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牧羊北海上

蘇武牧羊北海上

《蘇武牧羊北海上》選自《漢書·蘇武傳》。蘇武,字子卿,杜陵(今陝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蘇建之子。早年以父蔭為郎,稍遷中廄監。天漢元年拜中郎將。當時中原地區的漢朝和西北少數民族政權匈奴的關係時好時壞。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權新單于即位,漢武帝為了表示友好,派遣蘇武率領一百多人,帶了許多財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蘇武完成了出使任務,準備返回自己的國家時,匈奴上層發生了內亂,蘇武一行受到牽連,被扣留下來,並被要求背叛漢朝,臣服單于。

基本信息

原文

蘇武牧羊北海上蘇武牧羊北海上
蘇武為漢使匈奴,為單于留,使衛律治之。百般脅誘,武終不屈。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氈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弆草實而食之。仗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毛盡落。(選自《漢書·蘇武傳》)

注釋

蘇武牧羊北海上蘇武牧羊北海上
1、衛律:指衛律,漢人,投降匈奴,單于封為丁靈王,是單于的重臣。

2、脅:脅迫(他投降)

3、白:稟報。又《童區寄傳》:“虛吏白州,州白大府。”又《孔雀東南飛》:“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4、降之:讓蘇武投降。降,作使動用。

5、幽:囚,禁閉

6、窖:地穴

7、絕不飲食(sì):不給吃的喝的。絕:斷絕。

8、雨:下雨,名詞作動詞。

9、齧(niè):吃,嚼

10、北海:今俄羅斯西伯利亞貝加爾湖

11、羝(dī):公羊

12、羝乳:公羊生小羊

13、廩食不至:官方供給的糧食沒有到

14、弆(jǔ):收藏

15、草實:野生的果實

16、仗漢節牧羊:拄著代表漢廷的節杖放羊

譯文

蘇武畫像蘇武畫像
蘇武是漢人的使節,被單于扣留,讓衛律制服他。用盡各種方法威脅、誘惑,蘇武最後都不屈服。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于。單于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裡面,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臥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飢,幾日不死。匈奴以為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等到公羊生產了小羊才準許蘇武回國。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到別的地方。蘇武遷移到北海後,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著、醒著都拿著,以致系在節上的氂牛尾毛全部脫盡。

案件背景

最初,單于派人向蘇武遊說,許以豐厚的奉祿高官,蘇武嚴辭拒絕了。匈奴見勸說沒有用,就決定用酷刑。當時正值嚴冬,天上下著鵝毛大雪。單于命人把蘇武關入一個露天的大地窖,斷絕提供食品和水,希望這樣可以改變蘇武的信念。時間一天天過去,蘇武在地窖里受盡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餓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襖。過了好幾天,單于見瀕臨死亡的蘇武仍然沒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蘇武放出來了。

案發過程

蘇武牧羊北海上蘇武牧羊北海上
單于知道無論軟的,還是硬的,勸說蘇武投降都沒有希望,但越發敬重蘇武的氣節,不忍心殺蘇武,又不想讓他返回自己的國家,於是決定把蘇武流放到西伯利亞貝加爾湖一帶,讓他去牧羊。臨行前,單于召見蘇武說:“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讓你去放羊,什麼時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讓你回到中原去。”

與他的同伴分開後,蘇武被流放到了人跡罕至的貝加爾湖邊。在這裡,單憑個人的能力是無論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與蘇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漢朝的使節和一小群羊。蘇武每天拿著這根使節放羊,心想總有一天能夠拿著回到自己的國家。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使節上面的裝飾都掉光了,蘇武的頭髮和鬍鬚也都變白了。

處理結論

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蘇武終於回到了長安。第二年,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和桑弘羊被人控告謀反,蘇武和上官父子、桑弘羊原來關係很好,加上他的兒子也參與其中,蘇武被罷官。昭帝死後,蘇武因為參與了擁立漢宣帝,被賜爵關內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