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醫藥學

藏醫藥學,屬於醫學領域,是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一種流行醫術,具有悠久的歷史。

概述

藏醫藥是中國醫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世世代代的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在與自然和各種疾病進行鬥爭中,積累了治療各種疾病的經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藏醫藥學體系,湧現了許多醫學賢聖,豐富了藏醫理論,同時又由於歷史和社會的原因也出現了發展極其緩慢的局面,直到本世紀下半葉又有了長足的進步。

起源

藏醫藥學的發展,至少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00多年,藏王聶赤贊布提出六個疑點,一位叫孜拉嘎瑪躍德的人回答了其中之一,曰:有毒就有藥,說明了毒可成藥、以毒攻毒的醫理。此時還出現了名醫傑普赤西,他研製的“吐迥旺日”藥丸,也是運用了以毒攻毒的理論;到了4世紀的拉妥妥日時期,採用了寒病熱治、熱病寒治的治療醫理。此時還出現了著名藏醫師通格妥覺堅,他從父親嘎啟比奇處學習了印度醫學,豐富了藏醫理論和實踐。從史料記載看,當時通格妥覺堅這樣的醫師,已經能夠在莫龍袞巴扎的眼睛上開刀動手術;仲年德烏患了毒龍麻風病後,為了避免傳染家人,獨自居住在地下塘穴之中,說明那個時代的醫師及其醫療技術及預防疾病的手段等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歷史

到了公元7世紀,藏醫的醫藥理論和醫療實踐相結合方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此時藏王松贊乾布基本統一了西藏高原,同唐朝聯姻修好,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當時有漢地的摩訶弟瓦和尚及西藏的大譯師達磨郭卡把文成公主攜帶的《醫法大論》譯成藏文並予以厘定,這是藏文譯成的第一部漢醫醫典,可惜此書早已散失,但其精華部分均收輯於西藏的醫學名著《四部醫典》之中。松贊乾布為了藏醫的繼承和發展,挑選了一部分藏家子弟學習醫典,為藏醫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8世紀初,贊布赤德祖丹迎娶金城公主入藏。公主進藏時攜帶了眾多醫典。其中漢地大乘和尚與西藏澤師毗盧遮那共同翻譯了《月王藥診》(亦澤《醫法月王論》),它是現存最早的藏醫學著作。在法王赤松德贊時期,出現了“四方名醫”、“遠方九太醫”等名家,使藏醫得到空前的發展。在諸多名醫之中,玉妥寧瑪•雲丹貢布的名聲最響,成就最大。他曾親赴藏區各地,收集民間醫藥的驗方,並加以研究,還赴尼泊爾、印度等國,研習醫理,同時迎請中醫及尼泊爾、印度醫生入藏,吸收優秀的醫學文化。在此基礎上,玉妥寧瑪•雲丹貢布撰寫了《四部醫典》這部舉世聞名的藏醫典籍,標誌著藏醫獨具特色體系的完成。到了13世紀初,玉妥寧瑪之後裔玉妥瑪•雲丹貢布在研習藏醫醫典的同時,學習中醫《月王藥診》及印度的醫學八支理論,對《四部醫典》進行補充厘定,使其更加完善、規範。

到了14世紀,出現了南北地區氣候的不同而採取不同治療方法的強巴派及蘇卡派,推動了藏醫藥理論的發展。此時各地醫生紛紛著書立說,湧現了許多優秀的醫典及《四部醫典》註疏。

17世紀,五世達賴喇嘛非常重視藏醫事業的發展,曾創建了哲蚌寺索日卓翩林、日喀則索日常松堆白林、布達拉宮拉旺角、桑普尼瑪塘等藏醫學校。五世達賴喇嘛的第司桑結嘉措,為藏醫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689年他完成《四部醫典釋論•藍琉璃》一書;1690年編著了《秘廖續補註》一書;1703年完成了《醫學概論•仙人喜筵》一書,這些著作成為許多醫生治療的參考依據和研習醫術的最佳典籍。第司桑結嘉措還根據《月王藥診》和自己所著《藍琉璃》、《醫學概論》以及強巴派醫學理論、倫頂朗傑多吉所傳《續義釋論》等內容加以補充和整理,首創醫學唐卡掛圖79幅。第司桑結嘉措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1696年他創建了藥王山日齊卓翩林醫學院,培養了一批醫學人才,他們著書立說,傳播醫理,飲譽全藏,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達到了藏醫發展的較高水平。

