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瓦爾·薩達特

安瓦爾·薩達特

安瓦爾·薩達特(Sadāt,Mohammed Anwaras,1918年12月25日-1981年10月6日)出生在米努夫省(Al-Minufiyah)邁特阿布庫姆村(Mit Abu Al-Kum)。他有13個兄弟姐妹。1970年10月15日納賽爾逝世後繼任總統。薩達特在外交方面採取一些極端出人意外的步驟,如擺脫蘇聯對埃及的控制;發動第四次中東戰爭;同以色列和談。1972年7月,薩達特下令驅逐蘇聯軍事顧問和專家,宣布蘇聯在埃及領土上建立的一切設施和軍事裝備移交埃及管理使用。1978年9月6日,在美國的調解下,薩達特和貝京簽署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戴維營協定”,他和貝京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他是埃及著名的政治家和總統。為埃及的主權和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貢獻。1981年10月6日,時任埃及總統薩達特不幸遇刺身亡。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

薩達特,出生在米努夫省(Al-Minufiyah)邁特阿布庫姆村(Mit Abu Al-Kum)。他有13個兄弟姐妹。

1936年薩達特入開羅軍事學院學習。1938年在開羅軍事學院畢業。1939年秘密建立“自由軍官”小組,因從事反英活動曾兩次被捕入獄。1950年加入納賽爾的自由軍官組織。1952年7月23日參加納賽爾領導的推翻法魯克王朝的七月革命,1956年支持納賽爾當選總統。1964~1966和1969~1970年任副總統

1970年10月15日納賽爾逝世後繼任總統。薩達特在外交方面採取一些極端出人意外的步驟,如擺脫蘇聯對埃及的控制;發動第四次中東戰爭;同以色列和談。1972年7月,薩達特下令驅逐蘇聯軍事顧問和專家,宣布蘇聯在埃及領土上建立的一切設施和軍事裝備移交埃及管理使用。

1973年10月,薩達特命令埃及軍隊渡過蘇伊士運河,和敘利亞一起發動了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十月戰爭),摧毀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線,對以色列占領的西奈半島發起進攻。埃及在這次戰爭中取得了勝利,但西奈半島仍未收復。

1976年,宣布廢除埃蘇《友好合作條約》,禁止蘇聯軍艦使用亞歷山大港。1977年11月,薩達特親自前往耶路撒冷同以色列總理貝京會晤,打開了埃以直接對話的渠道。同年12月,以色列總理貝京到埃及,同薩達特舉行第二次會晤。1978年9月,在美國總統卡特的斡旋下,薩達特同貝京在美國簽訂戴維營協定。1979年3月,埃、以簽訂和約,1980年同以色列正式建交,結束了兩國之間長達30年之久的戰爭狀態,並收回西奈半島三分之二的領土。1978年獲諾貝爾和平獎。1981年10月6日,在開羅舉行慶祝十月戰爭勝利8周年的閱兵式上,薩達特遇刺身亡。1994年當選《時代》周刊年度人物。

指導戰爭

1970年薩達特繼任總統後,他試圖和平解決埃以紛爭,由於以色列態度僵硬蠻橫和談失敗,第三次中東戰爭後埃及人民要求收復失地洗刷國恥,埃以“不戰不和”狀態使埃及精疲力竭,經濟幾近崩潰,在這種情況下,薩達特被迫以戰求和尋求強國新途徑,發動了第四次中東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是薩達特強國戰略的重要一步。

1970年10月,薩達特擔任埃及新總統後,為了反擊以色列侵略者,收復被占領的土地,恢復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權利,決定在1971年對以色列採取軍事行動。 經過認真準備,埃及、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人民,在1973年10月6日(即伊斯蘭齋戒節猶太教贖罪日)突然發起攻擊以色列的戰爭,即第四次中東戰爭。 

