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仙橋

渡仙橋

渡仙橋原名“斷凡橋”。位於黃山風景區登玉屏峰道中“一線天”下,過小心坡後轉身即至。為一單孔石橋,橫跨在兩峰之間。長4米,寬2米。相傳以前有位扶貧濟窮的老藥農被官兵追殺至此,面對深淵嘆道:“我種藥行善,反遭惡報,這世上還有公理嗎?”他話音剛落,白雲深處突然降下一座石橋,老藥農大喜,踏橋而過,即成種藥仙翁;而官兵追至橋上,則一個個跌入深淵,粉身碎骨。後人便將此橋命名為“渡仙橋”。

簡介

渡仙橋渡仙橋
渡仙橋位於遵義赤水四洞景區前公路左側,原永河鄉政府對面半山坡,高於公里30米,鋸閔溪嘴500米,是一座橫跨於沖溝之上的天然石橋。
橋身是一條長20米,寬3米,厚2米左右的由丹霞砂岩經流水節理崩塌而成的巨石橋,橋高6.2米,橋體堅固,橋面平整,周圍翠竹林蔭,當地人傳說:有德、孝之人走橋上過,即有飄飄欲仙之感。心術不正之人,不可過此橋,也不能成仙。
中外專家學者盛讚此景觀,“全國罕見”。

地理環境

渡仙橋渡仙橋
“渡仙橋”,又名“試心橋”,五尺多長的石橋高懸雲天,橋下萬丈深淵,遠視甚為駭人。膽怯者望而止步。
天柱山四季有景,四季可游,但以每年春、夏、秋為佳。天柱山為季風北亞熱帶氣候帶,森林茂密,環境幽靜,冬暖夏涼,是避暑休閒勝地。年平均氣溫偏低,在9.5℃左右,歷年夏季絕對最高溫度為29℃,歷年冬季絕對最低溫度為-13.4℃年。年較差(夏季最高月溫度與冬季最低月溫度之差)也偏小,一般為22.3℃。天柱山日照時數偏少,年平均日照時數多在2000小時以下。多雲霧,全年平均霧日可占三分之二,在250天左右,最多可達300天,最少也有200天。年平均無霜期約240天。天柱山霧凇多發生在海拔1000米以上。每年10月至次年5月都可見。
天柱山歷年平均降水量最高曾達1900毫米,一年中最多降水日數可達150天左右。日降水量等於或大於10毫米的日數為55天。季節分配極不均勻。夏季(6~8月)降水多,春季(3—5月)次之,秋季(9—11月)較少,冬季(12月一翌年2月)最少。每年6、7月間,天柱山出現“梅雨”期。平均梅雨期24天。天柱山經常出現雷暴雨,尤其是7、8月,年平均近50日。一年中約有6個月可見降雪,從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中旬,降雪期長、降雪量大。每年5~8月,時有冰雹出現。海拔600米以上的冬季連陰雨,會出現大面積的凍雨。

傳說

渡仙橋渡仙橋
關於此橋,還有一說:明代普門和尚第一次登玉屏峰時,剛過臥龍澗,登上小心坡,突然一聲巨響,岩石中斷,裂開了一條深澗陡谷。
普門無法越過,只得靠在一株大松樹上,邊休息邊打主意。朦朧中,似有人自稱黃山山神,暗示他說,相助者即在身邊。他驚醒後,並不見有相助之人,身旁只有老松一株。他望著這又粗又高的松樹,豁然醒悟:原來相助者就是你呀。於是他苦戰一夜,終於將松樹砍斷,松樹順勢倒下,恰好架到斷岩的另一邊,成了天然獨木橋。
普門便越橋而過,順利地到達目的地。後人即稱此橋為“斷凡橋”,並將它拓寬加固,更名“渡仙橋”,供人通行。橋北懸崖上刻有“渡仙橋”三字,為清乾隆年間臨河程徽梁所書。
建國後,方在舊址上架起新的石橋。在此處駐足,既可遙觀天都峰的奇偉,又可凝視“一線天”的峭拔。

