校學習3年。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黨的七大在延安召開時,郭子化以正式代表身份參加了黨的七大。解放戰爭時期,郭子化任中共華東中央局委員兼山東省政府秘書長。不久,又任中共華東中央局秘書長、山東省支前委員會主任。此期間,他不知疲倦,夜以繼日地工作,積極組織民工和調運軍需物資支援前線。建國之初,他帶著戰爭年代的革命風塵和勝利微笑,走上了山東省政府副主席、代主席的崗位,主持山東省政府工作。在那百廢待興的年月,他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工作精神治理山東,致使山東的各項事業蒸蒸日上、生機勃勃。1955年2月,郭子化調國家衛生部工作。在他擔任衛生部副部長時期,忠實地貫徹黨中央的中醫政策,積極倡導並執行中西醫結合的醫療方針,在全國12個省、市創辦了中醫大學或中醫學院和中西醫結合研究基地,為振興、繁榮祖國的中醫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了新中國中醫事業的奠基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