在薩達特的指揮下,埃及軍隊取得了突破巴列夫防線以及殲滅以色列王牌190裝甲旅的勝利,但是第四次中東戰爭未能全勝。

仰望和平

安瓦爾·薩達特安瓦爾·薩達特

第四次中東戰爭後,薩達特意識到,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深重無比,絕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走和解之路,才是正道。1977年11月,薩達特在議會突然宣布,他決定親赴以色列,與這個世仇死敵謀求和平。當時,全體議員都驚得目瞪口呆,許多人甚至以為他是不是在發燒講胡話;有的懷疑自己在做夢。一些人在弄清並沒聽錯後,忍不住高喊:“以色列乃罪惡的虎狼之國,千萬不可去啊!” 但薩達特去意已決,面對眾人的反對淡淡地說:“為了和平,我將走遍天涯海角,為什麼要排除以色列?”他毅然到了耶路撒冷,在以色列議會慷慨陳詞。直到這時,以色列總理貝京和許多部長才相信薩達特不是在開玩笑。1978年9月6 日,在美國的調解下,薩達特和貝京簽署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戴維營協定”,他和貝京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又過了一年,埃及和以色列正式締結和約。

遭遇行刺

安瓦爾·薩達特安瓦爾·薩達特

1981年10月6日,薩達特身著嶄新的元帥服,肩佩西奈之星綠色綬帶,在勝利廣場的閱兵台舉行盛大閱兵式,慶祝“10月戰爭”勝利8周年。他的右側是穆巴拉克副總統,左側是國防部長艾布·加扎拉。

中午12時59分,正當人們翹首仰望米格戰鬥機低空飛行表演時,一輛受檢閱的130炮車突然在檢閱台前停下,從駕駛室跳下一名陸軍中尉和3名軍人。薩達特以為他們要向他敬禮,便站起來還禮。此時,名叫卡里德的中尉先扔出一枚手榴彈,接著用衝鋒鎗向薩達特掃射,另外3個士兵分兩路向檢閱台襲擊。

當時正在進行閱兵式實況轉播的電視播音員哽咽著說:“刺客,叛徒,同胞們,埃及……”說到這裡,電視螢幕上一團漆黑。卡里德這時已衝到了離檢閱台近在咫尺的地方。一個記者攔住了他的去路,義正詞嚴地吼道:“你這個叛徒!”他想擋住刺客,但被卡里德一槍摞倒在地。人們嚇壞了,一個個鑽到桌椅下面。剛反應過來的警衛才開槍還擊,但一切都晚了,薩達特倒在了血泊中。

謀殺事件在眾目睽睽之下持續了只有兩分鐘,但這兩分鐘改寫了歷史。薩達特身中5彈,穿透肺部的兩彈使他流血過多,送到醫院時已氣絕身亡。卡里德是“贖罪與遷移”組織的成員,一代偉人倒在了極端分子的槍下,死在慶祝戰爭勝利的不設防的檢閱台上。

據薩達特遺孀吉薩·薩達特後來回憶,那天,薩達特知道有人要謀殺他,但仍拒絕穿防彈衣,認為那不是男子漢的行為。當時,檢閱台前,尤其是他的前面本來坐著一名警衛,薩達特嫌他的頭高出台面,影響視線下令其撤走。

10月10日,埃及為薩達特舉行隆重的國葬。包括美國總統尼克森、福特、卡特和以色列總理貝京在內的許多國家領導人出席葬禮,他們在靜立、默哀,懷念為中東和平做出巨大貢獻的薩達特總統。

在薩達特的陵墓前,3個古埃及打扮的衛兵守護在墓前,墓碑上幾行娟秀的阿拉伯字十分醒目:虔誠的總統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戰爭與和平的英雄為和平而生為原則而死。

伊斯蘭曆1401年12月8日

公元1981年10月6日

埃及首都開羅,有個地方叫納薩爾城,穿城而過的寬敞大街上,有一座看上去很像金字塔的建築,那就是埃及前總統薩達特的墓地,也是埃及無名英雄紀念碑的所在地。

遇刺經過

閱兵儀式

1981年10月6日,薩達特身著嶄新的元帥服,肩佩西奈之星綠色綬帶,在勝利廣場的閱兵台舉行盛大閱兵式,慶祝“10月戰爭”勝利8周年。他的右側是穆巴拉克副總統,左側是國防部長艾布·加扎拉。炮兵分隊向檢閱台走來,在滾滾揚起的塵土中,軍用卡車牽引著大炮隆隆駛過。