景觀特色

渡仙橋渡仙橋
天柱山
天柱山所以聲名卓著,原因有二。一是南臨中國水上交通大動脈長江,東南距長江沿岸名城安慶八十公里,交通方便,登臨較易。歷代到天柱山遊歷的文人騷士,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章。二是山勢崔嵬,群峰兀立,危崖羅列。有天柱、飛來等四十二峰,有麒麟、熔藥等十六岩,有霹靂、鸚鵡等五十三怪石,有試心、千丈等十七崖,有寶公、司元等二十五洞,還有十八嶺、十三井、七關、八池、四十八寨等。天柱山,山峻石奇,林茂泉清,飛瀑高懸,幽深瑰麗。《天柱山志》稱天柱山“峰無不奇,石無不怪,洞無不杳,泉無不吼。”天柱山怪石或如雄獅臥地,或如天狗望月,或如鸚鵡翻飛,或如鯨魚遨遊,惟妙惟肖,極鬼斧神工之妙。更為難得的是,飛瀑流泉遍及全山,每逢雨後,幽嶂深谷之中,清泉浩浩而出,噴雪吐玉,極為壯觀。可見,奇絕的自然風光是天柱山出名的主要原因。

三祖寺是天柱山遊覽區第一名勝,始建於南梁。相傳,南朝名僧寶志和尚就是三祖寺的開山始祖。寺附近有寶公洞、卓錫泉等勝跡。洞為寶志和尚所居,泉為寶志和尚所掘。

隋時,又有僧璨來此廟主持,廟宇也逐漸擴大。僧璨為佛教禪宗第三傳。三祖寺之名即源於此。據說,後來僧璨彈師在寺前大樹下“立化”而逝。現寺前有立化塔,供人參觀。

三祖寺又稱山谷寺。寺西有大石累累的山谷。谷側陡岩直立,谷中流水潺暖,松竹蔽天遮日,風景優美,是三祖寺附近著名風景點,稱“山谷流泉”。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曾在此盤桓讀書,迷戀山谷秀色,遂自稱“山谷道人”。他有詩記敘山谷流泉勝景。“水泠泠而北去,山靡靡以傍圍。欲窮源而不得,竟悵望以空歸。”

山麓的石牛溪,兩岸岩壁陡峭但不甚高,谷底基岩起伏,流水淙淙,山谷寬而較幽閉,唯南面隨溪開敞。山谷間有石洞,石洞前有一巨石狀如臥牛,稱“石牛古洞”。就在這小溪的岸邊石壁上布滿了石刻,約200米長的“石牛谷”內有石刻文字二百八十餘處,包括唐宋至民初而尤以宋代為多。其中多有名家的作品如唐代的李翱、李德修、宋代的王安石、黃庭堅,明代的胡瓚宗等,堪稱歷代石刻文字之精萃。與黃庭堅同代畫家李公麟所繪的黃庭堅坐於石牛上的畫像就刻在一塊大石上,現仍清晰可見。黃是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李是同時期的繪畫名手。這一刻石是國內罕見的古代詩畫刻石,有較高文物價值。附近花樹繁茂、幽谷流泉。

石牛溪以東有山谷寺、祭岳後、真源宮遺址等名勝。山谷寺亦名三祖寺,是天柱山最著名古剎,始建於南梁,隋代禪宗三祖僧桀曾來寺說法。寺內建築很多,現僅存藏經樓、偏房數間和屹立於寺內的覺寂塔。寺西的大石累累的山谷即石牛谷,北宋詩人黃庭堅深戀谷中景色,常坐石上讀書賦詩並自稱“山谷道人”。

渡仙橋渡仙橋
覺寂塔即三祖寺塔,始建於唐天寶五年(746年),今塔為明嘉靖時重修,至今已有四百餘年。塔高約三十米,為八角七層的樓閣式建築,斗拱飛檐,風鈴悅耳。據載,塔壁曾刻有唐詩人杜牧遊歷三祖寺詩,現已無存。覺寂塔塔心中空,有石階可以登臨。

