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眼病

藍眼病

藍眼病的病原為藍眼病副粘病毒,它是1980年在墨西哥中部首次發現了豬藍眼病後從發病豬體內分離到的。該病毒具有血凝性,可以凝集哺乳動物和禽類紅細胞,大小為135-148nm到257-360nm,病毒粒子呈多形性,但通常近似於球形,沒見過絲狀病毒。甲醛可消除藍眼病副粘病毒的感染性和血凝性;56℃4小時可使藍眼病副粘病毒滅活。

基本概述

藍眼病,是一種副黏液病毒所引起的一種豬只疾病。其臨床特性為中樞神經紊亂、繁殖障礙和角膜混濁。由於角膜混濁而導致瞳孔呈淡藍色,故名藍眼病首先在1980年爆發於墨西哥中部Michoacan州的2500頭商用母豬場,隨後傳播至鄰近州及其他較遠距離州的養豬場,但仍局限於Michoacan州及周圍區域為本病流行區,其他國家並無本病之報告。

病原

豬的藍眼病的病原為藍眼病副粘病毒,它是1980年在墨西哥中部首次發現了豬藍眼病後從發病豬體內分離到的。該病毒具有血凝性,可以凝集哺乳動物和禽類紅細胞,大小為135-148nm到257-360nm,病毒粒子呈多形性,但通常近似於球形,沒見過絲狀病毒。甲醛可消除藍眼病副粘病毒的感染性和血凝性;56℃4小時可使藍眼病副粘病毒滅活。

流行病學

藍眼病藍眼病

豬是已知自然感染藍眼病副粘病毒且唯一有臨床症狀的動物,亞臨床感染豬是藍眼病副粘病毒的主要傳染源。該病毒可通過呼吸道、人員、交通工具、鳥和風傳播。1980年受害的主要是仔豬,大於30日齡的豬很少死亡且不表現神經系統障礙;1983年在管理不善的豬場,15-45kg的豬發生嚴重的腦炎,其死亡率很高,同時伴有其它病毒性或細菌性疾病;1988年發現發生藍眼病的公豬患有嚴重的睪丸炎、附睪炎和睪丸萎縮等。

臨床症狀

藍眼病在商品豬首發於“產仔室”而且表現中樞神經症狀和高的死亡率,同時一些斷奶仔豬和育肥豬發生角膜混濁,死亡率急劇上升,然後短時間內降低。因豬的年齡不同,臨床表現不一樣。

1.2-15日齡小仔豬最易感染,臨床症狀驟然出現,健康仔豬突然側臥虛脫或出現神經症狀,開始發熱、被毛粗亂、弓背,有時伴有便秘和腹瀉,然後出現運動失調、虛弱強直(主要見於後肢)、肌肉震顫、姿勢異常(如犬坐樣)等神經症狀。一些病豬有角膜炎,並伴有眼瞼水腫和流淚,眼瞼緊閉,粘有分泌物,有1-10%感染豬呈單側或雙側性角膜混濁。最早發病的仔豬在48小時內死亡,後出現的病例在出現症狀4-6天后才死亡。

藍眼病暴發期,仔豬的感染率為20-65%,感染仔豬的發病率為20-50%,死亡率達87-90%,受感染的母豬表現正常,或在仔豬出現症狀前1-2天有中度厭食現象。

2.大於30日齡的豬表現中度和暫時性臨床症狀,包括厭食、發熱、打噴嚏、咳嗽等,但神經症狀不常見,且不明顯。如有則表現為倦怠、運動失調、轉圈,呈單側或雙側性角膜混濁和結膜炎,可持續一個月而無其它症狀。30日齡以上的豬感染率僅為1-4%,且死亡率低。

3.後備母豬和其它成年豬偶見角膜混濁,懷孕母豬的返情率達20%,並可持續4個月。

4.公豬單側性睪丸增大,14-40%的公豬繁殖力降低,睪丸萎縮並伴有副睪硬化。

病理變化

沒有特徵性眼觀病變,僅見肺心葉及腹側有輕度的肺炎等變化。仔豬有中度胃、膀胱擴張,腹腔積有少量混有纖維素樣的液體,腦充血、脊液增多,常見單側性結膜炎、結膜水腫和不同程度的角膜混濁。

診斷

藍眼病藍眼病

在急性病例,根據其臨床症狀:腦炎、角膜混濁、母豬繁殖障礙、公豬睪丸炎和附睪炎可對藍眼病做出初步的診斷;根據其組織病變:非膿性腦炎、房前色素層炎、角膜炎、睪丸炎、副睪炎,神經元和角膜上皮內的包涵體對藍眼病可作出進一步診斷;確診則依賴於血清學方法和病毒的分離鑑定。目前已建立了藍眼病的HI、VN、ELISA等血清學診斷方法。

控制和預防

1. 藍眼病無特效治療方法,有中樞神經紊亂的豬一般以死亡告終,僅有角膜混濁的豬只可康復。剔除有或無睪丸炎不育公豬,必要時可採用人工授精,特別注意懷孕母豬和小母豬的發情症狀,有條件者可用超音波確診其是否懷孕。良好的管理,保持清潔衛生,提供充足營養,可減少該病的不利影響,抗菌藥常見用於繼發感染的治療和預防。

2. 感染豬場藍眼病撲滅措施包括:封鎖豬場,徹底消毒,實行“全進全出”制,撲滅臨床感染豬,及時清除死豬,用血清學方法進行監測。

3. 執行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從健康豬群引種,進行血清學檢測,並群前實行隔離,該病毒具有血凝性,可以凝集哺乳動物和禽類紅細胞。控制人員流動,嚴防野鳥、野鼠侵入,及時清除廢棄物和死豬。

4. 用細胞培養和雞胚增殖藍眼病副粘病毒,製成油苗或氫氧化鋁佐劑苗,可用於該病的預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