正在這時,六架海市蜃樓式戰鬥機從遠處呼肅而來,俯衝而下,幾乎擦著檢閱台頂端而過。

薩達特叼著菸斗,仰著臉聚精會神地凝視著飛機。

飛機迅速爬高,機尾噴出了紅白藍三色的彩煙。這些都顯示了埃及國防力量的強大,表明埃及受以色列侵略的時代,自1973年10月一去不復返了。

突然襲擊

中午12時59分,正當人們翹首仰望米格戰鬥機低空飛行表演時,一輛受檢閱的130炮車突然在檢閱台前停下,從駕駛室跳下一名陸軍中尉和3名軍人。薩達特以為他們要向他敬禮,便站起來還禮。此時,名叫卡里德的中尉先扔出一枚手榴彈,接著用衝鋒鎗向薩達特掃射,另外3個士兵分兩路向檢閱台襲擊。

當哈立德的第一顆手榴彈爆炸後,秘書哈菲茲大叫“刺客”,奮不顧身地向薩達特撲去,一面大聲疾呼:“臥倒!快臥倒!總統!”薩達特看到了眼前發生的一切,也聽到了哈菲茲聲嘶力竭的呼喊,但他站在那裡一動也不動,像鐵塔一樣屹立著,兩眼炯炯發光,注視著發了瘋的哈立德。手榴彈突然在檢閱台前爆炸。

外界反應

當時正在進行閱兵式實況轉播的電視播音員哽咽著說:“刺客,叛徒,同胞們,埃及……”說到這裡,電視螢幕上一團漆黑。卡里德這時已衝到了離檢閱台近在咫尺的地方。一個記者攔住了他的去路,義正詞嚴地吼道:“你這個叛徒!”他想擋住刺客,但被卡里德一槍摞倒在地。人們嚇壞了,一個個鑽到桌椅下面。剛反應過來的警衛才開槍還擊,但一切都晚了,薩達特倒在了血泊中。

謀殺事件在眾目睽睽之下持續了只有兩分鐘,但這兩分鐘改寫了歷史。薩達特身中5彈,穿透肺部的兩彈使他流血過多,送到醫院時已氣絕身亡。卡里德是“贖罪與遷移”組織的成員,一代偉人倒在了極端分子的槍下,死在慶祝戰爭勝利的不設防的檢閱台上。

據薩達特遺孀吉薩·薩達特後來回憶,那天,薩達特知道有人要謀殺他,但仍拒絕穿防彈衣,認為那不是男子漢的行為。當時,檢閱台前,尤其是他的前面本來坐著一名警衛,薩達特嫌他的頭高出台面,影響視線下令其撤走。

總統葬禮

10月10日,埃及為薩達特舉行隆重的國葬。包括美國總統尼克森、福特、卡特和以色列總理貝京在內的許多國家領導人出席葬禮,他們在靜立、默哀,懷念為中東和平做出巨大貢獻的薩達特總統。

在薩達特的陵墓前,3個古埃及打扮的衛兵守護在墓前,墓碑上幾行娟秀的阿拉伯字十分醒目:虔誠的總統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戰爭與和平的英雄為和平而生為原則而死。

刺殺原因

事後的審訊中,哈立德交代了刺殺薩達特的原因:

(一)最近許多穆斯林領袖被捕,並受到迫害和辱侮;

(二)埃及現行法律與伊斯蘭教法相悖;

(三)政府與猶太人講和。換句話說,他之所以行刺,是因為對國內社會、經濟狀況不滿,對戴維營協定不滿,對政府壓迫不滿。哈立德等四人在審訊後被處決。

處理結果

警方當場抓住了包括伊斯蘭布里在內的四名兇手。被捕後,他們對自己殺害薩達特的罪行供認不諱,願意接受任何制裁,並始終堅稱刺殺行動是絕對正義的。伊斯蘭布里說:"我是殺了他,但是我不是犯罪,我殺他是為了宗教,為了祖國。"阿巴斯認為:"我完全相信這個人該殺,我祈求真主給我參加制服暴君的榮耀,讓他付出犯罪的代價。"在審判員問及伊斯蘭布里為何決定殺害薩達特時,他供認不諱。