天柱山諸峰中,最高、最大、最奇者要數天柱一峰。天柱峰俗稱“筍子尖”,深居山區的中心地帶,它孤峰突起,橫出天外,通體石骨浮青,宛若擎天玉柱。山峰拔地八百米,奇峭無雙。唐詩人白居易有詩讚道:“天柱一蜂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由於山體的階台狀結構,最高峰天柱峰在山麓是看不見的。待到爬完1770級的“天梯”登上第三層台地的拜岳後,眼前突然呈現一峰拔地通天而起,這便是著名的“中天一柱”的獨特景觀。站在峰下仰望,只見天柱峰通體裸露無土,石骨嶙峋,直上雲端,大有超凡出塵之態勢。它的坡度極陡峭,一般遊人可望而不可攀登,為其它名山所罕見,故有“天柱歸來不看峰”的說法。在絕壁間有前人摩崖石刻“孤立擎霄”、“中天一柱”等橫書其上,“頂天立地”直書其下,氣魄宏偉。天柱峰海拔1900米,為安徽諸峰之冠,天柱之名果不虛傳。

屹然天一柱,雄鎮斡維功。只說乾坤大,誰知立極功。

天柱峰以南集中了天柱山著名險峰,諸峰競秀亦各具美姿。諸如飛采峰、天獅峰、蓮花峰、覆盆峰、觀音峰、黑虎峰等。

飛來峰極為別致,通體沒有裂紋,光潔圓潤如玉。飛來峰頂橫臥一塊扁平的巨石,周長約七十米,高約三米,直徑約20米,邊緣有褶如帽,如冠似蓋,象是從天外飛來,使人稱奇,稱為“飛來石”。飛來峰在天柱諸峰中名列第二,附近的“雪崖瀑”,高達數百米的白練自半空中轟然而下,蔚為壯觀。附近的雪崖瀑高達數百米,從高空跌落而下,蔚為壯觀。

天柱第三峰是巨獅蹲踞的天獅峰,其峰頂有石,稱“獅石”。獅口伸出一長石,其狀如舌,稱“崖舌石”。天獅峰與覆盆峰間,為一狹澗,上凌霄漢,下不見底,稱“門”。

渡仙橋渡仙橋

蓮花峰狀若蓮花,峰下的馬祖庵,又稱佛光寺,始建於唐。庵附近花樹爭榮,奇石羅陳,狀物肖人,無不奇絕。三間庵房的馬祖庵本身就建在一塊高約百餘米的“麒麟岩”上。

天池峰頂的渡仙橋是天柱山又一奇觀。在高高的山頂上,巨崖中開,中架二石,闊僅五米,下臨深谷。人行其上,膽戰心驚,沒有膽量和意志不堅的人,難跨此橋,故又稱“試心橋”。橋畔有泉,久旱不涸,稱“天池中峰名即源於此。

渡仙橋南有司元洞。洞頂橫石如城,其大無比,洞中可容萬人。洞口有前人雕鑿的石梯、石欄、石床、石桌、石登、石灶等;精緻實用,可想可宿,可炊可烹。閒坐洞中看奇峰吞月,星斗臨窗,悠然自得,好不愜意。

迴環諸峰的天柱松,紮根岩縫之中,盤根錯節,各顯異態,引人入勝不亞於黃山松。天柱晴雪和雲海為天柱山兩大美景。晴雪非雪,乃露出於綠蔭叢中的白色石英砂岩。在陽光照射下,晶瑩似雪,故明人詩曰:“千年萬年雪不消,五月六月寒常住。”

西關寨在天柱峰之東南,為南宋農民義軍英雄劉源結寨抗元的大本營遺址,有劉源自題石刻可供憑弔。明末的朱統錡、余公亮也在此處舉“反清復明”的旗幟。這裡懸崖千仞、怪石競奇,有鳥道一線可通古岳絕頂。西關寨居高臨下,形勢十分險要,石壁上尚完好地保存著劉源親自題寫的石刻紀事文(《天柱山志》):

大宋鹹淳元年,奉本朝閫命,守衛山寨,保聚生民十萬餘眾,箚歷十餘年。北朝軍馬屢次攻打,保守無虞。民戶春耕,冬則入寨。寨長同安郡土豪劉源叔清、鼎建統制寧宗達崇道。

天柱山南麓七公里處,有薛崗山古文化遺址。總面積六萬多平方米,先後發掘出土文物三千餘件。這些出土文物可分為石器、陶器和玉器三大類。其中光澤晶瑩的十三孔石刀、中空有丸、搖之有聲的陶球,精美的玉環、玉塊等都是我國首次發現的珍品。這裡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生活和生產活動,以及我國諸文化的源流關係,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資料。

