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勸學

孫權勸學

《孫權勸學》選自北宋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主持編撰的一部編年體通史一一《資治通鑑》。 該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並與之“結友”的佳話。先寫孫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後寫魯肅“與蒙論議”“結友而別”。 該文既記敘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後大有長進的故事,也讚揚孫權、呂蒙認真學習的精神,並告誡人們後天學習的重要性,無論一個人先天天賦多好,如果後天不學習依然不能成功,相反一個人即使基礎差,但只要端正態度,刻苦努力,就能學到知識,並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和辦事能力,並告訴人們不要以一成不變的態度看待他人,要以開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孫權勸學孫權勸學

《孫權勸學》選自《 資治通鑑》,該書是北宋司馬光(政治家,史學家)主持編撰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間的史事。因宋神宗的“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的評價而得名。五經,特指《詩》、《書》、《禮》、《易》、《春秋》五部儒家經典作品。稱謂文化,面對不同的對象,稱呼不同,感情也不一樣。文中出現的三稱謂表達了三種感情,卿,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愛稱;孤,王侯的謙稱;大兄,對同輩年長者的尊稱。

人物介紹

孫權

孫權孫權

孫權,東吳大帝孫權,三國時期政治家。生於光和五年(公元182年),生於徐州下邳(今江蘇邳州),卒於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傳說是中國兵法家孫武二十二世後裔。生來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頤大口。形貌奇偉異於常人。自幼文武雙全,早年隨父兄征戰天下。善騎射,年輕時常常乘馬射虎,膽略超群。

呂蒙呂蒙

呂蒙(178年-220年),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東南)人,東吳末年名將。由於為虎威將軍,故亦稱呂虎威。呂蒙出身貧苦,少年時未曾受教育,其姊夫鄧當是孫策部下。呂蒙後來受到孫策的賞識,從而踏上軍人路途。呂蒙一方面屢立戰功,另一方面在壯年時受到主公孫權啟發,努力修習經典,遍讀群書,逐漸蛻變成一位具戰略眼光、智勇雙全的將領。呂蒙發憤勤學的事跡,成為了中國古代將勤補拙、篤志力學的代表,與其有關的成語有“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吳下阿蒙”等。

孫權勸學孫權勸學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中國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出生於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東漢末年,他眼見朝廷昏庸,官吏腐敗,社會動盪,常召集鄉里青少年練兵習武。他還仗義疏財,深得鄉人敬慕。

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創作背景

三國時期,孫權大將周瑜和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軍隊,不久周瑜病死了。代替周瑜成為孫權的謀佐,然而劉備很快取得了益州,形成魏、蜀、吳三方鼎峙的局面。

為了加強國力,孫權勸呂蒙多學習。“孫權勸學”的故事就發生了。

道理啟示編輯

(1)不要以一成不變的態度看待他人,要以開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2)不能因為事情繁忙就放棄學習,堅持讀書是有益的。

(3)要善於聽取他人好的意見並去做。

(4)不但自己要學好,還要催動附近的人也要學習,讓社會也一起進步。

孫權勸學孫權勸學

(5)勸人要講究策略。

(6)不要找藉口不聽從別人。

(7)只要發奮學習,就能積學修業,學有所成。

(8)讀書給人以樂趣,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幹。

(9)一個人即使基礎差,但只要端正態度,刻苦努力,就能學到知識,並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和辦事能力。

(10)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願意,你就會成活並成長。

其他資料

寫作特色

孫權勸學孫權勸學

本文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於情趣。僅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語氣、神態和心理。

孫權勸學,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塗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讚嘆,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於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讚嘆的巧妙接應。“三日”形容時間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驚奇、難以置信的樣子。並且,他還很愛才。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他頗為自得的神態,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寫魯肅、呂蒙對話,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係,表明在孫權勸說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側面表現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

文章道理

(1)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後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

(2)我們不要以一成不變的態度看待他人,要以開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為事情繁忙就放棄學習,堅持讀書是有益的。