十三世達賴喇嘛時期,藏醫學也有一定的發展。此時出現了許多著名的藏學家,諸如噶瑪吉美吉森格、喇嘛吉美赤列、太醫烏堅丹增嘉措、多吉堅贊、扎康基巧堪布強巴土旺、恰布巴當曲班丹、欽饒羅布大師等。他們編著醫書,傳授醫理,推動了藏醫事業的繼承和發展。在這些醫學家之中,欽饒羅布大師功勳最為顯著。他曾廣拜名師,研習顯密經典、天文歷算,熟諳《四部醫典》為主之醫典,撰寫了《根本續植株•醫學海藏》、《藥草標本集要•奇妙金穗》、《接生法•利眾月寶之鑑》、《後續總義•打開經典之匙》、《後續切脈查尿補註》、《放血療法總義•童子語飾》等十幾本著作。

年,在十三世達賴喇嘛指示下成立了拉薩醫算院,任命欽饒羅布大師為院長。欽饒羅布廣招弟子,傳播醫理。先後有來自藏區各寺廟、各軍營、咒師傳承以及青海、康區等地學員,還有來自不丹、錫金、拉達克等國家和地區的學員,其親傳弟子多達千餘名。1959年原拉薩醫算院正式改為西藏藏醫院,任命77歲高齡的欽饒羅布大師為藏醫院院長。

但在十四世達賴統治下的西藏地方政府官辦的幾所藏醫機構設備十分簡陋、規模很小,那時候的藏醫藥事業集中表現在拉薩的藥王山和醫算院中。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這個機構里醫生和學徒加在一起也只有73人,整個機構的總面積只有367平方米一個小小的門診部,一年的門診量只有1萬人次,生產藏藥2500公斤。而且這主要是為上層統治者服務的,廣大農奴則根本無權享用。加上私人診所和農牧區的民間藏醫,整個西藏的從醫人員還不到500人。在封建農奴制度下的西藏,無論是創建不久後又被解散的哲蚌寺、日喀則、布達拉宮拉旺角、桑普尼瑪塘等藏醫學校也好,還是後期的藥王山利眾院及拉薩藏醫院也好,其生源均來自於拉薩、日喀則、山南等地區的在寺僧人。後來為了藏軍的需要,於1939年根據西藏地方政府的指令,在原有的僧人學員的基礎上招收了來自藏軍營的學員。因此在這二所醫學院生源中除極個別的來自社會上的學員外,其餘均來自於各大寺院和藏軍軍營,專為寺院和藏軍培養醫務人員,未能面向全社會。二所醫學院醫師的生活來源也只能靠寺院莊園的收入及布施,來自軍營的學員也只能靠軍餉。那時在西藏龐大的農牧區幾乎沒有一所象樣的醫療機構,患了病想赴城鎮治病,卻被沉重的負擔所困,得不到及時的治療。若遇傳染病大流行,廣大的藏族下層人民則只能聽天由命。據資料統計,西藏在1951年前的150年間,僅天花就先後流行過四次。1925年的一次天花流行,在拉薩一地就死亡7000多人。1934年和1937年的兩次傷寒流行,拉薩又死亡5000餘人。農牧地區的民眾患病,除了用一些土方法進行治療外,就只好舉行法事、打卦占卜、祈禱禳災。而那些貧病交加的農奴們,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後,藏醫藥事業步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59年5月,西藏人民政府把原來的藥王山醫學院和藏醫院合併。1961年9月恢復拉薩藏醫院的名稱,委任欽饒羅布大師為院長、其高徒強巴赤列為副院長。將原有的綜合門診擴充為內科、外科、婦兒科、針灸科、配藥室等,把原來以培養醫學人才為主的藏醫院,逐漸發展為以醫療、培養人才兼舉並重,完成了培養學員、門診醫療、農牧區巡診、採藥製藥等任務。1965年建成藏醫門診大樓及擁有32張病床的病房,這是藏醫歷史上的第一所分科門診醫院和第一個住院病房。1965年藏醫專家合作編寫了《藏醫藥初探》一書,還對300多種草藥和生藥材注以國際通用名稱。

