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崗遺址

薛家崗遺址

薛家崗遺址,面積6萬平方米,地處安徽省潛山縣河鎮鄉。它是新石器時代遺留下的古文化遺址。現出土了近3千件文物,主要是石器,陶瓷和玉器,並發現了百餘座的墓穴。遺址延續時間長,分布範圍廣,文化層堆積厚,遺蹟遺物豐富和文化內涵深邃,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遠古文化—薛家崗文化的典型代表。

概述

薛家崗遺址,面積6萬平方米,地處安徽省潛山縣河鎮鄉。它是新石器時代遺留下的古文化遺址。現出土了大約3000件文物,主要是石器陶瓷玉器,並發現了百餘座的墓穴。薛家崗遺址延續時間長,分布範圍廣,文化層堆積厚,遺蹟遺物豐富和文化內涵深邃,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遠古文化——薛家崗文化的典型代表。

遺址距離潛山縣城僅7公里,位於王河鎮永崗、利華兩自然村的交界處,總面積6萬多平方米。遺址四周溪流回紆,松竹蒼秀,景色優美,最適宜於人類生息繁衍。1979年以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廣州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先後對薛家崗遺址進行了6次發掘,揭露面積2千多平方米,出土文物近3千件。為探尋薛家崗文化分布情況,考古工作者先後在交界及江淮之間又發現多處薛家崗文化同類型遺址。

遺址發掘

薛家崗遺址薛家崗遺址

遺址為高約3米的橢圓形台地,面積6萬平方米。經考古研究發掘,揭露面積2200平方米,發現房基、灰坑及墓葬等遺蹟,出土各類文物3000餘件,初步展示了薛家崗遺址的社會發展階段和文化屬性。

遺址文化堆積分為5層,第1層耕土層;第2層宋代瓦礫層;第3層商文化層;第4層、5層為新石器時代文化層。依據地層疊壓關係和出土遺物的演變規律,4、5兩層又分為四期文化。經過發掘,出土器物主要是石、陶、玉三大類。石器有石刀、石斧、石錛、石鏟、石鑿、石鉞、石鏃等。

石器多通體精磨,對面穿孔,稜角分明,部分刀、鏟的孔眼處還繪有紅色花果形圖案,色澤艷麗、畫面拙樸。以奇數相列的1-13孔眼大件石刀,尤為特殊。特別是13孔石刀,寬9-12厘米,長51.6厘米,是我國迄今新石器時代考古中首次發現的具有明顯個性的文物。

陶器主要是、豆、壺、罐、盆、碗、鬹、杯等,其中以楓葉形足釜形鼎,扁凹狀、扁柱狀鴨嘴形足罐形鼎,斂口、直口高柄豆,小口折腹壺,雞冠耳鋬碗,喇叭口細高頸鑿形足帶把鬹等,為薛家崗遺址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代表器物。陶器的製法由手制到輪制,器形由平肩到圈足,種類由簡單到複雜,表現了四期文化的發展序列。

玉器有環、璜、管、琮 、鏟、扣形飾等。這些玉器,雕刻精美,圖案對稱,工藝水平很高。薛家崗新石器時代遺址還出土了大量陶球,其中最大直徑9厘米,最小直徑1.8厘米,表面有孔眼1-36個不等。球內裝有小陶丸,搖之有聲,清脆悅耳,球面以相互交錯的針刺紋為裝飾。有研究者認為,這種陶球是一種原始的“樂器”。

該遺址發掘的房基有地面建築和半地穴式建築兩種,長4.75-3.9米,寬3.7-2.4米。房基內均有瓢形火膛。遺址出土氏族墓葬100多座,有的無墓穴,有的為長方形土坑豎穴,無葬具。墓葬分早晚兩期,其中早期隨葬品差別不大,晚期多寡不均,對研究當時的氏族關係和社會性質提供了重要資料。據碳14年代測定數據,薛家崗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距今5000年以上。

薛家崗遺址面積大,文化層堆積較厚,出土文物十分豐富,器物形制顯示出其自身的特徵和典型性,不僅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還有一定的分布範圍,是安徽省建國後新石器時代考古的重要發現,學術界命名為“薛家崗文化”。該遺址的發掘,對研究長江中下游地區原始文化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1981年9月,這裡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柱山旅遊景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