(4)要善於聽取他人好的建議或意見並去做。

(5)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廣泛涉獵就會學有所成。

(6)不但自己要學好,還要催動附近的人也要學習,讓社會也一起進步。

(7)做人不能太驕傲,要謙虛。

(8)勸人要講究策略。

(9)不能找藉口輕言放棄。

(10)只要發奮學習,就能積學修業,學有所成。

(11)與《傷仲永》相比,突出了學習的重要性。

(12)讀書給人以樂趣,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幹。

(13)一個人即使基礎差,但只要端正態度,刻苦努力,就能學到知識,並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和辦事能力。

(14)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願意,你就會成活、成長。

整體把握

本文是根據先前的史書改寫的。因先前的史書已有較詳細的記載,而又無新的史料可以補充,所以本文是根據從略的原則對先前史書的有關記載進行改寫的。與《三國志·吳志·呂蒙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的文字相比,本文僅區區118字,雖極簡略但剪裁精當,不僅保留了原文的精華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練的文筆突出了人物的風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寫之作。

本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並與之“結友”的故事,說明了人只要肯學習就會有長進,突出了學習重要性。本文可分兩層:先寫孫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後寫魯肅“與蒙論議”,“結友而別”。

本文記事簡練,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斷,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緊接著就寫出結果,而不寫出呂蒙如何好學,他的才略是如何長進的。寫事情的結果,也不是直接寫呂蒙如何學而有成,而是通過魯肅與呂蒙的對話生動地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呂蒙的進步之大,孫權的循循善誘,魯肅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體,足顯作者的文筆功架之深厚。

問題研究

1.本文是怎樣以對話表現人物的?

孫權勸學孫權勸學

本文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於情趣。僅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語氣、神態和心理。

孫權勸學,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塗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讚嘆,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於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讚嘆的巧妙接應。“三日”形容時間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驚奇、難以置信的樣子。並且,他還很愛才。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他頗為自得的神態,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寫魯肅、呂蒙對話,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係,表明在孫權勸說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側面表現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

2.魯肅為什麼與呂蒙“結友”?

文章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結尾。魯肅之所以主動與呂蒙“結友”,是因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願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志同道合。這最後的一筆,是魯肅“與蒙論議”的餘韻,進一步從側面表現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

練習說明

一、仔細閱讀課文,想想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麼啟示。

設題目的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並從中受到啟發。

1、學習沒有早晚之分,只要認真學,終有成就。

2、學習能改變人的一切。

二、朗讀課文晚注意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所表示的語氣。

設題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課文中的幾個語氣詞所表示的語氣。文言文中的語氣詞有重要的表情達意作用,並且數量多,用法靈活,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要注意隨時積累。文言語氣詞的用法,要通過朗讀來體會。

語氣詞的用法

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問語氣,相當於“嗎”。

2、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耳:表示限制語氣,可譯為“罷了”。

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乎: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

呂蒙:胸懷坦蕩,機敏精幹,能接受別人的正確建議,使自己得到提高,頗有幽默感。

魯肅:像極了一位忠厚的長者,對呂蒙的進步能毫不掩飾地加以誇讚,又相當真誠,講究禮節,在認識呂蒙的好學之後,一定要拜蒙母"結友”才告別。

《資治通鑑》

司馬光司馬光

《資治通鑑》,北宋司馬光撰寫。294卷,有考異、目錄各30卷,約300多萬字。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初成戰國至秦二世八卷,名為《通志》,進於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設書局繼續編撰,至神宗元豐七年(1084)完成,歷時19年。神宗以其“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給君王,以先輩的錯誤為借鑑,不再犯相同的錯誤,所以命名為《資治通鑑》。全書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傳狀、文集、譜錄等222種。幫助編撰者有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各就所長,分段負責,先排比材料為“叢目”,再編成“長編”,然後由司馬光總其成,刪訂定稿。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略於經濟、文化。記載了從戰國時期到五代十國時期共1362年間的史事。 有“考異”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錄”以備查閱之用,為歷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較系統而完備的資料。注釋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資治通鑑音注》。清初嚴衍著《資治通鑑補正》,為《通鑑》拾遺補缺,刊正錯誤,也做了一些工作。 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

