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貴易

因為感念貴易的恩德,所以就跟著來到姑蘇,帶了四百兩金子要貢獻給貴易, 但貴易很嚴峻的拒絕了,所以這些商人認為貴易的廉潔如楊震一般清高, 以致於後來他的兒子蔡獻臣,在這樣耳濡目染之下,才能有一番不平凡的作為。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蔡貴易,字爾通,又字道生,號肖兼,明代同安縣新店董水人。嘉靖四十三年(1564)舉人,隆慶二年(1568)進士。知崇德縣,遷南京戶部陝西司主事,後升員外郎,歷禮部郎中,知寧波府、貴州按察副使,最後任浙江按察使。墓葬在故里。

人物經歷

當時的巨盜頭子楊雷和潘榜,經常糾眾橫行,侵擾人民的生活,而蔡貴易使用反間計,使得賊黨窩裡反,很輕易地便將巨盜頭子一舉成擒,正所謂「擒賊先擒王」,首領被抓後其餘的賊黨自然如烏合之眾一般,分作鳥獸散,而人民也因此重獲安定的生活,貴易因此遷南京戶部陜西司主事。

據說安徽地方的商人,因為感念貴易的恩德,所以就跟著來到姑蘇,帶了四百兩金子要貢獻給貴易,但貴易很嚴峻的拒絕了,所以這些商人認為貴易的廉潔如楊震一般清高,便為他立了一座「四知亭」來顯揚他廉不受賄的事蹟。後官至貴州按察副使。

其實貴易為官清廉,經敏吏治,受他栽培感化的人非常多,而他平常私底下的生活更是樸實,家中沒有奴婢也沒有納小妾,不因自己位居高官而作威作福,與宗族中的人彼此互相幫忙、和諧相處。

萬曆十三年(1585年)寧波鼓樓傾圮欲墮,太守蔡貴易重修,採用了唐代詩人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詩中“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之句意,改“四明偉觀”為“海曙樓”。意取波寧海定滄海為曙。

且能熱心參與鄉里事務,對於獎掖訓、勉教導後進更是不遺餘力,他常告誡子孫要惜福勤勉上進,或許正因為這種成功的教育方式,以致於後來他的兒子蔡獻臣,在這樣耳濡目染之下,才能有一番不平凡的作為。

蔡貴易和他的妻妾死後,蔡獻臣將父母屍骨合葬在今天的新店鎮董水自然村獅山一帶的高地上。蔡獻臣為其父刻墓志銘共三篇,記於六石。2001年蔡貴易之墓被盜。後石刻墓志銘發現時已被盜墓者炸得殘缺不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