最終法院宣判直接參與刺殺的伊斯蘭布里、阿巴斯、阿海勒、阿勒四人死刑。"安古"小組隸屬的穆斯林兄弟會也有300人被判處死刑。武裝部隊也進行了清洗,大約有100人被開除。

事件背景

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是埃及前總統,阿拉伯世界的傑出政治家。他1918年出生在尼羅河三角洲曼努菲亞省的邁特阿布庫姆村,父親是一名軍人。由於家境一直很艱難,因此,薩達特的童年是在貧寒困苦中度過的。

在薩達特的初級教育中讀的最多的是《古蘭經》,這使他成為了一個虔誠的伊斯蘭教徒。到了薩達特的中學時期,正趕上埃及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偉大時代。當時的埃及雖然於1922年名義上獲得了獨立,但實際上是英國的殖民地,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使埃及人民感到極大的憤怒,同時也在年輕的薩達特心中種下了仇恨的種子。而且,薩達特特別崇拜印度民族主義領袖莫漢達斯·甘地為反對英國在印度的統治而進行的偉大鬥爭,因此把甘地作為他人生的榜樣,甚至連甘地的服飾他都模仿。1936年,薩達特考入了埃及皇家軍事學院,參加了“青年埃及黨”。畢業後,他因為參加反英鬥爭而兩次被捕入獄。1950年,薩達特投到納賽爾領導的“自由軍官組織”中,並成為其中的一名核心成員。1952年7月23日,納賽爾領導的革命獲得了成功,把埃及人民從英國人的統治下拯救了出來。薩達特則代表自由軍官組織在廣播電台發表了第一個聲明,向埃及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宣告,埃及從此獲得了新生。

“7·23”革命後,薩達特從一名普通軍官一躍成了執政的“革命委員會”成員。1970年9月28日,當納賽爾總統逝世後,薩達特擔任了埃及總統,開始了他的總統生涯。上任伊始,他便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在政治上,他主張民主,在經濟上實行開放政策,在外交上則推行“積極中立”和“不結盟政策”,反對霸權主義,力圖打破中東“不戰不和”的局面,以謀求和平解決中東問題。這些政策的正確實施,使埃及在國際中的地位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尤其是埃以實現和平,使中東地區消除了一大隱患,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了表彰薩達特的功績,諾貝爾和平獎評選委員會和國際記者協會分別授予了他“諾貝爾和平獎”和“哈馬舍爾德和平獎”。

但是,薩達特的行動在阿拉伯世界卻引起了一場激烈的鬥爭,他們認為薩達特背叛了伊斯蘭世界,因此聯合起來制裁埃及。埃及國內的反對勢力也乘機開始活動,想推翻薩達特政府,並密謀暗殺薩達特。

1981年10月6日,當薩達特總統出席在埃及首都開羅東郊舉行的一次為慶祝埃及十月戰爭8周年而舉行的盛大閱兵典禮時,四名假扮軍人的宗教極端主義分子用衝鋒鎗向主席台進行了瘋狂掃射,薩達特當場遇難,和他同時遇難的還有埃及武裝部隊參謀長和總統私人秘書等7人。就這樣,這位埃及傑出的民族主義領導人,為了捍衛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薩達特總統的遺體被安放在紀念十月戰爭陣亡的無名戰士紀念碑下。

主要著作

為紀念薩達特,埃及政府於1982年4月將西奈半島亞米特城命名為薩達特城。薩達特著有《革命歷史》、《尼羅河上的起義》、《薩達特回憶錄——莫斯科和開羅之間的堅冰正在消融》、《對個性的探索》、《阿拉伯統一的故事》等。

人物評價

當選時代周刊1977年度風雲人物當選時代周刊1977年度風雲人物

薩達特上台後,幹了兩件令世人矚目的大事:

一是他領導埃及人民進行了十月戰爭;