關於作者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初字公實,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司馬池之子。漢族,出生於河南省光山縣,原籍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幼時聰明機智,司馬光為救夥伴果斷砸缸)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著作主要收在《司馬文正公集》中。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關於孫權

吳大帝孫權(182-252)三國時吳國君主。字仲謀,漢族,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傳說是中國兵法家孫武后裔。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208年,孫權與劉備聯盟,並於赤壁擊敗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孫權自劉備手中奪得荊州,使吳國的領土面積大大增加。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稱帝,正式建立吳國。

關於呂蒙

呂蒙(178—219,至180——221),三國汝南富陂(現在安徽省阜南縣東南)人,字子明。三國時吳國名將。少依孫策部將鄧當,當死,代領其部屬。從孫權攻戰各地,任橫野中郎將。後隨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於赤壁。初不習文,後聽從孫權勸告,多讀史書、兵書,魯肅稱其“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後與魯肅結交)魯肅卒,代領其軍,襲破蜀將關羽,占領荊州。不久病死。 三國時期吳國的著名軍事家。受孫權之勸,多讀史書、兵書,學識淵博。

孫權與陸遜論周瑜、魯肅及蒙曰:“……子明少時,孤謂不辭劇(通假字,通“劇”,艱難、困苦)易,果敢有膽而已;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於子敬。”

(摘自《三國志·吳志·呂蒙傳》)

關於魯肅

魯肅(172~217年),字子敬,身高約合現今1.8米,臨淮東城(今江蘇泗洪臨淮鎮)人,漢族,三國時期東吳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和軍事家。他不但治軍有方,聞名遐邇,而且慮深思遠,見解超人。《三國演義》將其塑造成一個忠厚老實之人,忽略了其才能,這是錯誤的。

魯肅出生時其父就去世了,和祖母共同生活。魯肅家中異常富有,但由於祖輩無人出仕為官,魯肅的家庭雖然資財豐足,但並不屬於士族階層,只是那種在地方上有些勢力的豪族。據考,魯肅體魁貌奇,少時就胸有壯志,好出奇計,且愛擊劍騎射。魯肅性格好施捨別人。由於家道殷富,他常招聚少年,一起講兵習武。晴天,偕眾往南山(今江蘇盱眙山的古稱)射獵;陰雨,則聚眾講習兵法,以此練習武藝。

吳下阿蒙

指沒有學識的人

說解:吳下,指東吳。阿蒙指呂蒙,東吳大將。他學識不足,孫權勸他和蔣欽,要多讀兵書、史書。呂蒙勤奮學習,大有長益。魯肅和他交談,常被呂蒙駁倒。魯肅讚許地說:你已不再是過去的東吳阿蒙了。後以“吳下阿蒙”稱譽別人變化很大,長進明顯;或反其意而用之,謙指自己毫無長進。金元敏之《讀裕之弟詩稿》:“吳下阿蒙非向日,新篇爭遣九泉知。”清黃景仁《聞稚存丁母優》:“阿蒙吳下還依舊,他日登堂欲拜難。”

作者簡介

司馬光司馬光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

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寶元進士。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他立志編撰《通志》,作為封建統治的借鑑。治平三年(1066)撰成戰國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設局續修。神宗時賜書名《資治通鑑》。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對,與王安石在帝前爭論,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被命為樞密副使,堅辭不就,於熙寧三年(1070)出知永興軍(現陝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陽,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通鑑》,至元豐七年(1084)成書。他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都親自動筆。元豐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召他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數月間盡廢新法,罷黜新黨。為相八個月病死,追封溫國公。著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補充知識

通史:連貫的記敘各個時代的事實的史書

斷代體史:只寫一個朝代的歷史

編年體:我國傳統的一種體裁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編排史書 如:《春秋》,《左傳》,《資治通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