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崗文化

薛家崗文化

薛家崗文化的時代約在距今5000-6000年之間。其早期處在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轉變時期,生活用具多,生產工具少,石器製作工藝粗劣,社會生產力低下,氏族成員間社會地位平等,他們過著集體勞動的公有制生活。晚期,已經顯露出階級社會的萌芽:一是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生產工具、生活用具數量增多,種類齊全且製作精美;二是出現了貧富分化;三是有著較高的審美欣賞水平。薛家崗文化受黃河下游文化影響,晚期綜合了長江下游地區文化因素,成為安徽惟一自成系統的一支重要部族文化。在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簡介

薛家崗古文化遺址薛家崗古文化遺址

安徽被淮河長江分割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區三大部分,千百年來就是一片生機盎然的綠色世界。當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這裡就已居住很多氏族部落的先民,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子孫後代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豐碑史跡,沉寂5000多年的潛山薛家崗遺址就是其中之一。

薛家崗遺址位於安徽安慶市潛山縣王河鎮永崗、利華兩村交界處,南距縣城僅7.5公里,西北距天柱山10公里,東側約300米便是潺潺的潛水。遺址坐落於一條狹長的山崗之上,呈橢圓形台地,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遺址四周溪流回紆,松竹蒼秀,景色優美,最適宜於人類生息繁衍。

1979年以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廣州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先後對薛家崗遺址進行了6次發掘,揭露面積2千多平方米,出土文物近3千件。為探尋薛家崗文化分布情況,考古工作者先後在皖鄂交界及江淮之間又發現多處薛家崗文化同類型遺址。因薛家崗遺址延續時間長,分布範圍廣,文化層堆積厚,遺蹟遺物豐富和文化內涵深邃。

薛家崗遺址的時代,上距今約6000年,下至唐宋;其文化分布範圍在大別山以東,巢湖以西之間,北至淮水,南跨長江,西交湖北黃梅。其出土的文物顯示著自身獨具一格的特徵和典型性,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有別於國內其它諸文化的獨特風格。遺址的發現和發掘為研究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原始文化以及黃河流域諸文化的關係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因此,被中科院命名為“薛家崗文化”,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存

新石器時代——薛家崗文化(約前3000-前2500年)玉環 薛家崗文化(約前3000-前2500年)

薛家崗遺址是1977年12月,潛山縣文化局在文物普查時發現的。當時有農民說在薛家崗種地時,經常發現一些陶器和石器的碎片,不知是何物,要求文化部門派人去看看。結果在那裡不但採集到了陶器標本,而且發現了一件三孔石刀,這在安徽是第一次發現!

1979年以來,經過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廣州中山大學古人類學系先後6次發掘,揭露面積近2300平方米,出土文物3000多件。揭開耕土層後,其下可分“唐宋文化”層,“商代文化”層以及“新石器時代1-4期文化”層。

遺址的“新石器時代2、3期文化”,代表了“薛家崗文化”的基本特徵。特別是“3期”文化中的大型多孔石刀,和在孔眼周圍繪有紅色花果形圖案的刀、鏟,屬我國新石器時期罕見之物。發現古墓葬、殘房基灰坑100多處,文化遺存以新石器時代物品為主,並有少量商代和唐宋年代遺物,經國家文物局測定,“薛家崗遺址3期文化距今5170年”。

出土文物分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兩大類。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有石刀、石鏟、石錛、石鏃、石鑿、陶銼、陶紡輪、陶網墜等,生活用品以陶器為主,有鼎、豆、壺、盆、碗、杯、盂、缽、鬹、罐、釜等。

石器製作講究精良;陶器以夾砂黑陶,泥質紅陶為主,手輪兼制,刻有紋飾。出土空心鏤孔陶球近百隻,內藏陶丸,搖之有聲。還有玉器裝飾品環、璜、管、玦、扣、琮等,大多精美絕侖。這些器物,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活和生產活動,以及與黃河流域諸文化的關係,提供了十分珍貴的文物資料。

內涵

玉鉞 薛家崗古文化遺址出土玉琮 薛家崗文化

薛家崗文化的時代約在距今5000-6000年之間。其早期處在生產力石器生產工具父系氏族社會母系氏族社會向的轉變時期,這時的生活用具多,少,製作工藝粗劣,鑽孔技術不發達,說明這時期社會非常低下,人們除維持較低的生活水平外,不可能有多少剩餘,氏族成員之間社會地位還是平等的,他們過著集體勞動的公有制生活。

到了薛家崗文化的中、晚期,已經顯露出階級社會的萌芽:

1,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生產工具、生活用具數量增多,種類齊全且製作精美。質料堅硬的石質生產工具的改進與提高,必然推動農業生產的大發展,這時的“薛家崗人”除維持較低生活水平之外,可能有所剩餘,他們過著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定居生活。

2,是出現了貧富分化。石質生產工具和玉飾切割工藝達到成熟階段,陶器手輪兼制,器形規整,厚薄均勻;小件玉器鑽孔精細,這就需要有熟練的手工業勞動者才能完成。因此,我們認為這時的“薛家崗人”有一部分已脫離農業生產勞動,而專門從事手工業生產。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有了分工,商品交換和氏族內部的貧富分化可能開始出現。所以,“薛家崗人”早期公有制生活,這時已逐步為私有制所取代。

3,“薛家崗人”有著較高的審美欣賞水平,如陶器造型優美,紋飾圖案形式多樣;石器尤以石鏟和奇數多孔石刀最具特色,穿孔周圍繪有規整的花果形圖案,這是目前國內外絕無僅有的。另外,他們還有意識地製作了玉石、骨料及象牙品以作為頭飾、頸式和肢飾等,說明這時期“薛家崗人”佩帶玉飾風氣盛行。

薛家崗文化上受黃河下游諸多文化影響,晚期又綜合了長江下游地區各文化因素,通過交流、發展,終成為安徽惟一自成系統的一支重要部族文化,在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被學術界廣泛關注。

保護和開發

薛家崗文化上受黃河下游諸多文化影響,晚期又綜合了長江下游地區各文化因素,通過交流、發展,終成為安徽唯一自成系統的一支重要部族文化,在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被學術界廣泛關注。

作為薛家崗文化典型代表的薛家崗遺址所在地的政府及文物部門,認真遵循“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一方面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對遺址的保護;另一方面,潛山縣旅遊局、文物部門正在將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開闢成為新興的旅遊景點,薛家崗遺址已規劃為遺址公園,恢復模擬一部分原始社會的人類生存、生活實景,以向世人展現“薛家崗人”的原貌。目前,潛山縣博物館已辟園地,利用薛家崗遺址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直觀形象的展示了薛家崗文化面貌。

天柱山旅遊景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