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坑口村

基本信息

一、基本情況

1、地理位置
薛坑口村位於歙縣縣城東南18公里,新安江畔,是新安江山水畫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自然條件
薛坑口村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地區,平均海拔300米,新安江流經境內,屬錢塘江水系,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物產豐富,年平均溫度16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750毫米,年均日照時數約為2323小時,全年無霜期245天,土質多呈千枚岩分化成的黃紅色土壤。4~9月份東南風和西南風較長。
3、資源條件
村域度地總面積13.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50.6畝、其中水田865畝,茶園1125畝,桑園1579畝,枇杷園2485.5畝,山場5736.5畝。因此,我們將針本村實際特點,大力發展種植、養殖產業,計畫形成茶葉、果樹、蠶桑、苗木等為主的產業基地,註冊成立各種專業合作社。加強新良品種引進與推廣,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認真做好病蟲害綜合防治工作、充分發揮縣農民信箱和遠程網路的作用,傳播新的信息和技術,發展現代化農民,引進優質農產品,帶動農民的積極性。
4、優勢條件
薛坑口村是著名音樂家張曙的故居所在地,學校定期組織學生參觀學習,為學生的茁壯成長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柔川組有著保護較好的古民居,對文化的傳承有著重要的意義;優越的自然氣候條件有利於發展林牧業,還可以發展毛竹、油茶等產業。
5、存在的困難
新安江將坑口鄉分隔兩岸,我村位於公路對岸,沒有公路直接與外界相通,只有一條村村通道路經森村鄉雄村鄉通往縣城。我村由於基礎條件薄弱,經濟發展緩慢,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後,部分村莊公路都為村村通工程所建,路窄級別不高。我村由於受自然條件限制四周環山,無有一定規模的工業企業,集體經濟收入甚少,農業機械化和產業化程度低,農業生產抗災能力不強。

二、歷史沿革

清朝道光八年取名為薛坑口村屬於歙縣三十六都五圖,民國時屬薛坑口屬於薛陽鎮,解放後屬於於薛陽區薛坑口鄉,1955年屬於王村區薛坑口鄉,1959年屬於瀹潭大公社農崗管理區,1961年屬於城關區坑口公社,1984年至今屬於坑口鄉。

三、村名來歷

清朝道光八年取名為薛坑口,1961年取名坑口公社,因鄉駐地故沿用至今。

四、經濟發展狀況

1、全村分3個自然村,共24個村民組,現有居民1000餘戶,總人口3189人,其中全村勞動力 2250人。經濟收入以傳統農業為主,務工經濟為輔,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達6181元。
2、村養殖業主要以豬、雞、鴨為主,農業養豬戶均1頭左右。
3、薛坑口村是一個農業村,主要以茶葉、蠶桑、枇杷、捕魚為主,輔以少量的菊花和其他農作物(油菜、水稻等)。
4、全村勞務輸出量很大,外出務工人員1400餘人,年創勞務收入達1500萬元以上,是薛坑口村民的重要收入來源。

五、黨建工作情況

因2008年、2010年村級區域規模調整,薛坑口村由坑口村、薛源村、勤儉村合併而成,村委會駐地坑口,鄉政府所在地。村轄有10個村民組,1025戶,3133人。村設黨總支1個,下設2個黨支部(坑口和薛源黨支部),現有黨員115名,其中流動黨員6名。對流動黨員均建立了聯繫卡,確定聯繫人,並每季度進行聯絡一次。跟蹤了解黨員在外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況。各黨支部每年進行新黨員發展,對每位黨員一年進行一次評議,對無職黨員給予設崗定責,同時進行動態考評。

六、基礎設施建設

1、作為縣級你農村建設示範村,目前村兩委已經完成了護岸、碼頭、村級街道以及橋樑、村委會的項目建設,主要路段設定了垃圾收集想,村容村貌有了根本性的改觀。
2、2009年將自來水安全飲水工程立項,在2010年底到戶安裝完畢,全村已經完成芳吭、瑤村、上旺、大源、薛源等村民組自來水建設,改善居民用水困狀,現今衛生安全飲水率達96%。村內道路以現有道路為起點,村主幹道和村內道路基本完成道路硬化,陸續對道路完成整修與維護。
3、村內排水設施正在最佳化改善,解決居民用水合理排放問題,不斷健全排水管路網。
4、鄉鎮府正積極籌建從薛坑口通往南源口的縣級公路,計畫在十月內開工,2012年十月通車竣工,解決長久以來村民交通不便的困難,設立停車場,修建並擴大碼頭,積極推進薛坑口村新農村建設。

七、新農村建設

薛坑口村在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始終把改善民眾生產生活條件、建設生態宜居新農村作為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嚴格按照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強力推進新農村建設步伐。 同時充分發揮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用黨建工作新理論指導和推動新農村建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