發展

此時一些老醫師根據醫典理論和親身經驗,在胃病、腎病、痛風病、感冒、腦溢血、腎型水腫、婦女病等方面撰寫文章,在醫術上和理論上進行總結。

1974年,在編纂《國家醫藥辭典》時,將西藏歷史長、療效佳的藥丸“嘉齊敦巴(鐵末之七)”、“阿卡久阿(沉香十五)”、“吹湯日布”等收入辭典。同年成立了以藏醫院老藏醫為主的8位成員組成的藏醫研究小組,該小組在收集、整理“文革”期間失散和毀壞的古代藏醫典籍的基礎上,開始總結藏醫對幾種疾病療效明顯的臨床經驗,通過藏醫療法和西醫檢驗相結合的診治疾病的辦法,取得了明顯的療效。

1975年,藏醫院研究小組為當時的赤腳醫生編寫發行了《新編藏醫配方》一書。1976年和1977年,中央衛生部先後兩次派遣藏醫工作小組和攝製小組,拍攝了兩部《西藏的醫學和藥物學》科教片。工作組的兩位成員和藏醫學家強赤列先生通力合作把第司桑結嘉措時期的80幅彩色醫學掛圖及附錄4000多幅照片,編輯為漢藏合璧的4本畫冊,成為集藏醫科學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價值連城的珍品。為了統一藏藥的配量,西藏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新疆六省、區於1977年分別在拉薩和西寧召開會議,對174種單科藥和290種配方進行定量,為以後藏藥的生產、使用提供科學依據。

1979年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後,藏醫事業進入了全新的發展時期。1979年4月,由著名醫師土丹次仁、強巴赤列分別擔任主編及副主編,開始撰寫《中國醫學•藏醫藥分冊》。同時組織專門人員搶救和出版珍貴醫典,相繼出版了《四部醫典》及其注釋《藍琉璃》、《秘訣補註》等典籍。

 遵照中央人民政府關於西藏要大力發展藏醫及天文歷算的精神,1980年9月1日,原拉薩藏醫院正區更名為西藏藏醫院。從此,西藏藏醫院成為醫療、教學、科研、製藥、歷算的中心。此後藏醫內科在高血壓疾病療法和針灸科在兒童經疾病治療等臨床研究工作取得很大的進展。

1981年以後,西藏各地、縣相繼成立了藏醫院(科),目前,在自治區的7個地市中,有5個地區建立了地區級藏醫院;在75個縣中,5個縣設有縣藏醫院,70個縣的縣醫院中設有藏醫科,如:山南地區藏醫院、昌都地區藏醫院、日喀則地區藏醫院、那曲地區藏醫院、昌都地區藏醫院、以及貢覺縣藏醫科、申扎縣藏醫科、八宿縣藏醫科、江孜縣藏醫科等。西藏藏醫院還先後5次舉辦進修班,培養了基層藏醫醫務人員200餘名。

1981年9月,在拉薩召開了中華醫學會藏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理論經驗交流會。大會收到與會專家和醫師提交的數十篇有關醫史、理論、臨床實踐、各種藥方、科研成就等方面的文章,為繼承發展藏醫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成果

藏醫不單為藏民族治病,也為中國各族人民治病,甚至為國外患者治病。1992年11月,西藏山南地區藏醫院與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聯合創辦了北京藏醫院。1994年底,他們又在天津河東區中醫院開設了藏醫門診。藏醫獨特的秘方,精湛、良好的療效,博得京津二地及國內外廣大患者的好評。北京藏醫院開診近4年來,天津河東區中醫院藏醫門診開診近兩年來,先後診治來自全國和世界各地的患者30萬人次。德國、義大利、以色利等30多個國家的醫務工作者還到這裡參觀和學習。

1993年9月,《國家藥物辭典》編委會、中央衛生部藥物標準辦公室及西藏、四川、雲南、新疆等地的藥物檢驗所的代表相聚在拉薩,召開了中國藏藥標準工作會議,總結了藏藥厘定標準工作,對具有悠久歷史、療效顯著的藏藥用現代科學手段進行了論證。

1994年8月,中央召開了第三次西藏工作會議。會後江蘇省決定承擔援藏項目中的藏醫院製藥廠的擴建工程,撥款5300萬元(約合660萬美元)作為建設費用。所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國家對藏醫事業的重視和關懷。

療效

總之,藏醫是具有悠久歷史、獨具特色、療效顯著的一門科學,是藏族人民在複雜的自然環境中與各種疾病長期鬥爭所形成的民族醫學,是中國醫學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門。今天它與諸多先進的醫療體系相借鑑和結合,已經並將更好地為藏族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務。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藏醫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西藏自治區的強巴赤列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參考資料:
1.http://www.yangshengzhu.com/health/481/15830-1.htm

相關詞條:
藏醫 療效

我來完善開放分類:
醫療西藏醫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