天柱山東麓的小吏港、焦家畈是我國最早的敘事詩《孔雀東南飛》故事的發生地。現尚存孔雀台、劉氏墓等遺蹟,供遊人憑弔。

天柱山旅遊資源豐富,有待進一步開發。現已將天柱山區劃分為梅城、野寨、玉鏡、馬祖、良藥、東關、飛來、主峰等八個風景小區。

題作欣賞

面對此景,古人多有詩文題詠。例如,據傳為白居易所作的《題天柱峰》

太微星斗拱瓊台,聖祖琳宮鎮九垓。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

玉光白橘相爭秀,金翠佳蓮蕊斗開。時訪左慈高隱處,紫清仙鶴認巢來。

朱嘉《天柱峰》

小貼士

景點交通
天柱山景區內有兩條索道供上下山,來去便捷。前山登山公路,全長26.2公里;茶莊至馬祖庵公路5.7公里。每天潛山至茶莊有數個往返班次的旅遊客運班車。後山公路已通龍潭河橋頭,全長29公里。杜埠至龍潭公路9公里。每天潛山至杜埠亦有數個班次的往返客運班車。
試心橋(渡仙橋)門票及開放時間
門票及開放時間具體諮詢景點工作人員。
溫馨提示
1、不含天柱山景區索道一索上30元,下30元,二索山35元,下25元;以上景點不得放棄任何一個,放棄後將不退還門票費用;
2、不含返程高速上一餐;
3、天柱山早晚溫差較大請做好防寒準備,山上氣溫在18度左右。
4、天柱山對70歲以上老人,1.2米以下有監護人的兒童實行免票優惠政策,憑有效證件。

遊戲特色

1)傳統東方韻味
遊戲採用傳統寫實風格畫面,明亮的色彩搭配與仙俠場景相輝映,虛幻與現實交融。玩家猶如跨越結界走入神話傳說里,親身體驗血雨腥風(天地色變)的仙魔之爭。遊戲人物栩栩如生,躍然螢幕之中,標準東方容貌,細節刻畫入微。女子如黛青山,碧溪桃花,男子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就算揮舞刀劍時,也不失風雅氣度。除此之外,遊戲中還加入水墨風大圖對話模式,更體現出濃郁的仙俠古韻。
2)超真實戰鬥體驗
先進的網路開發技術帶來華麗無比的特效,配合各職業千變萬化的武功技能,玩家將享受前所未有的視覺盛宴。配合超衝擊力的傷害迸屏特效,虛擬角色與連貫打鬥動作結合,讓玩家充分感受最真實的戰鬥體驗,以及暴擊的爽快感。大招施放,華麗效果與高傷害並出,秒殺一切妖魔鬼怪。
3)操作簡單易上手
遊戲中摒棄了複雜繁瑣的功能,簡化系統操作。滑鼠加鍵盤的配合使用讓遊戲新手菜鳥也可以輕鬆上手。魔宗、散修、道門統領三界,三大門派職業特色鮮明,操作容易上手,但中後期出現的職業分支將是玩家真正的挑戰。遊戲中特色系統繁多,也都是雖然容易上手,但是若要深入研究又不得不花費心思。
4)仙魔副本任逍遙
在妖氣瀰漫的妖塔之上;在充斥著腐朽氣息的幽魂墓穴里;又或是置身於虛無縹緲的六道天劫輪迴之中。天人地三界盡在遊戲裡真實展現,其副本巧妙設計,機關算盡,地形險要,錯綜複雜,緊張氛圍下,危機四伏。從小怪到BOSS,全是高AI精英,考驗玩家操作意識,以及團隊配合能力。
5)城戰一觸即發
仙魔之戰的起因早已消失在茫茫歷史塵埃中,但血戰到今,對立雙方的戰爭目的已經演化為純粹的城池攻防拉鋸戰。戰爭使得世間生靈塗炭,物資消耗日益加劇,為爭奪資源而起的戰爭陷入死循環。新一輪城戰一觸即發,玩家將為保衛疆土,爭奪最後的生存資源而戰。戰爭是殘酷的,也是公平的,豐富城戰獎勵屬於參與者。

天柱山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