二是他毅然不顧一切地與以色列談判,用和平的手段收復了失地。

達特在當總統的11年中,把人民帶入了戰爭,也主動地把國家帶入了和平。對前一件事,非議甚少。對於後一件事,國際國內則評價不一。有人讚美他為勇敢的和平使者,有人則罵他是阿拉伯民族的叛徒,甚至不少埃及人把薩達特的耶路撒冷之行看作是埃及的一段不光彩的歷史而羞於啟齒。然而事過境遷。薩達特被刺10年後,中東所有阿拉伯國家,包括持強硬立場的敘利亞和巴解組織都與以色列坐到了談判桌前。雖然和平的道路是艱難的,但這是大勢所趨,也是人心所向,也只有用和談的方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東問題。所以,薩達特勇敢的和平行動將作為中東和平的先驅載入史冊,雖然他這時早已離開了總統的寶座,長眠於九泉之下。但他的和平思想卻象金字塔一樣閃耀著奪目的光芒。他永遠活在埃及和中東各國人民的心中。

為紀念薩達特,埃及政府於1982年4月將西奈半島的亞米特城命名為薩達特城。

為了表彰薩達特的功績,諾貝爾和平獎評選委員會和國際記者協會分別授予了他“諾貝爾和平獎”和“哈馬舍爾德和平獎”。

歷年諾貝爾和平獎獲獎名單

阿諾爾德松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小組
列翁·茹奧
克貝斯蒂安·路易斯·蘭格
夏爾萊·阿爾貝特·戈巴特
萬加麗·馬阿薩伊
希林·艾巴迪
美國教友會
英國教友會
醫生無國界組織
禁止地雷全球運動
埃米利·鮑爾奇
西門內斯·貝洛
羅特巴拉特
佩雷斯
萊昂·布爾熱瓦
莫恩奈斯托·蒂奧多羅·莫內塔
阿里亞斯·桑切斯因
韋塞爾因
世界衛生反對核戰爭組織
圖圖因
阿方索·加西亞·羅夫萊斯
南森國際難民辦公室
阿道弗·佩雷斯·埃斯基維爾
特里薩
埃利·迪科門
貝爾塔·弗賴茹勞·馮·蘇特納
佩蒂·威廉斯
國際法研究所
阿爾弗雷德·赫爾曼
肖恩·麥克布賴德
阿賽爾
珍妮·亞當斯
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
國際和平局
諾爾曼·布勞克
弗蘭克·B·凱洛格
勒內·卡森
路德維希·克魏德
費迪南·愛德華·比松
萊納斯·C·波林
達格·哈烏舍爾德
伯持·約翰·盧圖利
菲利普·約翰·諾爾·貝克
保羅·德康斯炭
奧古斯特“貝爾納特”
瓊·亨利·杜南
查理土·格茨·道成斯
約翰·瑞利·馬特
亨利·拉方丹
阿瑟·亭德森
諾曼·安吉爾
黎德壽
喬治·亨利·皮爾
卡洛斯·薩維德拉·拉馬斯
弗雷德里克·帕西
安南
梅里德·科里根
路易·勒諾
E·A·羅伯持·塞西爾
納特漢·瑟德爾布羅姆
伊萊休·魯特
阿爾貝·施韋澤
拉爾夫·詹森·本奇
約翰·博伊德·奧爾
弗雷德里克·貝耶
德克勒克
奧斯丁·張伯倫
阿爾娃·米達爾
梅納赫姆·貝京
菜斯特·波爾茲·皮爾遜
卡爾·馮·奧西茨基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
穆罕默德·巴拉迪
弗里特約夫·南森
卡爾·亞爾馬·布蘭廷
托馬斯·伍德羅·威爾遜
威廉·蘭德爾·克里默
安德烈·薩哈羅夫
科德爾·赫爾
威廉士
戈爾
維利·勃蘭特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
穆罕默德·尤納斯
金大中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安瓦爾·薩達特
佐藤榮作
亨利·基辛格
國際勞工組織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西奧多·羅斯福
歐巴馬
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
馬丁·路德·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